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明九邊之一,總兵官駐宣府(今宣化),鎮守今河北西北部內外長城間地。
宣城一一晉有宣城郡,治宛陵,即今宣城。隋唐有宣州宣城郡。(廢州存郡則為宣城郡,廢郡存州則為宣州。本表於隋唐常說某州某某郡,都屬這種情形。)
室利佛逝——古國,七——十三世紀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即三佛齊。
祖州——遼有祖州,治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原為耶律氏世居之地。
祖法兒——古國,即佐法兒,在今阿曼的佐法兒一帶。鄭和曾至其地。 神州——中國的別稱。
祝阿——今山東禹城,唐天寶以前名祝阿。
冠軍——漢以霍去病封地為冠軍縣(今河南鄧縣西北)。唐廢。
胥山——今蘇州西南有胥山,今杭州吳山一名胥山,又嘉興東亦有胥山,原名張山,均因伍於胥得名。
眉山——今四川眉山一帶,南朝梁置齊通縣(今眉山),又有青州。西魏為眉州。隋改眉州為眉山郡。唐有嘉州眉山郡(天寶為犍為郡)與眉州通義郡。今眉山縣 名通義縣,屬眉州。宋有嘉州、眉州、通義縣改為眉山縣,自此眉山之名與嘉州無涉。三蘇即眉山人。元廢眉山縣入州。民國廢州,以州治為眉山縣。
晝——孟子去齊,宿於晝,地在今淄博市臨淄西北。
姚州——唐於今雲南姚安一帶置姚州。後歸南詔,為弄棟府。元再置姚州。民國為姚安縣。
姚江——浙江餘姚縣別稱,因有姚江得名。
姚源洞——在今江西萬年西南城廂鎮東。明王浩八等據此起義。明置萬年縣在鎮壓起義後。
勇士川一一今甘肅榆中大營川,又稱苑川。漢曾在此置勇士縣,漢末廢。十六國時期乞伏國仁在此築勇士城。
柔玄——北魏六鎮之一,在今內蒙古興和西北。
柔佛一一1530年,滿刺加王子阿拉烏丁在柔佛建都抗葡。1914年成為英國殖民地。
駱穀道—一關中與漢中交通要道之一。北口駱穀在今陝西周至西南,南口儻穀在今洋縣北。中間通過駱穀水、儻水河穀道,長四百餘裏。
絳一—春秋晉國都城。本在今山西翼城東。公元前585年遷新田,即今曲沃西南,亦稱絳,即新絳,而以故都為故絳。
絳州——北周改東雍州置絳州,治龍頭城(今山西聞喜東北)。唐時治正平(今新絳)。金為晉安府。元又為州。民國廢州,以州治為新絳縣。
絳縣——漢周勃封絳侯,封地在今山西侯馬東北。
統萬城——公元413年赫連勃勃築,在今陝西靖邊縣紅攙界公社白城子。北魏至唐,均以此城為夏州治所。宋初趙保吉(即李繼遷)據此,淳化五年(994年),宋破夏州,城毀。
十畫
珠崖——"珠"亦作"朱","崖"亦作"厓"。漢武帝於海南島東北部置珠崖郡,治今瓊山縣東南。元帝時廢。孫吳 所置名朱崖,治徐聞(今縣西),在雷州半島,稱海南島為朱崖洲。晉廢。隋再在海南島置郡(珠崖、儋耳、臨振),珠崖治所在今瓊山東南。唐改崖州,廢州存郡 時又曾稱珠崖郡。
敖倉——秦在中原的重要糧倉,在今鄭州西北邙山上。
秦——①秦城(秦亭)在今甘肅清水縣北,秦始封之地。②陝西省的簡稱。
秦川——指今陝、甘秦嶺以北地區,川為平川。
秦中——指關中平原。
秦鳳——宋置秦鳳路,秦指秦州(今甘肅夭水市),鳳指鳳翔府(今陝西鳳翔),治秦州。金廢。
秦州——晉置,初治冀縣(今甘肅甘穀東),旋移上邦(今天水市)。民國度州,以州治為天水縣。
泰山——泰山郡,漢初改博良郡置,治博縣(今泰安東南),移奉高(今泰安東北)。北魏移博平(即漢博縣)。北齊為東平郡。
泰寧——明有兀良哈三衛(泰寧、朵顏、福餘),泰寧在西拉木倫河以北至洮兒河流域。永樂後南遷至今朝陽、阜新西至遼河一帶,後入蒙古土默特部。
泰州——①遼泰州轄今洮兒河上遊地。金中葉曾廢,旋又複置,領地擴至下遊地區,金末廢。治所均在今吉林白城市東南,惟金治所位置更偏東南。②今江蘇泰州,漢為海陵縣。南唐置泰州,以海陵為治所。清泰州不轄縣。民國為泰縣。今有泰州市、泰縣。
泰安——今山東泰安東南,漢有博縣,唐為乾封縣,宋改乾封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軍,改州。清雍正時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廢府。
