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銅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zt

(2015-02-23 01:27:58) 下一個

我接觸銅鏡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兒時在南城居住,閑暇時到琉璃廠文物商店看看,被銅鏡紋飾所吸引。參加工作後,在位於府學胡同的北京市文物局“文革”文物庫房,見到著名收藏家關祖章等先生舊藏的數千麵銅鏡,深為其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而震撼。遂與銅鏡結下了不解之緣。
傅大卣、程長新先生是我的啟蒙老師,凡是圖案精美的銅鏡都做了拓片,至上世紀80年代初累計上千張之多。由此,我熱衷於拓片收藏,個中緣由是文物工作者不能收藏文物,著名書法家李鐸先生曾為我題寫“千鏡墨影之堂”堂號。
從“破四舊”回爐熔煉,到2004年中國嘉德拍賣公司專場拍賣著名收藏家關祖章老先生收藏,再到2009年中國嘉德拍賣公司銅鏡專場第5785號拍品唐代海獸葡萄鏡以268萬元成交,銅鏡驕人的市場價格背後包含著鮮為人知的坎坷命運。

關於銅鏡記載

銅鏡是古代梳妝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絢麗的金屬工藝品,中國古代鍾愛金石收藏,古玩行經營也以金石為重。當然,我認為青銅器是第一位的,銅鏡、佛 像位列雜項,也是古代青銅文化重要且自成體係的門類,是備受世人關注和收藏的一種文物。曆史文獻記載中看到很多,如《軒轅黃帝傳》記載:“……帝因鑄鏡以 像之,為十五麵,神鏡寶鏡也。”說銅鏡起源於黃帝,曆史悠久。戰國文獻亦有記載,《莊子·天道篇》:“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韓非 子·觀行》亦有“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麵”。
有趣的故事《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故事:早晨,鄒忌對著鏡子整理衣冠,觀賞 自己的容顏,然後分別問妻、妾、客人:我長得美還是城北徐公美?妻、妾、客人皆回答是鄒公美。鄒忌又到鏡子前照,觀察自己的容顏,又與城北徐公比較,才發 現自己確實不如徐公美。思之再三,鄒忌認為:妻子因為愛我,妾因為怕我,客人因有求於我,故皆說我比徐公美。鄒忌以觀鏡自美、妻妾愛己、客人奉承的故事來 規勸齊威王應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其苦口良言終於使齊國富強起來。這些也僅能從古書記載中說明銅鏡至少到戰國晚期已經廣泛流行了。
唐太宗李 世民曾有段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銅鏡不僅是人們照麵飾容的一種工具,而且成為了一種象征 ——是反應事物真實麵目的載體;一種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從容顏的反應,到人生的觀照,這種由本質至外延的擴展,正是中國古代銅鏡的特性。

銅鏡命運

民國以前的銅鏡收藏,可從文獻中看到,上至宋徽宗、清乾隆帝,下至曆代收藏家羅振玉、陳介琪、劉體智、梁上椿等人,都將其視為心愛之物,無不慶幸中華民族有青銅鏡這樣的藝術瑰寶。但近40多年銅鏡的命運,我是見證人。
“文革”時期,銅鏡被當成廢品論斤收購。那時,所有的文物都難逃劫難,更別提銅鏡了!銅鏡的下場隻有送到廢品站,幾分錢或一二毛錢一斤收購,再回爐熔 化,實際就是賣個銅價。廢品收購站遍布北京,我去過永定門、德勝門、朝陽門等較大的收購站,城裏的就是北新橋、菜市口、天橋門市部。有個朋友說喜歡銅鏡, 讓我陪著去過幾家有熟人的門市部。在門市部,破銅爛鐵成堆,內有廢舊管子、工業廢料,也有宣德爐、佛像、銅錢、墨盒,多有缺損。當時,門市部的熟人對著廢 品堆說,這是最近揀選出一堆銅鏡。我一看,大部分為宋元明清銅鏡,品相不太好,也有裂紋或砸過的痕跡。裝在麻袋裏上秤一稱,200塊錢。一位老收購師傅還 說,這路東西黑色的(黑漆古)、綠色(綠漆古)、銀色(水銀浸)(也就是現在所說戰國、漢代、唐代銅鏡)鏽蝕多,熔化後出銅少,銅廠不愛要;這路(指現在 所說的宋元明清鏡)熔化後損失少出銅多。而“文革”“破四舊”伊始,文物是可砸可毀,但不能買賣收藏,那時有買賣文物罪和投機倒把罪的罪名。
這就是當時文物命運的寫照。
那時,北京市文化局文物管理處有很多老先生,保護了大批珍貴文物。“文革”期間,文物管理處設揀選組,負責到各廢品站、銅廠、造紙廠揀回屬於文物的破 爛。據有關文獻披露,至1971年底,查抄物資的揀選工作基本結束。統計表明,通過清理8000戶被查抄的物資(不包括北京市財政局各實物庫的無主戶), 揀選清理出文物53.85多萬件,字畫18.53多萬件,圖書(含資料)235.7多萬冊(捆),木器5000多件。另外,從造紙廠,廢品站、煉銅廠揀選 出圖書約314噸,銅製文物85噸。我參加工作後還曾見過程長新先生經常到銅廠揀回青銅器等文物,薑東方先生騎著三輪摩托車到銅廠揀選文物,著名的班簋就 是程先生揀回的。銅鏡不被重視,一般不選,偶爾揀回,也是挑選重要的。程長新先生《銅鏡鑒賞》一本書中有些就是揀選回來的。
上世紀70年代 末80年代初,國家對抄家物品落實政策。退回文物中銅鏡很多,都是著名人士或收藏大家所藏,多有錦緞盒或木盒包裝,帶銘文者均有釋文和收藏者對銅鏡簡單的 考證。當時老一輩藏家已不在了,他們的子女也不懂這些物品,對古玩收藏也沒興趣。加之剛“文革”陰影仍在,有人受玩物喪誌影響不敢收藏,但也有人好古愛古 偷偷收藏,但不敢讓外人知道,跟做賊似的。後來,朝外、潘家園、月壇等地攤逐漸形成有規模的市場,銅鏡有以幾元錢變現,80年代末銅鏡可賣到幾十上百上千 元了。
改革開放的深入,促進了收藏事業的發展,也為藝術品拍賣業的發端創造了條件。真正開中國銅鏡拍賣市場先河者,就是2004年中國嘉德 的中國曆代錢幣銅鏡專場中的關祖章銅鏡專場。這是銅鏡收藏史劃時代的事件,至今已過6年,銅鏡價格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從幾十萬元再到上百萬元,今天又要 從幾百萬元上衝千萬元。會出現上億元的銅鏡嗎?我看一切皆有可能。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國寶級銅鏡浮出水麵,很多都是國有博物館未見品種,也誕生了一批銅鏡 收藏大家和鑒賞家。更重要的是校正了過去道聽途說的觀點,明確了銅鏡的時代和名稱,初步建立了中國銅鏡譜係。

