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富貴閑人”
雍正皇帝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公元1678年12月13日),排行皇四子,“胤”是康熙諸子的排行,“禛”字在《說文解字》中意為“以真受福”,康熙皇帝為皇子們賜名都取“示”旁,寄予有福的願望。
成年以前的胤禛較多過的是書齋的生活,與其他皇子一起入尚書房接受嚴格的文化和軍事教育,課程包括滿、 漢、蒙文,四書五經以及騎馬射獵等。康熙皇帝有意識的讓皇子們走出深宮,接觸社會,增長見識。作為年長的皇子,胤禛跟隨父皇康熙外出巡幸的機會比較多,到 盛京祭祖,往曲阜祭孔,上五台山禮佛,巡視塞外和奉天等地,視察永定河、淮河、黃河工程。從祖先發祥地的東北到富甲天下的江南,胤禛的足跡遍及了半個中 國,對各地的山川風物,經濟民俗,宗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康熙三十七年,胤禛受封貝勒,四十八年晉封雍親王。
康熙皇帝子嗣眾多,身為雍親王且又是較年長的皇子,胤禛在儲位競爭中有一定的優勢,但他沒有擔任過什麽 正式職務,也沒有參與過實質性的重大政治活動。胤禛表現得頗為低調,他以堅韌的性格,四麵周旋的態度回避了鬥爭的鋒芒。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清心寡欲,生活恬 淡的富貴閑人的模樣,自詡“破塵居士”,與僧衲道士談經論玄,不問榮辱功名,實際上,這隻是他散布的煙霧,胤禛一刻也未放鬆過為奪取儲位的努力。一方麵, 他暗自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另一方麵,時刻注意與父皇的感情維係。胤禛善於揣摩父皇的心意,對康熙帝的喜好甚是了解。康熙重視農耕,親自指導種植禦田,胤 禛投父皇所好,翻畫《耕織圖》,並將其中的人物畫成自己與福晉的麵容,表現自己向往田園生活的恬淡,以及對農業願意親力親為。胤禛將自己的賜園圓明園經營 的有模有樣,邀請喜愛園居的康熙駕臨。據《清聖祖實錄》記載統計,康熙帝臨幸11次,這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特殊恩榮。通過種種刻意作為,胤禛在感情上始終 與康熙帝保持著比較親近的關係,康熙帝稱讚他“能體朕意,愛朕之心,殷情懇切,可謂誠孝”, 感情的親近很可能在康熙帝選擇繼承人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1《胤禛朗吟閣讀書像》
絹本,設色。縱175.1厘米,橫95.8厘米。
朗吟閣位於圓明園中路“天然圖畫”內,是康熙賜給胤禛的書齋。圖中的胤禛年紀尚輕,應該是他作皇子時的肖像。
2《胤禛讀書像》軸
絹本,設色。縱42厘米,橫34.5厘米。
圖中的胤禛手捧書卷,看上去文質彬彬。
3《胤禛耕織圖》冊
絹本,設色。共52開,每開縱39.4厘米,橫32.7厘米。
這套《耕織圖》是雍正登極以前以康熙年間刻版印製的《耕織圖》為藍本,請畫工繪製的,並且別出心裁地將畫麵中農夫和農婦的形象換成自己與福晉的容貌十分寫實。每開畫上都有雍正的親筆題詩,並鈐“雍親王寶”和“破塵居士”兩方印章。
二 勵精圖治 秘詔立儲
康熙皇帝於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死於暢春園,尚書隆科多宣讀遺詔由胤禛繼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在太和殿登極即位,改年號雍正,以次年為元年。從這一天起,胤禛開始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個階段,所謂的“富貴閑人”從此變成了“真龍天子”。