起兒漫——西遼耶律大石即帝位處,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克兒米涅。
桂州——南朝梁置桂州,治始安(唐為臨桂,即今桂林)。隋唐為桂州始安郡。南宋升為靜江府。
桂陽——漢桂陽郡治郴縣,轄今湘南、粵北。郡內有桂陽縣,即今廣東連縣,西晉已別屬始興郡。桂陽郡在隋唐時即郴州。郡內之平陽縣即今湖南桂陽縣,五代後 晉置桂陽監,始有桂陽之名。郴州也從此和桂陽之名脫離關係。宋郴州治郴縣,鄰境桂陽監(南宋為軍)治平陽。平陽自明省縣入州,從此隻有桂陽州,民國為縣。 此外,宋又在今汝城縣地置桂陽縣,屬郴州。民國改汝城。
桂林——秦桂林郡治所在今桂平西南,今桂林市在郡境北端偏東處,尚未置縣。漢改為鬱 林郡。而以今桂林市為零陵郡始安縣。三國分鬱林郡置桂林郡,以今柳州為中心。隋桂州始安郡轄境較大,今桂林、柳州均在郡境,並即以始安縣為治所。唐有桂州 始安郡,又以馬平等地置柳州龍城郡,桂柳又為二州(郡)。南宋、元為靜江府(路)。明改靜江路為桂林府,治臨桂。民國廢府,改府治臨桂縣為桂林縣。今為桂 林市。
桂陵——田忌、孫臏破魏軍處,在今河南長垣西,一說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桓州——遼桓州以高句麗故丸都城為治所,在今吉林集安西北。金桓州治所在今內蒙古正藍旗西北。兩桓州非一地,
郴州——隋置郴州,即洽郴縣(今郴州市)。明為府,後降為州。民國郴縣。
格爾必齊河——《尼布楚條約》以此河及河源以東的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國界。此河從尼布楚(涅爾琴斯克)東北卓爾納河附近,向南流入石勒喀啊。
桃林塞——指潼關以東、河南靈寶以西之地。
桃源山——湖南桃源西南桃源山,下有桃源洞,傳為陶潛《桃花源記》所記的地點。
都畿道——唐有都畿道,治洛陽,轄伏牛山以北、中條以北,崤山、熊耳山以東,中牟、葉縣等地以西之地。
真州——宋以建安軍為真州,治揚子(今江蘇儀征)。明初廢。
真定——漢置真定縣,在今河北正定南,唐移今正定。清避雍正諱為正定。漢常山郡、真定國,隋唐恒州,鎮州,五代後唐真定府,宋真定府路,元真定路,明真定府均治此。民國廢府。
索——古有索城,在今河南滎陽,為楚漢戰處。
袁州——隋置,治宜春(今屬江西,漢即名宜春,晉為宜陽,隋恢複原名)。元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國廢府。
壺口——①即壺關,在山西黎城東北太行山口。②山西吉縣西,黃河從北而南,水傾注而下,落差20米,號壺口瀑布。⑧今山西有壺關縣,在長治市東南。兩地界上有壺關山,兩峰夾峙,中如壺口。
萊州——隋改光州為萊州,治掖縣(今屬山東)。屬縣有萊陽(本昌陽,五代後唐改)等。明清為府。民國廢。
莫州——唐景雲中置,本鄭州,旋改莫州。治莫縣(今河北任丘北)。宋移治任丘。明屬河間府。
莋都一一漢一度置此縣,在今四川漢源北。
鹽州——西魏置,治五原(今陝西定邊)。後入西夏。蒙古廢。
晉——今為山西省的簡稱。
晉州——①北魏以唐州為晉州,治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宋政和中升為平陽府。②成吉思汗所置晉州在河北,即今晉縣。
晉安——晉在今福建東部與南部置晉安郡,治侯官(今福州),隋廢。又有晉安縣,本名東安,晉改,在今福建南安東晉江北岸。隋改為南安。
晉陽——春秋末,趙筒子家臣董安於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以為晉陽縣。以後迭為太原郡、並州治所。西晉擴建。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以龍山為晉陽,晉陽為太原。五代為北漢都城。宋滅北漢,毀晉陽,移並州至陽曲,即今太原。
晉昌——晉分敦煌郡置晉昌郡,治所在今安西東南。轄今安西、玉門市一帶。其地在隋時均屬敦煌郡,唐又析出為瓜州晉昌郡。
晉祠——紀念晉國第一代國君唐叔虞的祠堂,在今太原西南二十五公裏的懸甕山下。北魏時已見記載。北齊曾為寺。北宋天聖年間所建聖母殿,有精美泥塑彩色侍女像。
