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羅學正作客嶽王藝術城,給陶瓷收藏愛好者上了一堂元代青花瓷器鑒別掃盲課。課還沒開講,羅教授就先被一群收藏者團團圍住。他們都是有備而來,從背包、麻袋、乃至大箱子裏搬出一堆大大小小的瓷罐瓷碗,甚至碎瓷片要專家“鑒別”。 看到眾人擺出來的“元青花”和他們臉上期待的表情,羅教授有點哭笑不得。一些小件的瓷瓶他還戴上老花鏡端詳一陣,拿手摸兩下,然後禮貌性地對瓷器的主人搖搖頭;而幾個大塊頭的罐子,“簡直沒有看的必要,幾米以外就知道是假的。” “教授,我這肯定不會是假的!”有人不服氣了,理直氣壯地拿出一本書做證據,“您看我這個就跟書上的一模一樣。” 那本書是某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早期青花瓷圖鑒》,裏麵收錄了上百幅青花瓷器收藏品圖,還對每件藏品做了介紹。外行看來這書的架勢絕對“權威”。 誰料羅學正看到這本書就啞然失笑,隨即他也從包裏掏出同樣的書說:“我今天特地把這本書帶來做反麵教材的。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書上的藏品沒有一 件是真的。” 聽到這句話眾人傻眼了。正規出版社出版印刷的書籍,裏麵居然都是假貨? “根據中國官方報出的數據,全世界元代青花瓷真品數量隻有300多件,其中還有大約2百件是散布在國外的。因為真品實在太稀有,所以元青花的價 值才那麽昂貴。個人認為,上世紀80年代以後,從民間獲得元青花真品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了。”羅教授上來就給眾人一盆“冷水”,“所以大家不要指望從家 裏、地攤上隨便淘到一個瓷罐都是‘元青花’。它們都是景德鎮出品的仿製品,而且連高仿品都不多見。尤其現在市麵上很多書籍,包括拍賣品圖鑒上都有大量贗 品。這些印刷品原本就是為了商業目的而出版的,大家千萬不要上當。” 接下來羅教授給眾人講解了一係列常見的“做假”手法和贗品元青花的特征。而那本《中國早期青花瓷圖鑒》果然成了“反麵教材”:從造型不準、圖案 線條的生硬,到色彩失真的“釉裏紅”,以及既仿“出土文物”,又按“傳世收藏”的特征偽造出來的自相矛盾的做舊處理……一本看似“權威”的圖鑒簡直成了 “贗品大全”。 羅教授告訴記者,自從2005年7月,一件中國元代青花瓷罐以1568.8萬英鎊(相當於人民幣2.45億元)的天價拍賣成交,創下亞洲藝術品 價位紀錄,越來越多的投機分子想借元青花一夜暴富。“出版物上贗品成堆,而即使出現真品,還有大量按照圖鑒仿製的假貨。有很多人捧著《藝術市場》這樣的權 威雜誌的圖鑒來給我看,說跟圖鑒上的一樣,其實他們手裏拿到的都是仿製品。”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