胤禛繼位的過程,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擾後世的一個謎團,被傳為清宮三大疑案之一。由於康熙帝晚年沒有明確 繼承人選,去世的又很突然,使人們不由得對胤禛即位的合法性產生了懷疑。民間盛行種種說法,說康熙帝遺詔中原寫“傳位十四子”,即撫遠大將軍允禵,胤禛事 先塗改了遺詔,將“十”字改作“於”,從而篡奪了皇位。或說康熙帝病危時,召允禵回京,諭旨被隆科多隱匿不發,等康熙帝病逝,隆科多遂宣布胤禛繼位。關於 篡改遺詔的問題,史學家已有解釋。清朝皇家規矩,稱皇子為“皇×子”,如“皇四子”、“皇十四子”等,不會直呼排行,而且“於”在古文中應寫作“於”,更 重要的是,清朝遺詔應有滿漢兩種文字,漢字相近,滿文卻不同,這種說法無法令人信服。至於召回允禵的諭旨,缺乏可靠的資料,諭旨下發自有一套程序,隆科多 一人是無法隱匿的。當時審查證實,傳言是胤禛的政敵散布的,審訊記錄匯成《大義覺迷錄》。雍正自以為大膽公布出來,可以使傳言不攻自破,沒想到反而使傳言 越傳越奇。乾隆帝想杜絕傳言的流散,即位不久就把《大義覺迷錄》宣布為禁書,更使得人們對其中的內容感到好奇。
雍正登基時已45歲,在藩邸的多年生活,已使他積累了相當的人生閱曆和政治經驗,思想已經十分成熟。他 登基後銳意革新,大力推行新政,從官吏的整頓,到經濟製度的調整,為自己的王朝開辟了一個比較清明的政治環境。雍正在他不長的十三年的統治中,惟日孜孜, 勵精圖治,抱著改革的堅定決心,在各個方麵施行具有其特色的政治策略。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在經濟方麵實行攤丁入畝、耗羨歸公製度,在政治方麵確立密儲製度, 建立軍機處,實行對官員的養廉銀製度、改土歸流政策,完善密折製度。雍正親曆了康熙朝的儲位鬥爭,雖然他成了最終的勝利者,但其中的殘酷和痛楚他深有體 會。因此,他在即位之初就早定大計,建立秘密立儲的製度。雍正元年(1723)八月,雍正在乾清宮召集總理事務王大臣以及滿漢文武九卿,宣布:鑒於康熙晚 年為建儲之事身心憂悴,今不得不預為之計。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正大光明”匾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事實上,雍正為做到 萬無一失,又另書一同樣內容的傳位詔書親自藏在圓明園的某處,王公大臣無一人知道這份詔書的存在。秘密建儲的方法便成為清朝立儲的製度,後代嘉慶、道光、 鹹豐都是以這種方式順利過渡的。這種拋開長幼、嫡庶的製度,實際是君主極權的一部分,是皇帝個人意誌的最終體現。
4《雍正朝服像》軸
絹本,設色。縱255厘米,橫174厘米。
5《雍正觀花行樂圖》軸
絹本,設色。縱204.1厘米,橫106.6厘米。
圖為雍正君臣賞花遊樂的情景,因無題識記載,畫中人物不得而知,想必是雍正寵信的王公大臣。雍正在任用 和選拔官吏上有一套自己的標準。一曰“能”,任人唯賢;二曰“公”,要求為官者不謀一己之私;三曰“忠”,強調君臣大義;四曰“廉”,嚴於律己,杜絕貪髒 妄法;五曰“直”,要求官員剛直不阿;六曰“新”,提拔選用新進。雍正性格多疑,好用權術,能得他信任重用的官員都是克盡職守而又謹慎謙恭的,如怡親王允 祥、果親王允禮、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等。
6《雍正觀書像》軸
絹本,設色。縱171.3厘米,橫156.5厘米。