晉陵——西晉末改毗陵縣為晉陵縣(今江蘇常州);同時,又改毗陵郡為晉陵郡,治丹徒(今鎮江東南丹徒鎮),東晉時移治京口,又移晉陵縣。唐曾以常州為晉陵郡。晉陵縣於明初並入武進縣。
栗裏——晉陶潛曾居處,在江西九江南陶村西。
夏口——漢水入長江之口,亦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於黃鵠山(今蛇山)上築城,在夏口對岸,號夏口城,實在今武漢市武昌。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 年)在漢水以北置夏口廳。民國為夏口縣。漢口本為鎮名,原為漢陽縣地,夏口廳即以鎮為治所。國民黨政府於漢口、武昌分別置市,漢陽為縣。今合三鎮為武漢 市。
夏州——北魏改統萬城置。見"統萬城"條。
夏陽——戰國時,秦改少梁邑為夏陽,後為縣,在今陝西韓城南。西魏廢。又唐曾於今陝西合陽東置夏陽縣,宋時並入邰陽。今改合陽。
夏綏——唐後期在夏州置方鎮,領夏、綏、銀、宥等州。後號定難軍。
原州——北魏始置,治高平(今寧夏固原),轄今固原、平涼一帶。唐後期曾屬吐蕃,唐收複後移治臨涇(今鎮原)。元為鎮原州。明為鎮原縣。
捕魚兒海——①元大都的大湖,即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裏諾爾。②明藍玉敗元脫古思帖木兒處,即今貝爾湖。
振武——唐後期於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所置方鎮。後地入契丹。遼置振武縣。金降為鎮。
頓丘——漢置頓丘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晉以此為頓丘郡治所。北齊廢頓丘郡。唐五代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
熱河——熱河本河名,即武列河,在承德境有溫泉注入,故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其西岸建避暑山莊。五十二年築城。雍正置廳,雍正十一年 (1733年)為承德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置承德府。乾隆時置熱河副都統,嘉慶時設都統。1914年置熱河特別區。1928年置熱河省,轄今河 北東北郎,遼寧西南部、內蒙古東南部.1956年撤銷。
柴市——宋文天祥就義處,今北京府學胡同西口,即文丞相祠所在地。一說在明清刑場所在的菜市口,又有在菜市口西舊柴炭市之說。
柴桑——西漢柴桑縣在今九江市西南。隋改尋陽縣。
虔州——隋滅陳後置,治贛縣(今江西贛州)。南宋紹興年間改為贛州。
消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隅,相傳為張遼敗孫權處。
鴨子河——遼金時稱鬆花江為鴨子河,亦稱混同江。女真阿骨打在此大敗過遼軍。鴨子河也可能專指今吉林扶餘附近的一段鬆花江。
圃田澤——一作甫田。古時在今河南中牟西的大澤。宋代尚存,後淤為平地。
息——周代姬姓國,在今河南息縣西南。約在公元前683年左右為楚所滅。
錢塘——秦置錢唐縣,在靈隱山麓,隋移今杭州市。唐加"土"傍為錢塘。民國與仁和縣合並為杭縣。
鉗盧陂——漢南陽太守召信臣所築水利工程。東漢時杜詩為太守,又加疏浚。在今河南鄧縣東南。
鐵山——在今內蒙古陰山北。頡利可汗"走保鐵山"即此。
秣陵——南京舊名。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改金陵邑置秣陵縣,在今南京市南的秣陵關。孫權改建業。晉分置秣陵、建鄴二縣。隋並秣陵入江寧。
造陽——在今河北獨石口附近,一說即今懷來。燕長城西麵的起點。
皋亭山——在杭州市東北、臨平鎮西南。
