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再探民間元青花之爭

(2015-02-19 13:19:12) 下一個


圖片資料

   令人愛不釋手的元青花大罐被主人一橫心抄起打破。中國國家博物館古陶瓷研究專家李知宴先生現場鑒定:“價值1000萬!”

  去年中國收藏界盛事——首屆中國民間元青花研討會開場時上演的充滿戲劇性的這一幕,氣氛頗為悲壯。

  元青花被藏家視為掌上明珠,連照片都不肯輕易示人,生怕露相後被人仿冒。如今,他們為什麽要親手將寶貝打破?

  民間收藏遇挫

  “不打破怎麽辦?文博專家曆來不承認民間收藏家手中有真正的元青花。民間藏家心疼,又必須破開瓷胎讓人研究細部。”原國利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總鑒定師、現山東景鴻堂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春生語氣沉重。

  “文博係統的專家過去對於元青花有一個比較定型的認識,就是全世界隻有300件元青花,都在博物館。由於各種特殊原因,他們對於國內民間收藏的 元青花一般不予認同,更不用說集合起來進行研究。而民間收藏家認為元青花不止這300件。”社會科學報社長兼總編輯許明先生為記者細說這段公案。

  “幾年前,我在廣州古玩市場看到一對很漂亮的梅瓶,感覺像元代瓷器,就帶到北京請琉璃廠某鑒定家鑒定。他跟我打賭是新的,如果錯了請吃烤鴨。為 了讓我相信,他還請了一位琉璃廠專做老窯瓷器的所謂專家來看,那人站在10米遠的地方就說:新的。結果怎麽樣?我請孫學海先生看。孫老一上手就連讚好東 西,元代的。不僅給鑒定,而且出具了證書。”

    浙江台州王先生,收藏30年。他的元青花藏品被認為“人物圖栩栩如生,筆法純然老到,是‘大開門’的東西,即一件器物的時代風格突出,不需要用高倍放大鏡看”。然而說破了嘴,一些專家還是不予承認,逼得王先生要與某博物館專家打擂台,賭真假。


有位收藏家剛剛把一件元青花碗從紙箱裏掏出一點點,專家就說“不用看了,假的”。那位朋友急了,非要把碗砸了以證真偽,可惜專家不理會他。

  民間有無元青花?

  “我認為民間的元青花幾乎不存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興起了元青花收藏熱,許多人都說自己手上有元青花。這些‘元青花’大部分出現在上世紀90 年代後期。我們搞收藏、考古的都有一個流傳有序的說法,我們國內沒有一個流傳過程。以前誰也不知道700年以前有這麽一個輝煌的瓷器工藝。在700年以後 一下子有了,誰都說不清楚。此外,我們那些標準器的技術要素和技術含量都沒有公布過,誰也掌握不了元青花當時生產的第一手標準器,標準的技術數據,現在談 元青花的真偽是違背科學觀點的,所以我認為民間沒有元青花。第三點,我們現在見到的元青花的款式,紋飾大部分都是近年來出了元青花的專著、拍了照片以後, 才出現的,很多都是根據出土文物來進行臆造的,包括漆型、紋飾、造型等。”上海《收藏家》報主編、上海收藏欣賞聯誼會會長吳少華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

  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歐陽世彬說:“藏家認定為元青花拿出的鐵證往往是‘元代窖藏出土’。但這個窖藏是怎麽定為元代的?是因為出土了元青花瓷器。甲乙互為因果論據,分明是循環論證。”

  民間藏家王非忒則認定中國民間有元青花。“改革開放以後,特別近幾年農村承包土地、修建房屋,使一些元青花以各種方式出現。我到鄉下做過多年調查,確實有不少元青花。”

  有位陶瓷專家向記者透露:“民間的元青花有些是真的,從禦窯窯基遺址裏流失出去的,但數量不會像外麵傳的那麽多。景德鎮禦窯(禦窯也稱為官窯)文物盜挖現象猖獗。等到搶救性的發掘開始動工,專家得到的都是瓷片,整器都沒有了。”