雍正勤於政務,無一日懈怠,在曆代帝王之中,難有出其右者。他曾在養心殿西暖閣寫下一幅對聯“惟以一人 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應該說,作為一個皇帝,他對自己的職務是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的。雍正將康熙朝已經出現的密折製度完善化,令官員用奏折報告施政 情況、建議和私人事務,他在奏折上用朱批給以指示。密折奏事使政令完全體現了皇帝的意誌,也使本來就不甚透明的封建政治更加神秘化,官員心存戒備,不敢擅 權妄為。雍正用這種方法,使官員相互牽製,並完全置於他個人的控製之下。雍正一朝留下的朱批諭旨,有數萬件之多,每折多則上千言,少則數字,書寫整潔,文 筆流暢,足見他思路清晰,下筆成文。雍正時時將自己與康熙相比,說自己事事不如其父,“惟有洞悉下情之處”,比乃父高明。確實,雍正以自己在藩邸四十餘年 的閱曆,對官場和社會狀況的了解,絕對超過年僅八歲即位的康熙。
7《平安春信圖》軸
(清)郎世寧繪。絹本,設色,縱68.8厘米,橫40.6厘米。
圖為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畫的胤禛、弘曆父子的肖像。畫中二人皆作漢族裝扮,置身修竹秀石之中,旁邊的石幾 上陳設著文房古玩。弘曆是雍親王胤禛的第四子,自幼聰明好學,甚是讓做父親的胤禛備感得意。康熙在臨幸圓明園時見到弘曆,一見之下便喜愛不已,帶回宮中養 育,成為康熙帝孫輩中最受寵愛的一個,祖孫三代其樂融融,讓康熙帝感受到了不可多得的天倫之樂。後世甚至有人認為,胤禛之所以得到皇位,也是因為康熙帝愛 屋及烏,出於對皇孫弘曆的喜愛,為弘曆的將來奠定道路。弘曆似乎一開始就是雍正心目中的繼承人選,他又是康熙生前最疼愛的孫兒,人品才識在同輩中也頗為出 眾。雍正五年(1727)年長弘曆7歲的皇三子弘時獲罪消籍,更加無人能與之抗衡。雍正死後,根據放置在“正大光明”匾額後的遺詔,弘曆順利即位,改年號 乾隆。
8《雍正行樂圖》頁
絹本,設色。縱34.9厘米,橫31厘米。
處理好與西北蒙、藏、回等民族的關係,是清王朝前期的重要政務。雍正元年,青海和碩特蒙古的羅卜藏丹 津,放棄清朝封爵起兵。雍正任命川陝總督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進行討伐,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控製了形勢,第二年大軍凱旋。隨後,雍正進行了一係列善後事務的 處理,在青海建製,重新調整了中央與青海的隸屬關係。在青海派駐辦事大臣,處理蒙藏事務,把西寧衛改為西寧府,將青海的重要地區直隸中央。又改甘肅的涼州 衛為涼州府,新設武威縣等。經過平定羅卜藏丹津的叛亂以及對青海的善後處置,清廷有效的加強了對青海的統治,密切了邊疆與中央的隸屬關係。青海與西藏毗 連,加強對青海的治理,有利於西藏的進一步經營。平穩的政治局勢,促進了青藏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元、明直至清朝初年,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一直由當地有勢力的大族出任首領,管理土著居民,同時接受中央王 朝的統治,實行的是與內地不同的統治製度——土司製度。土司勢力過度膨脹,致使“土人知有土官而不知有國法”。土司之間的戰爭也相當頻繁,與地方政府更是 矛盾重重,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產發展和正常統治。對西南土司製度實行改革,清代稱之為“改土歸流”。雍正四年,鄂爾泰任雲貴總督,陸續在貴州、雲南以及四 川涼山、湖南、湖北,廣西等部分地區實施,至雍正末年為止,曆經10年,大體上在滇、黔、桂、川、湘、鄂等六省基本實現了改土歸流和設官建製。建築城池、 變革賦役、開發交通、廣設學校、實行科舉,推動了西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地區的聯係,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9 雍正祭先農壇圖
9《雍正祭先農壇圖》卷
絹本,設色。縱61.8厘米,橫467.8厘米。
