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青花瓷是漢族傳統名瓷,分官窯,民窯兩種。明成化朝(公元1465—1487年,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曆時23年,景德鎮禦窯廠生產全麵恢複正常,是漢族陶瓷燒造史上重要的曆史時期,成化青花可謂明代中期青花瓷藝術的代表。其器突出特點是玲瓏秀奇、端巧工細,後人對其評價頗高。成化青花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成化初年所製,各方麵都與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采用進口蘇麻離青,更難與宣德青花區分;另一類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為主要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與後來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1胎釉
故宮藏明成化青花纏枝花紋瓜棱瓶[1]
成化
青花瓷器胎質潔白、細密、胎體秀美而輕薄,有的近似於
脫胎。施釉潔白肥腴,釉質獨特,潤如凝脂,呈半透明狀,若迎光透視,隱約可見胎體泛出淡淡的肉紅色,這種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個重要特征。
成化瓷器修胎規整,瓶、罐、壺等立器接口痕跡不明顯,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等足較直而且較高。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以帶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黃色。俗稱“米糊底”,上手摸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
成化民窯器雖比不上同時期的官窯瓷精細規矩,但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窯瓷胎體單薄,質地潔白細膩,瓷化程度好,胎體較明初民窯明顯減薄。釉麵光潤肥厚。罐等
琢器講究修胎,接口不明顯,多砂底,釉底較少。碗的足跟細圓,足徑變小,足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黃
窯紅,多釉底。
2青料
故宮藏明成化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2]
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窯瓷有的繼續使用蘇麻離青料,筆法也如
宣德青花用小筆觸,其青花發色濃重,有濃淡層次和黑褐色結晶斑,與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中晚期主要使用
江西樂平縣產的
陂塘青, 也稱平等青。色料淘煉精細,含雜質較少,發色柔和淡雅,藍中閃灰,呈色非常穩定、平靜,頗有水黑畫風格,與潔白溫潤的胎釉和纖細的紋飾相襯,分外脫俗。但 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得最為突出。成化青花線條纖細,多用雙勾線條勾勒圖案,然後在圖案內進 行渲染,雙勾線用濃筆,渲染用淡筆,因而其燒成作品呈色大多淺淡雅致。
成化民窯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青花顏色同樣淺淡發灰。用
分水方法渲染,輪廓線大多較粗,渲染之分濃淡兩色,多為勾勒點染和
單線平塗兩種方法混合使用。
3造型
故宮藏明成化青花梵文杯[3]
成化青花器形規整,莊重圓潤,玲瓏俊秀,製作精巧,表裏如一,一改永宣以來雄健豪放的風格。胎體厚重的大件器物較少,多輕巧圓潤的小件,故曆來有“成化無大器”的說法。
器物品種主要有瓶類、罐類、杯類、爐類、碗碟類、盤類、壺類和一些文房用具。
盤類有收口、撇口、菱花口式,有一種直徑近40厘米的大盤,撇口、圈足、底部露胎呈黑色“米糊底”。盤心繪龍紋或雙獅滾球紋,青花色澤濃重。
4紋飾
故宮藏明成化青花九龍鬧海紋碗[4]
成化青花瓷紋飾纖細活潑,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隻用平塗,隻分濃淡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隻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
