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收藏新寵——結婚證書

(2015-03-12 14:59:04) 下一個

一個還未被收藏視角所關注的物品——結婚證書,眼下正被一些慧眼獨具的藏家捷足先登,成為又一收藏新寵。結婚證書,作為男女雙方婚姻關係的法律憑證,具有非常強烈的時代特征,從某種角度來審視,可以說是我國婚姻製度演變最為直觀的縮影。

  舊時的婚書又稱“鸞書”、“八字貼”等,一般用描金鸞鳳朱紙,依照男左女右次序,分書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 貫、祖宗三代名號;封麵有“天作地合,文定厥祥”、“鸞鳳和鳴,珠聯璧合”等古語,一式兩份,擇吉日請媒人傳送,以為婚據。據某些藏家披露,清朝乾隆年間 的一張“鸞書”,現在藏市上可以賣到1萬元以上。宣統年間的一張“八字貼”,其價值也達5000元左右。民國初期的一張結婚狀,有人願出價2000元。盡 管出價驚人,但持存者仍是“千呼萬喚不出來。”

  40年代的婚書已經采用統一的格式。上海大東書店印製的婚書,上有長短婚聯:“紅燭催妝,青廬交拜”、 “盟訂齊眉、歡歌偕老”、“同心同德、合歌昧旦之篇;宜室宜家,預卜周南之端”等等。這些婚書,現在有人出價500元以上,但成交者也鮮少,據說保存者大 多是當時的少爺閨秀,不大願意將這“終身符”賣給他人,而是作為壓箱之寶,傳世之珍,留給後人。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結婚製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男女平等的婚姻製度,自然也賦予結婚證書以嶄新的形 式和內容。50年代至60年代的結婚證,如“獎狀式”:正上方是五星和國旗,正下方為一個大紅雙“喜”字,四周由牡丹、石榴、白鴿、稻穗等組成美麗的裝飾 圖案,象征幸福美滿、吉祥喜慶。中間書寫男女姓名、性別、年齡;“自願結婚”4個字,看似平淡,卻是多少代人夢寐以求的願望,隻有在新中國才變成了事實。 這些結婚證書,藏市上的成交價每張150元左右,成交量也非常的少。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給結婚證換上了“革命化”的麵容。當時的結婚證書為 “折疊式”:封麵是毛澤東穿軍裝的頭像,以及紅旗、《老三篇》;背麵是關於階段鬥爭的理論;內頁是毛主Xi語錄和結婚登記內容。這種特殊政治曆史背景下產 生的證書,逐漸已顯露出較高的文物價值,成為眾多藏家求覓的對象,每張價值80至100元上下,也是時下在藏界“流通量”比較多的“品種”。

  至於那些帶有少數民族文字的結婚證書,比較稀罕。已故名人的結婚證書,則更顯得寶貴。這些“品種”皆屬鳳毛麟角,如要覓到,相當不容易。

  一張結婚證書,窺視時代演變。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結婚證書,又給收藏領域增添了新的景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