先農壇在北京南城永定門內,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的地方。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朝重修。 圖中表現了雍正皇帝祭祀先農壇的場麵。每朝皇帝都有祭先農壇的活動,但記錄這一活動的圖畫,目前所見隻此一幅。清帝親祀先農,親耕耤田,皇後親祀先蠶並躬 桑、繅絲,顯示了帝後關心百姓衣食的思想,是統治者用來教化百姓而做的姿態,也是接受中原文化傳統中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種體現。
在每年仲春吉亥,皇帝親饗先農,以示“重農務耕”,列為中祀。前二日致齋,視牲,先一日告祭,設神座,陳供器等。祭日辰初三刻,皇帝出宮,盥洗就位,迎神,樂奏《永豐之章》,皇帝上香,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禮。
10 雍正臨雍講學圖(局部)
10《雍正臨雍講學圖》卷(局部)
絹本,設色。縱62.8厘米,橫619.5厘米。
圖中繪雍正在國子監講學的場麵。雍正在位時,曾多次前往講學。他還曾諭告禮部,將奏章中的“幸學”改為“詣 學”,以示自己的謙恭。雍正提倡儒家思想,對孔子的尊崇大大超越了前輩帝王,追封孔子先世為王,大力興修曲阜孔廟,並在祭孔時行跪拜禮。雍正從君主的需要 出發,以自己的理解解釋儒家思想,使之更適合統治者的需要。在雍正看來,孔子維護了君臣之道,肯定了君王的統治。在儒學與維護君主統治的關係上,雍正有著 比大多數統治者更為深刻和本質的認識。
11《雍正十二月令行樂圖》軸(局部)
佛教在清代是得到統治者提倡的,各朝皇帝都表現出對佛的崇敬。雍正時期的佛教文化由於雍正本人的濃厚興 趣而與其他朝代有明顯的差別。雍正好談佛法,自號“破塵居士”,表示身不出家,卻是在家修行,甚至在宮中舉辦法會,召集全國有學行的僧人參加,並親自說 法。雍正信用僧侶,曾讓文覺禪師參與機密政務的決策,同時他自己也直接幹預佛教的內部事務,親自任命寺院主持,賜給佛徒封號,參與佛教各派的論辯,晚年更 是大量修繕古刹名寺。作為一國之君,過多的介入宗教事務,又不厭其繁的與僧侶辯論,雍正的作法顯得有失身份,也遭到世人的譏諷。不過,好辯駁確實是雍正性 格中一個明顯的特點。
12《雍正行樂圖》頁
絹本,設色。縱34.9厘米,橫31厘米。。
雍正自視為不著僧服的野盤僧,他有一首題為《自疑》的詩:“誰道空門最上乘,謾言白日可飛升。垂裳宇內一閑客,不衲人間個野僧。”在他扮演各種角色的行樂圖中,也有身著喇嘛活佛衣帽的形象。
三 雍正與圓明園
滿清皇室原駐關外,生性喜涼怕熱,入關後就有修建離宮避暑的生活習慣,曆代清帝都喜園居。也是因為結合了自然景 致的園林,風景宜人,視野開闊,遠比紫禁城內的高牆深院適宜居住。雍正作皇子時受康熙封賜圓明園,位置在暢春園之北。“圓明園”的名稱也是康熙所賜,雍正 解釋說這個賜名大有深意。“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旺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雍正三年(1725)八月,雍正首次駐蹕興修一新的離宮圓明園,此後就經常 在園中居住並照常辦理公務,並明諭百官“每日辦理政事與宮中無異”,還將圓明園附近的宅第賜給重要的大臣,便於他們辦公。雍正往來於紫禁城與圓明園之間, 使兩處都成為清朝統治的政治中心。
雍正在位期間,幾乎沒有離開過京城,不巡幸,不狩獵,生活基本上限於紫禁城與圓明園之間,算得上是個勤儉的皇 帝,興建圓明園是他最為奢侈的一項揮霍。建築所用木料全由圍場采伐,宮中檔案記載撥付圓明園工程銀三十萬兩。雍正一再聲明,自己在圓明園居住是為了“少屏 煩喧”,更好地理政,但是追求享樂是統治者的本能,園中的生活總是要少一些禮儀拘束,多一些娛樂休閑。圓明園的美景保留在了許多傳世的“行樂圖”中,畫中 的雍正有如一個生活優裕清閑的文人雅士。以他一生政務之繁忙來看,這恐怕隻能是他向往的一種生活狀態了。