徐州——①《禹貢》九州之一。②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治郯(今山東郯城)。漢末陶謙為刺史,治所尚在郯(見《通鑒》卷六十,初平四年胡三省注)。 曹魏移彭城(今徐州)。東晉南朝若有淮北,則徐州在彭城,否則在京口。十六國及南朝置郡以徐州為名者頗多。均在今魯豫皖境內。隋唐為徐州彭城郡,轄境不過 豐、沛、宿遷等地。元為徐州路。明仍為州。清雍正時為徐州府,於府治置銅山縣。民國廢府。原府治仍為銅山縣。今置徐州市、銅山縣。
愛州——南朝梁分交州置。從隋起,治所在今越南清化。五代後屬交趾(指越南吳朝)。
愛琿——清末後作"璦琿"。有二城,一在今黑龍江愛輝縣(黑河鎮)南七十裏愛輝鄉,亦稱黑龍江城。另一城在黑龍江東岸。根據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此城在江東六十四屯內,仍歸中國管轄。1900年,俄國以武力強占。
狼湯渠——蒗蕩渠、莨蕩渠,即鴻溝,見該條。
狼虎穀—一在今山東萊蕪西南,黃巢自殺處。
狼居胥山——霍去病擊匈奴至此,所在地或雲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帶,或雲係今蒙古國肯特山。
留縣——漢張良封地,在今江蘇沛縣東南。
膠東——秦郡,漢為郡,亦為國,治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膠西——①漢郡(國),治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後改高密國。②宋以高密縣板橋鎮置膠西縣。元為膠州治所。今為膠縣。
高平——①指今寧夏固原。兩漢、十六國、北魏均有此縣。北周改為平高。漢有"高平第一城"之稱,言其險固。北魏在這一帶置軍鎮,置郡,皆稱高平。北周改 名平高郡。②從東漢到東魏,在今山東微山縣西北也有高平縣,晉又改山陽郡為高平郡,南朝宋曾以高平縣為郡治。北齊廢此縣。隋廢郡。⑧北周改高都郡為高平 郡。唐為澤州高平郡。郡治在今晉城東北。澤州有高平縣,北魏置,本在今縣西北,北齊遷至今縣。周世宗在此破北漢軍。
高奴——秦置縣,在今延安東北延河北岸。《漢書·地理誌》謂洧水(即延河)可燃,即關於石油的最早記載。
高州——南朝梁置,治高涼(今廣東陽江西)。唐移良德(今高州東北)。元有高州路,移治茂名(今高州,唐時屬潘州)。明為府。1911年廢。
高涼——漢末孫權分合浦郡置,治安寧(今陽江西)。南朝宋移恩平(今恩平北)。齊還治安寧,梁改安寧為高涼縣。隋唐均曾以高州為高涼郡。
高陽——①古有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秦末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高陽即指此路。②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今河北高陽東)。晉曾置高陽國,治博陸(今蠡縣南)。北魏隻有高陽郡,仍治高陽。隋廢。
高郵——宋分揚州置高郵軍,即在今縣。
高昌——古城在今新疆吐魯番東二十餘公裏哈拉和卓堡西南,亦稱亦都護城,城周約五公裏。公元前48年至公元327年,為漢魏晉戊己校尉駐地。327年, 前涼張駿建高昌郡於此。460年,闞伯周為高昌王,遂為高昌國。以後,張孟明、馬儒相繼為高昌王。499年,麴嘉為王。高昌麴氏立國141年,640年為 唐所滅。唐於此建西州,以其都城為高昌縣,為西州治所。
高密——漢高密郡治高密,即在今高密西南。東漢並入北海國。晉複置。南朝宋曾移治桑犢(今維坊東)。北魏仍治高密。隋唐為密州高密郡。
高闕——陰山山脈在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有一缺口,狀如門闕,古有此名。
高陽關——地址見"三關"條。宋慶曆間置高陽關路,治瀛州(今河間),轄地除今天津市外,尚有今河北白洋澱、武邑、南宮、清河以東及山東一小部。
高雞泊——在今河北故城西南,隋時蘆葦叢生,湖麵周圍數百裏,極便於農民起義軍的活動。
高梁河——古高梁河從今北京西直門外起,向東流至德勝門外,東南流斜穿今北京內外城,至今十裏村東南入今永定河河道。宋太宗攻遼,至高梁河而敗,戰地在 遼南京(幽州)東郊,即今北京外城。中下遊故道已湮。今北京城內什刹海等湖泊,即元時圈入城內的高梁河中遊的遺址。上遊後為長河的一部分。
