在未發明紙張之前,帝王頒布詔令、文人著書立說、民間習字記賬,一般都是在布帛、竹片、木片等上麵進行的。寫在布帛上的,叫帛書;寫的竹片上的,叫竹簡;寫在木片上的,叫木牘。
這些,統統是中國的“紙前古籍”。
由於自然腐爛、人為破壞等諸多原因,能保存下來的紙前古籍少之又少。所以一經發現,總有驚人的地方。“流沙墜簡”,便是這樣。
圖:《流沙墜簡》封麵
流沙墜簡,因國學大師羅振玉、王國維合著大作《流沙墜簡》而聲名遠播。這是一個挺有文化的名詞:“流沙”是沙漠流動的地方,慣稱羅布泊、敦煌、居延等地西域地區;“墜簡”本意是
書簡墜落地上,代指中國古代遺散下來的簡牘。連起理解就是,西域出土的中國古代簡牘,是幾個地方發現簡牘的總稱。本書所寫的,特指清末民初發現的那一批。
與敦煌遺書一樣,流沙墜簡的發現,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三大文化發現,也是珍貴中國文物被盜劫的開始。
圖:《流沙墜簡》內頁
●西方“探險家”們的發現
⊙盜墓盜出了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簡牘
簡牘在中國曆史上有多次重大發現,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因魏襄王塚墓(一說魏安釐王塚)被盜而起。事發西晉初年,盜墓賊是名叫不準的當地農民。
不準又名不彪,筆者在另著《中國人盜墓史》中,還原了不準當年盜墓的細節——
不準將盜洞挖好後,想來渾身是汗。進入墓穴,發現裏麵漆黑一片。
當時,不準用所帶的燈具一照,魏王的墓室不小,但裏麵並沒有期望中的大量金銀財寶,各個廂室塞滿了竹簡。由於燈具的亮光太弱,裏麵又陰暗,不準就地取材,隨手拿來竹簡,插在墓壁上,點燃照明、取暖。
圖:《中國人盜墓名》封麵
但搜尋了大半夜,把竹簡胡亂地翻一遍,甚至魏王的屍骨也翻過了,最後也沒有找到多少值錢的隨葬品。這時候天快亮了,不準趕緊爬出了盜洞,背上摸出的隨葬品,趕回家睡覺。
不準盜墓是怎麽被發現的?可能是這樣,第二天一大早,有早起的村民外出撿大糞,走到村頭的大土堆前,發現地麵上散落了不少從未見過的竹簡,地上還有新土的痕跡,頓時起疑,是不是夜裏有人盜墓了,再一看,旁邊還有一個虛掩的盜洞。
這下,有人盜墓的事情很快就傳開了。官府聞訊後,立即派人前來調查。最後查出是附近的“耕人”不彪幹的事情。所謂的耕人,就是平時以種田為生的農民。
當 時,汲郡的太守叫王宏,這人很有政績,在任上曾得到了晉武帝的重用和獎勵。但在不準盜墓事發後,前去調查的官員是不是王宏派的,史書上未曾交代。調查官員 到現場後,一眼看出,這些散落在地上的竹簡是古籍,但當時也未意識到它有多大價值,沒有當成寶貝。隨便叫了附近的村民幫忙,把散落的竹簡收集起來,堆在一 旁,村民收拾時又毀壞了一部分竹簡。
圖:現代盜墓現場
查清了墓內,調查官員又帶人一起進入墓穴,進行清理。除了大量竹簡外,從墓穴內後還發現了鍾、磬、玉律、銅劍等文物。全部結束後,調查官員墓把地上和墓內的竹簡全部集中起來運走。
此 事在《晉書·束皙傳》(卷五十一卷)中有簡單記載,不準盜墓發現的是先秦時期竹簡,當時裝了幾十大車。後由當朝一流學者苟勖、和嶠、束晰、杜預、衛恒等 人,先後整理出了75篇、共16部典籍,這便是著名的《汲塚書》。中國最古老的通史性編年體著作——魏國史書《竹書紀年》便包含其中。
⊙英國人斯坦因劫走“敦煌漢簡”
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流沙墜簡也是因盜而起,不過此時已到近代,有了時髦的名詞兒,叫“探險”。
流沙墜簡中,最早發現的一批並不是出土數量最大的“居延漢簡”,而是“敦煌漢簡”。敦煌漢簡早在清末便發現了,但一直到民國成立後,中國學者才知道。
“敦煌漢簡”發現者,是著名的“洋賊”斯坦因。
斯 坦因有四次來華“探險”經曆(第四次遭民國政府驅逐,無功而返)。1901年1月,斯坦因於第一次中亞考察期間,在尼雅遺址上找到了一批簡牘。發現也是一 種意外,當時一名考察隊員從名叫依布拉欣姆的當地村民手上發現了2塊有字的木牘,精通梵語和印度俗語的斯坦因,馬上就認出這是用佉盧文字母書寫的印度西北 俗語文書,遂雇傭了這位村民,請他當向導,找到出土地點——尼雅遺址。
尼雅遺址
尼雅遺址是中國古代西域精絕國遺址,精絕國在後漢時被鄯善國並吞,成為鄯善國西境的一部分。斯坦因從遺址上共挖到了40餘枚漢文簡牘、524枚佉盧文木牘,以及一批其他藝術品。這部分簡牘,筆者姑稱之為“尼雅簡牘”。