13《雍正十二月令行樂圖》軸(1-12選二)
絹本,設色。縱187.5厘米,橫102厘米。
這十二幅行樂圖並不是完全寫實的作品,其中的景觀應該是畫家結合了圓明園的建築與自己的想象而創作的。十二幅圖表現了十二個月的不同節令風俗,也展現了宮廷生活的各個場景。
四 圖畫中的“模仿秀”
雍正在位期間,沒有象他的父皇康熙那樣巡遊南北,但狹小的生活範圍並不影響他以自己的方式體驗帝王生活的快樂。雍正是個熱衷於為自己繪製肖像的皇帝,在十二月行樂圖中,就有一節表現畫師在為他畫像的內容。這也許是雍正帝在繁忙緊張的政務之餘,放鬆自己的一種方法。
雍正一直給人們的印象是性格多疑,為人狠辣,但是在他留下的眾多行樂圖中,似乎可以看到一個自信坦然, 還帶著一些幽默感的君主。他的肖像和行樂圖,既不象康熙那樣總是正襟危坐,也不象乾隆那樣耀武揚威,而是變換出各種麵貌,簡直如同一場花樣迭出的“模仿 秀”,如吟詩的李白、偷桃的東方朔、乘槎升仙的老者、身批袈裟的僧人,甚至還有著西洋服飾,帶假發的獵手。究竟當時雍正是真的裝扮成這些模樣,還是僅僅讓 畫師在畫好的人物上加上自己的麵容,不得而知。不管怎樣,相信雍正帝在看到這些畫像時,內心一定感到極大的滿足。
14《雍正十二月令行樂圖》軸(之一局部)
15《雍正行樂圖》冊(1--16選二)
絹本,設色。縱37.5厘米,橫30.5厘米。
16《雍正半身西服像》屏
紙本,設色。縱52.3厘米,橫43厘米。
雖然雍正對基督教采取了嚴厲的態度,但也並不掩飾他對西方世界的好奇和興趣,西洋的器物玩意兒,他都欣 然接受,如溫度計、望遠鏡、玻璃眼鏡等,並令內府仿製。並且對於有一技之長,能夠為清朝宮廷提供服務的傳教士,雍正是禮遇有加的。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就曾 畫過多幅為雍正祝壽的繪畫,深受讚賞。
17《雍正行樂圖》頁
絹本,設色。縱34.9厘米,橫31厘米。
五 暴卒之因
雍正於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一日在圓明園患病,二十二日晚病情惡化,二十三日故世,享年五十八歲。雍正年 紀尚不足一甲子,偶然患病竟致暴卒,對此史學界有不同猜測,野史中也有種種傳言。其中,最為風行的傳說是被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刺殺,但此說毫無證據,實係 出於武俠演義。而有關雍正死於丹藥中毒的猜測可能更接近事實。雍正對道家藥石感興趣,並在宮中蓄養道士,是有檔可查的,但服用丹藥是否就是導致雍正死亡的 直接原因,屬於宮闈秘事,官修史書曆來諱言,各種旁證也難言之鑿鑿。不過,就在雍正死後的第三天,新君乾隆即下令驅逐宮中的道士,此舉頗耐人尋味。乾隆還 特意在上諭中聲明其父對寵信的道士“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實在給人“此地無銀”的感覺。這樣的分辨,更說明對雍正寵信道士一事,當時就已招致朝 野上下的非議。雍正到了晚年時有患病的記錄,這次生病,開始並不見凶險,一晝夜間病情急轉,連他最倚重的大臣張廷玉都大感驚駭,也許正是他平時用來延年益 壽的丹藥要了他的性命。
18《雍正道裝像》軸
絹本,設色。縱52.8厘米,橫45.9厘米。
雍正與道士的交往,從他在藩邸時就已開始了,即位後也頻繁地與北京白雲觀等處的道士往還。在世宗禦製詩 文中有一首名為《燒丹》的詩:“鉛砂和藥物,鬆柏繞雲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光芒衝鬥耀,靈異衛龍蟠。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詩中表現了雍正對 道家丹藥的認識。
19《雍正半身像》軸
絹本,設色。縱79厘米,橫62.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