毫——商代故都。今河南商丘東南為南毫,商丘以北為北毫,偃師以西為西毫。又偃師二裏頭發現商代宮殿基址。一說以為鄭州商城即湯都毫。
毫州——今安徽毫縣為古毫州治所。毫州始置於北周末。
唐古特——"特"亦作"忒"。蒙古語稱青藏地區及該地藏族為唐古特。清代文獻常用此稱。
唐徠渠——唐渠。從寧夏青銅峽附近引黃河水向北流至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平羅縣一帶。傳漢鑿唐修,故名。
唐努烏梁海——清烏梁海三部之一,以唐努山得名。1864年中俄簽訂《塔城界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西北部被割給俄,即今俄羅斯哈卡斯自治州 和克麥羅沃州的南部。1911年,俄占中部地,受俄指使的喀爾喀封建主占東部。東部地後屬蒙古國庫蘇古勒省。1924年,中部俄占地成立"烏梁海共和 國"。1926年改稱"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並入蘇聯,先為圖瓦自治共和國,又改圖瓦自治州。
朔方——①漢武帝時衛青破匈奴, 取河南地,遂置朔方郡,轄河套西北部及後套地區,治朔方縣(今內蒙古杭錦旗北)。東漢廢朔方縣,移郡治於臨戎(今磴口北)。②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區 南至陝西宜川、寧縣一帶。東漢並入並州。⑧唐初改岩綠縣為朔方縣,在今陝西靖邊縣紅絡界公社白城子。後為夏州治所。⑧唐方鎮有朔方,開元時置<治靈 州(今寧夏靈武西南)。
朔州——即今山西朔縣,北齊置。治所先在今縣西南,後遷今縣。縣名北齊為招遠,隋唐為善陽,唐尉遲恭即善陽人。
剡縣——①即今浙江嵊縣。北宋宣和時改今名。②郯本古國,在今山東郯城北,戰國初亡於越。秦在其地置郯縣,唐並入下邳,一度另置郯城縣。元末重置郯城縣,即今縣。
益州——①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四川(除折多山以西)、陝南、甘肅一小部、鄂西北隅、雲貴大部。東漢治雒(今四川廣漢北),末年先移綿竹(今德陽 東北),繼移成都。以後今四川以外之轄境既逐漸他屬川境之內,置州亦多。北周益州僅轄成都及附近各縣。隋以益州為蜀郡。唐為益州蜀郡。宋太宗又曾以成都府 為益州。②宋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此則為大行政區。⑧漢在今雲南境內置益州郡,治滇池(今晉寧東)。蜀漢改為建寧郡。
益津關——見"三關"。
涼州——漢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轄今寧夏、甘肅及青、陝、內蒙各一部。曹魏移治姑臧(今武威),乃僅轄河西地區。曾屬吐蕃。五代西夏為西涼府。元西涼州。明涼州衛。清雍正時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縣。民國廢府。
酒泉——即今甘肅酒泉。漢武帝時置。隋置肅州,以州治為酒泉。民國廢州。
浙江東道——唐後期所建方鎮,治越州(今紹興),領浙東各地。唐末先後有義勝軍、威勝軍、鎮東軍之號。
浙江西道——唐後期所建方鎮,號鎮海軍,治所先後為舁州(今南京)、蘇州、宣州(今安徽宣城)、潤州(今鎮江)、杭州;領長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地。
渦陽一一即今安徽蒙城,南北朝常為兵爭要地。
涅陽——在今河南鄧縣東北。漢置縣,隋改課陽,唐廢。
海門——①在今越南海防省安陽縣北,本為鎮,唐鹹通間,安南都護府與交州曾暫移治於此。②五代後周在今扛蘇啟東東北置海門縣。後以縣境土地坍入海中,明 代一再遷治,終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銷。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通州(南通)與崇明縣新漲沙地建海門廳。民國改海門縣。⑧浙江黃岩縣東北有 海門鎮,在椒江入海口南岸。1981年建椒江市。