紋飾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有龍紋、鳳紋、海水海馬紋、獅子繡球紋、
麒麟紋、海獸紋、花蝶紋、鴛鴦臥蓮紋、秋葵紋、鬆竹梅紋、靈芝花草紋、菊花苜蓿紋、蘭花桅子紋、
寶相花紋、山茶花紋、牽牛花紋、蓮花八寶紋、
嬰戲紋、高士紋、纏枝花卉紋、折枝瓜果紋、雲紋、山石紋、十字杵紋、梵文、藏文、
八寶紋等。器口內外多以
弦紋,少數以
卷草紋帶或
錦地紋帶裝飾。足外牆一般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
成化青花九龍盤[5]
龍紋有雙龍、
五龍、
九龍鬧海、夔龍、翼龍、團龍、
雲龍、穿花龍、蓮塘龍等。龍身大多繪的比較細,龍睛平視好像戴了副眼鏡,長頸歪斜。夔龍造型很奇特,嘴唇上翻如象鼻,嘴裏咬著一束蓮花。翼龍有飛翼,繪有前爪而無後爪,龍尾卷曲。
十字杵紋在成化時期最為流行,雙頭杵交叉成十字形,這種紋飾最早出現於元代青花瓷碗內。
折枝瓜果紋有櫻桃、石榴、柿子、碧桃、荔枝、楊梅等。瓜果多繪藤須,有的繪根莖,多以坡地為襯托。
花鳥紋中的鳥類體型豐滿,稚拙呆板,邊飾不太講究,隻在器物的口沿、圈足上以弦紋裝飾。
山石紋多無凹凸立體感,繪成平鋪的鑰匙狀,有的似仙人掌形。
花卉紋大多留白邊,花朵隻繪正麵,花葉呈手掌狀撐開,葉緣為鋸齒狀,無陰陽反側,這是成化朝的特色。
故宮藏明成化青花麒麟紋盤[6]
成化民窯青花瓷的風格是輕靈典雅,紋飾多數較明初繁複,紋飾常見香草龍、獅子、麒麟、海獸、荷塘鴛鴦、
蓮池、秋葵山茶、三秋、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嬰戲、高士、結帶寶杵等,有的紋飾畫得柔和,有的畫得潦草,無論哪種都透出瀟灑活潑,從隨意之中見其清麗。
有時代特征的紋飾有纏枝靈芝、蕃蓮、牡丹或纏枝捧八寶紋等。
葡萄一類藤本植物,藤畫成彈簧狀;湖石畫成螺旋狀,石旁畫對稱的花草或三果樹。白描蓮池紋以鱗次櫛比的水波為地,上繪白蓮水藻,水藻似黃豆芽細長,荷花對稱並蒂蓮。牡丹葉呈鋸齒狀,外廓留一圈
白邊,葉脈清晰,葉子畫成雞爪狀,花果帶藤須。圈足一般不用裝飾,僅畫兩條藍色弦紋。口沿常見的邊飾有龜背紋、梵文,梵文過去單一作輔助紋飾,成化時組成立體圖案,影響到弘治朝。
5款識
“大明成化年製”款[7]
成化款似有專人書寫,比較規範,
字體基 本一致。有“大明成化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外圍為雙線方欄,這種款書寫在杯底最多,少數盤、碗、洗也有這種款,一般是成化後期的產品。“大明成化年製” 六子雙行雙圈楷書款,在盤、碗、瓶、罐底部為多,有少部分書於碗心。“大明成化年製”六字楷書橫款,大多在黃地青花盤外口和高足杯內使用。還有一種特殊的 罐,上寫“天”字款,無圈框,俗稱“天字罐”。
陶瓷鑒定專家
孫瀛洲先生曾將成化六字款概括成六句歌訣:“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頭,“製”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
第一句是指款識上的“大”字,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並不過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
五筆的 撇直而生硬,第三筆直立向下和有向右方彎倒的。第三句是指“化”字的人及匕字上端相平或有高低,但差別不大。第四句是指“製”字上的衣字第二筆一橫,不能 越過右方的立刀,“製”字多半是上豐下斂。第五句是指“明”字左邊的日字多是上窄下寬或上下相同,與一般習慣寫法不同。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筆的點,有點 與頭平的,有點與肩平的,有點在腰間的。上述情況是絕大多數成化窯瓷器款的書寫方法,但也有例外的,即“大”字第二筆上端隻要過高,“製”字衣橫必然越過 刀外,這種寫法筆道較細較草,不過在彩瓷中極為少見。雖然如此,但其整個風格仍與前述的一致。
民窯青花有書“大明成化年造”款,六字兩行,字體草率而不規範,字外有粗細不一的青花雙圈。民窯青花自成化朝起屢見“大明年造”四字兩行雙圈或雙線方框款。除此之外,還有“甲辰(1484年)年造”幹支款和銀錠、
方勝一類圖記款。
由於成化瓷有極高的聲譽,明清兩代有大量仿品,其中以嘉靖、萬曆朝的最為逼真。嘉靖朝仿品有“成化”雙圈六字楷書款的嬰戲紋杯、盤。在成化器物中沒有書“成化年製”四字款的,更無四字黑地綠款。凡書“成化”、“成化年製”的都為後世偽作。
[8-10] [1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