  國家鑒定委員會委員孫學海認為:“我推測民間出現的元青花可能是民窯的。官窯燒不完了給民窯,民窯燒出後覺得有一些不行就沒上交,就這麽留了下來。”

  呼喚平等交流

  專家和民間收藏者有著不同的經驗和視角,存在分歧是正常的。然而這場關於民間元青花的“官民之爭”似乎已經超越了學術範疇。

  歐陽世彬教授認為:“這次研討會上專業和民間的研究群體都來了,雙方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交流,這是從未有過的。過去民間藏家從來無緣這些討論,藏品更不會被重視。”

  “說到底還是體製問題。我們國家規定官方的文博專家、鑒定家不能自己收藏。像元青花這樣的國寶,大部分秘藏在博物館的庫房,專家也極少能長時間上手。不在收藏第一線、缺少經驗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對於新出現的元青花認知程度自然有些滯後”,許明說。

  “‘國營體製’也導致博物館的部分專家缺乏責任心。他們把真的看成假的不用負責任,不像民間藏家一定要弄清問題。民間收藏家的經驗是割肉割出來的,一位在北京開店的深圳收藏家,光上當交的學費就花了1000萬。”

  民間藏家王非忒談到:“許多古瓷鑒定專家對景德鎮仿古瓷心存恐懼感,多年來把看不懂的古瓷全推到景德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仿製品上麵去。據景德鎮 仿古人士透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少數商人把出土的古瓷給專家看,說是他們的仿製品,然後再把他們所謂的仿製技術大肆宣揚。這些專家不明真相,相互傳說景 德鎮的仿製技術已經到了真偽難辨的水平,已經突破了某些仿製難關。”

  溫州博古齋主人陳紀平尖銳地指出:“曆來的文物收藏業中,專家的意見代表著國家的文物收藏,體現出絕對的權威,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市場經濟使 得民間的文物收藏異軍突起,甚至與國家文物收藏雙峰並峙。這是一些墨守成規的專家們難以接受的,於是他們產生了一些偏見,不惜讓元青花流失海外。”

  許明先生對此感覺很心痛:“這些中華民族的瑰寶現在身份不明。識貨的搶它,不識貨的就說它是高仿品、踐踏它。如果不能得到重視,民間的元青花會在這種狀態中被損壞。”

  “幾十年來,不少精美的元青花瓷器流到國外。遇到國寶不認識,把真品鑒定為贗品,是造成國寶外流的重大原因。實際上是為文物走私出境開辟了綠色通道。”張春生認為。

  贗品無處不在

  凡是涉獵過藝術品收藏的人們都知道,藝術贗品的交易,利潤之高與毒品有得一拚。國家文物局專家庫成員、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導周曉陸指出:元青花之爭與近幾十年來文物作偽及相關市場發育不正常有密切的關係。

  仿製前代、前人的藝術作品,在中國似乎有著某種“傳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馬文寬談到:“明朝成化就仿宣德,嘉靖、萬曆此風尤盛。”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記載:“仿肖古名窯諸器,無不媲美,仿各種名釉,無不巧合。”

  但古時仿造,多出於對前朝器物的崇敬,滿足皇家的個人欣賞愛好。乾隆年間仿製前朝瓷器,往往在底足注有本朝代的年號。這樣的“仿”,不失光明磊落。

  解放以後,仿古瓷生產仍然是瓷業生產中的一部分,元青花之仿則始於1979年。

  “70年代以前我們對元青花的認識還很模糊。1974年以後,一些日本出版的元青花圖錄進入中國。那些圖錄色彩、紋飾非常逼真,局部都拍得很細,這給我們仿製創造了條件。”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歐陽世彬曾經主持了1979年我國首次元青花仿製。

  “鳳城一個老太太翻地時從地下挖出來一件元代青花梅瓶,600元賣給了當地博物館。我當時在景德鎮陶瓷館工作,看了日本的圖錄,認得這是元青 花,花了1000元買過來。“文化大革命”以後,景德鎮經濟相當困難,我們連工資都發不上。梅瓶拿到後,我們開始做仿古瓷器賺點錢。