海曲——西漢海曲縣在今山東日照西。縣境呂母崮傳為新莽時呂母起義之地。
海州——①東魏在今江蘇東北角置海州,治龍沮(今灌雲西南),北齊移朐縣(今連雲港市西南海州鎮,北周改朐山)。明並朐山入州。民國廢州,以州治為東海縣。②遼於今遼寧海城置海州。金曾改澄州。明置海州衛。清為海城縣。
海陽——即今廣東潮安。東晉置,時為義安郡治所。
海陵——即今江蘇泰州。西漢置縣時為海邊高地。海陵縣於明初撤銷。
海蘭泡——今黑龍江愛輝縣治舊名黑河屯,一作海蘭泡。黑河屯北麵隔江亦為海蘭泡。先被俄國強占,繼於1858年《璦琿條約》中劃歸俄國。俄名布拉圖維申斯克。
海參崴——1860年《北京條約》劃歸俄國。俄名符拉迪沃斯托克。
浮梁——唐天寶改新昌為浮梁縣,在今江西景德鎮北。1916年移治景德鎮。今已並入景德鎮市。
浮圖城——即可汗浮圖城。突厥所建。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北。唐庭州與北庭都護府治所在此。
流求——隋唐宋元時稱台灣為流求。
潤州——隋置,治延陵(今江蘇常州),唐移丹徒(今鎮江)。北宋政和間升鎮江府。
浣花溪——在成都西郊,為錦江支流。杜甫居溪旁。
浚儀——西漢置縣,在今河南開封市。宋真宗大中祥符間改為祥符縣。
浩罕——十八世紀烏茲別克人所建汗國,在中亞費爾幹納盆地。1876年亡於俄國。
寬城子——吉林長春市舊稱。
賓州——①唐在今廣西賓陽縣地置賓州。宋以後州境有所擴大。清雍正時一度領四縣,旋又不轄縣。民國為賓陽縣。②遼在今吉林農安東北之東小城子置賓州。
資州——今四川資中、資陽兩縣均古資州地。西魏初置資陽,治陽安(今簡陽西北)。北周治資陽,即今縣所在。隋移盤石,在今資中北。元末明玉珍時則治今資中。明以資中為資縣。清複為州。民國廢州,州治為資中縣。
娑陵水——回紇族本居娑陵水旁。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北部色楞格河。
諸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台灣置諸羅縣,治佳裏興堡(今台南市佳裏鎮)。四十三年移治今嘉義市。乾隆晚年改名嘉義。
祥符——即今開封,參"浚義"。
朗州——隋改嵩州置朗州,治武陵,即今湖南常德。宋真宗時改為鼎州。
冤句——秦置冤句縣,在今山東曹縣西北。宋時改宛亭、金時城為黃河洪水衝毀,遂廢。
弱水——古人常稱不通舟楫,賴皮筏交通的河流為弱水,故曆代被指為弱水的河流很多。如甘肅山丹河與下遊山丹、甘州二河合流後的黑河,即《禹貢》所說的弱水。
劇縣——漢劇縣在今山東壽光南。
陬——孔子生於昌平鄉陬邑,"陬",在今曲阜東南。
陶——古陶邑在今山東定陶西北。春秋末屬宋,戰國屬齊。範蠡居此經商,號陶朱公。
娘子關——在山西平定縣東鄰接河北省處。傳李淵女平陽公主領兵駐此。然史籍謂公主起兵關中,似難有駐兵此地之事。
桑落洲——在九江東北長江中。晉劉毅拒盧循,大敗於此。
通州——①今北京通縣,習稱北通州。金始置通州,治潞縣,即今通縣。②今江蘇南通,五代後周改靜海軍為通州,治靜海,即今南通市。因與北方的通州同名,故習稱南通州。民國廢州,遂以南通為縣名。
驪山——在陝西臨潼東南。傳為周幽王舉烽火戲諸侯以博褒姒一笑處。秦始皇陵、唐華清官均在附近。
綏定——伊犁九城之一。新疆建省後伊犁府、綏定縣治所在此。
綏遠——清乾隆初在歸化城東北築綏遠城,綏遠將軍治此。二城即今呼和浩特市,民國合並為歸綏縣。國民黨統治時期置綏遠省,歸綏為綏遠省會。解放後,綏遠省並入內蒙古自治區,歸綏改為呼和浩特市。
邕州——今廣西南寧舊為邕州治所。邕州,唐改南晉州置。治宣化,即今南寧市。元為邕州路,後改南寧路。明清有南寧府。民國廢府,以府治為邕寧縣。解放後有南寧市、邕寧縣。南寧為廣西壯族自區首府。
十一畫
撣國——古國,在今滇緬邊境,東漢時有使者來中國。
理番—一今名理縣,在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慶時改雜穀直隸廳為理番直隸廳。民國先改理番縣,後於1945年改為理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