1901 年2月13日,斯坦因攜帶盜獲的尼雅簡牘”和一批其它珍貴文物,離開尼雅遺址回國。《流失海外的國寶》編著者陳文平先生認,從時間上看,這是簡牘文書在近 代的第一次出土,也是中國簡牘被劫國外的肇始。這個觀點是有道理的,此後簡牘便成了斯坦因“探險”活動中要盜劫的重要目標之一。
1906年 4月到1908年11月間,斯坦因組織了第二次中亞考察。他在瑞典人斯文·赫定首先發現的樓蘭遺址上,盜獲樓蘭木簡173枚。l907年3月下旬,又來到 敦煌迤北的漢代古長城邊,先後從烽燧遺址、玉門關遺址等處掘獲更多的漢簡,總數達到了705枚,這便是著名的“敦煌漢簡”。
敦煌漢簡大多為漢代邊塞駐軍所保存的檔案文書,時跨度從西漢後期至東漢初,有100多年,是研究漢代邊疆史的第一手資料。
斯坦因將這些簡牘運回歐洲後,委托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進行整理研究。1907年、1913年,沙畹先後兩次發表了斯坦因從西域劫獲簡牘上的內容,中國學者這才知道發現“敦煌漢簡”一事,及被斯坦因劫走簡牘的數量。
時 旅居日本的羅振玉、王國維,獲悉後遂致函沙畹,得到了相關圖版及沙畹所著《斯坦因在東土耳其斯坦發現的漢文文書》一書手校本,羅、王二人對沙畹書中公布的 533件簡牘重新加以編排、整理,加入自己研究和釋文,於1914年在日本京都出版了著名的《流沙墜簡》一書,這是中國學者整理、研究近代發現簡牘的開 始,具有裏程碑意義。
後在第三次中亞探險,斯坦因又在羅布泊幾處城堡遺址掘獲一批漢文、佉盧文簡牘文書;在敦煌迤東的漢代古長城遺址中,又掘獲漢簡l68枚。
斯坦因從中國劫獲的簡牘,一開始全由大英博物館收藏,1970年劃歸大英圖書館。除了1000多枚精品經過整理、考釋,還有數千枚殘簡斷牘至今未對外公開。
民國早期中國留法學者張鳳,曾作為沙畹的弟子、漢學家馬斯伯樂的助手,參與斯坦因劫去簡牘的整理與研究,但導師規定他“不以簡文示人”,甚至不得出版這方麵的著作。現在中國學者要研究,也隻有去國外“借讀”,而且要經對方同意。
小偷盜走了主人的東西,主人想看看還得看小偷的臉色,滑稽!
⊙震驚歐洲的“樓蘭簡牘”
在英國人斯坦因之外,另一歐洲著名“探險家”、瑞典人斯文·赫定,同樣盜走了一批中國西域簡牘。
斯文·赫定有五次來華探險經曆。在柏林大學學習期間,師從“絲綢之路”首提者、著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教授。李希霍芬生前曾7次來華考察,是個“中國迷”,足跡幾乎遍及神州各地,斯文·赫定受之影響很大。
圖:“絲綢之路”概念首提者李希霍芬
l896 年初,斯文·赫定開始了第二次塔克拉瑪幹的探險。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他於1月4日在新疆和田東部於田縣和策勒縣交界處,發現了塔克拉瑪千古城遺址——古 於闐國鎮址丹丹烏裏克。斯文·赫定喜出望外,當天便急匆匆地盜掘起來,掘得一些簡牘文書,另外還有佛像和佛教壁畫,以及銅器等一批其他中國文物。
在瑞典國王及“諾貝爾獎”設立主人諾貝爾的資助下,斯文·赫定又於1899年再次來華探險。這次發現驚人,神秘的樓蘭古城被斯文·赫定找到了。
當地向導奧爾得克帶著他到達這座古遺址後,斯文·赫定便瘋狂地連續挖掘7天,盜獲了一批漢文文書和簡牘,這就是著名的“樓蘭簡牘”(亦可稱“羅布泊簡牘”)。這些簡牘與同時盜獲的大批古錢幣、絲毛織品、陶器等一道,全被斯文·赫定偷運出中國。
斯文·赫定考察結束後,於1902年6月回到瑞典,這批漢簡歸藏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由於他不通漢文,卻又急於知道所盜中國文物的價值,便托德國漢學家卡爾·希姆萊對簡牘文書進行整理、考釋。希姆萊據上麵的內容,考釋出了“樓蘭”地名——廢棄了十幾個世紀之久的樓蘭古城被找到了。
樓蘭古城的發現,轟動了當時整個歐洲,刺激了更多的洋賊來華“探險”。
希 姆萊病逝後,簡牘的整理由德國另一漢學家康拉德(中文名字“孔好古”)來完成。1920年康拉德出版了《斯文·赫定所獲漢文文書和零星文物》。中國學者、 著名敦煌學專家向達先生當時特別想研究這批簡牘,可是無法看到實物,隻能依據康拉德書中所公布的圖錄,加以勘正,並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國立北 平圖書館館刊》第5輯上發表了他的作品——《斯文海定樓蘭所獲縑索簡牘遺文抄》。(摘自《民國盜墓史·秘笈卷》)【作者 倪方六,國公編輯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