  那次仿製非常到位,剛展出就被一個日本人花了630塊錢‘掠走’。這在當時可是個大收入,我們仿製的成本隻有幾十塊錢,大家的積極性立刻就來了。那些現在還在做的朋友都發大財了,幾千萬的身家。”

  藝術品的“仿古”並不能一概否定,其本身也有很大價值和存在的合理性。但由於受不正當利益驅動,許多原景德鎮國有瓷廠的技術骨幹紛紛自立門戶,把正當的“仿製”生意變成了以攫取暴利為目的的“造假”買賣。

  如今景德鎮國營企業普遍不景氣,個體仿古瓷廠卻鱗次櫛比。據歐陽世彬教授介紹,專門仿元青花的就有幾十家之多。

  中國陶瓷學會副會長、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知宴老人談到元青花鑒定時說:“元青花一般手感沉甸甸的。假古董原料加工沒那麽細膩,胎體比較疏鬆,手 感輕飄飄的。造假的知道了這點,開始從口沿以下慢慢加重加厚胎體,這樣一來,體內外長度差距比較大,差之毫厘,失之千裏。此外,元青花胎泥淘洗得不夠純 淨,露胎部分往往有黑色的小點。90年代後,造假者看了我們的報告,開始在胎裏撒鐵砂,但燒出來能看出光澤。”

  然而據知情人士介紹,“古玩黑客”們舍得花功夫、花大價錢用“古法”來造假。從泥料抓起的,買來礦土不用機器加工,自己腳踩淘泥,這樣淘出來的瓷土就留有氣泡和細小的顆粒,跟老器無異。

  在已經普遍使用煤氣窯的景德鎮,有人為捕捉官窯的神韻而使用柴窯,燒一窯要消耗鬆柴4卡車,時間是22個小時。他們做出來的仿古瓷“從器型到分量都不差分毫”,可以做得比官窯還官窯。

  歐陽世彬教授告訴記者:“有的私窯都被港台老板包了,投入大量資金秘密仿製,規定一年做幾件,隻能給他發貨。”

  他說:凡研製高仿作品的窯廠,多數戒備森嚴。我有一個朋友,從和泥到燒成都是他一個人,連我去都絕對不讓我看。隻要外形跟真品有一點差別,都會打掉重做,“寧缺勿濫”。

  我問他哪裏仿得還不到位,他很心有不甘地表示隻剩下釉麵色澤還差那麽一點點。古瓷釉麵溫潤如玉。他雖然花了大功夫給仿瓷去除浮光,畢竟比不上古器自然。我對他說,你家再過200年,人家會以為發現了元青花窯址。”

  瓷器販子每天背著行李袋從全國各地過來收貨。號稱值幾百萬元的青花大器,在這裏兩三百元就可以到手。

  高仿品瞄準了博物館。某古董商曾經放出豪言“拿下縣市一級是‘如入無人之境’,讓省博吃藥‘三兩下板斧搞掂’。故宮難度大一點,但故宮名聲大,故宮最有錢。”

  作為中介機構,拍賣公司對拍品真實性的承諾程度直接影響著文物市場的發展。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中涉及拍品質量及真偽鑒定的,主要是建立在拍賣機構自律基礎之上的,並沒有法律約束,因而元青花贗品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國際性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

  元青花造假不獨景德鎮“特有”。國家鑒定委員會委員孫學海90年代到馬來西亞,發現有人的別墅裏滿是元青花,達2000件之多。“他很有心機, 拿了一件獻給故宮,故宮給他發了獎狀,他後來拿著獎狀到處吹噓,很多人上他的當。我後來找到當地古董商打聽,原來都是在印尼仿製的。”

  歐陽世彬教授表示:“中國的古董造假特別多、特別亂。”我國的仿古行業長期以來處於真空地帶,尚無專法可依。管文物的不管仿古,管商品市場的不管商品製作,相關行業組織什麽都管什麽都不能管。

  民間元青花為何被心有餘悸的專家們視為“怪物”?國外一些著名拍賣行為何拒拍中國藝術收藏品?原因正是假貨太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