銅鏡藝術價值

銅鏡經過長期流傳存世銅鏡得到重視,普通品相銅鏡數量較多,能稱為“王器”的精品少之又少,完美保存者更為稀少。縱觀海內外知名博物館,每座博物館所見銅鏡精品也就一二件而已。
為什麽銅鏡精品如此之少?相傳鑄鏡技術極為複雜與神奇,從四千多年前有了齊家文化銅鏡的初創期,到春秋戰國鑄鏡的成熟期,曆代工匠千辛萬苦,努力探索, 反複實踐,經過將近兩千年的時間才算摸索出合理的鑄鏡配方和最佳的鑄鏡技術,這是當時最高科技成就,能夠拍至幾百萬元的銅鏡,是工藝精湛達到極致的“王 器”,極其罕見,在存世銅鏡中可謂萬裏有一。可想而知,這類銅鏡製作之艱辛。作為“王者之器”的銅鏡,從構思繪圖、造型雕刻、銅料配比、冶煉火候、泥範澆 鑄等等,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隻要任何一道工序上出現極小瑕疵都會被淘汰,隻有盡善盡美地完成製鏡的每個步驟才不至於前功盡棄。另外,保存也至關重要, 鏽蝕過重、有裂紋、黑漆古水銀浸亮度不夠都將被淘汰。
古鏡有銘:“幽煉三商、煉形神冶、瑩質良工”,所表述的就是冶煉的功夫,俗稱百煉鏡, 直至把銅內雜質提煉得幹幹淨淨。因此,青銅鏡的銅質之精,是所有其他青銅器物無法比擬的。經過冶煉火候、銅料配比等多重工序,銅鏡製作的成本大大增加。當 然,製作精品在曆朝曆代都是不惜一切工本的。所以說,能夠震撼人的視覺感官的每件作品均來之不易,又曆千年仍保存完美,實乃無價之寶。
歲月 凝結的銅鏡皮殼增添了美感。以戰國、兩漢、隋唐時期銅鏡為例,很多銅鏡的表皮光亮如新,似有一層厚厚的玻璃光。這些皮殼是內因銅質外因土壤所成,南方的 “黑漆古”銅鏡幾乎就如一塊玄色的玉,北方的“水銀沁”白光如銀。如此美妙神奇的青銅表皮變異而形成的青銅皮殼,是其他青銅器不可能達到的。

銅鏡收藏前景

近年,投資銅鏡的人一定會被一場高過一場的拍賣價格而歡欣鼓舞。因為古代銅鏡藝術開始被重新認識。銅鏡收藏重精品一是銅質佳,二是工藝精,銅鏡的數目相 比其他門類,數目較少,精品更是少之又少,而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買方市場,上漲是必然的,看一麵銅鏡是否有價值,審美方麵有自己獨 特的審美趨向,必須一眼看上去就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必須是人見人愛的藏品,精美絕倫,很少有瑕疵。
但是銅鏡的一路看漲,也不會是永恒的。藝 術品市場與樓市、股市一樣會在特定周期即高增長時期做出調整、刹車,藝術品市場的整頓是沒有規律的,郵幣卡市場的一蹶不振,中國當代藝術品泡沫的虛無縹 緲,是所有藝術品投資的明鑒。因此銅鏡隻有在公正合理的收藏市場裏才能一步一紮實地穩步前進。
作為承載了四千年中華文明的古代青銅鏡,它的曆史價值,文物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需要認識他的人懂得研究,懂得欣賞,更懂得珍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