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曆代帝王圖》及“克隆”技術

(2015-01-03 03:20:03) 下一個

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曆代帝王圖》,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作品沒有名款,主要依據是宋代富弼題識。根據史籍記載。當前流傳的絹本,是宋代楊褒根據白麻紙唐畫傳摹,設色附彩的。

  此圖為絹本。設色,縱51.3厘米。橫531厘米。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全卷共畫有自漢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畫像,從 畫像來看,雖仍有程式化的傾向,但在人物個性刻畫上表現出很大的進步,不落俗套,而顯得個性分明;畫中按等級森嚴的封建倫理觀念,處理人物的大小。《曆代 帝王圖》用重色設色和暈染衣紋的方法,有佛教藝術的影響。

    《古帝王圖》或者《曆代帝王圖》,畫了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漢昭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廢帝陳 伯宗,陳宣帝陳頊,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加上侍人共四十六人。帝王均有榜書,有的還記述其在位年代及對佛道的態度。畫 家既注意到刻劃作為封建統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氣質儀容,而又根據每個帝王的政治作為,不同的境遇命運,成功在塑造了個性突出的典型曆史人物形象,體現了作者 對這些帝王的評儀。右圖人物從左到右為:北周武帝宇文邕、陳後主陳叔寶。

    此圖描繪從西漢至隋朝十三個皇帝的形象。畫家力圖通過對各個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畫,揭示出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那些開朝建代之君,在 畫家筆下都體現了“王者氣度”和“偉麗儀範”;而那些昏庸或亡國之君,則呈現委瑣庸腐之態。畫家對作品中的每個形象都寓有褒貶,而這一褒貶又是寓於每個帝 王的性格和精神氣質之中。在表現帝王的形象時,畫家通過人物的麵部表情、眼神、眉宇和嘴唇間流露出的神情來刻畫不同的個性和氣質,以表達作者對前代帝王的 作為和才能的評價。

    總體來講,《曆代帝王圖》作為中國肖像畫的經典作品,把帝王的氣勢和內心世界體現無疑,畫家的色彩審美水平完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都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在現代書畫類文玩的收藏之中,主要是分了幾種不同情況的。第一種當然就是名家珍品手跡,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古往今來的每位名家作品,都有它的市場定價,您隻要覺得值,多跑幾家拍賣會參加幾次拍賣會,總能收到一些不錯的物件。

    古代書畫是書畫收藏的“績優股”,古代書畫以其自身的質與量的優勢,越來越呈現出藝術市場硬通貨的屬性。曆來量少價高的古代書畫在書畫市場中更顯堅挺。古代書畫的獨有價值屬性讓這一板塊獲得更多市場關注。古代書畫資源稀缺,行情受市場影響較小。

    古代書畫一直以相對穩定的態勢逐步上升。史學價值和藝術價值也是古代書畫引人注目的重要原因。古代書畫的價格潛力還遠未發掘出來。尤其是古代繪畫,是中華文明的結晶。

    古畫是在古代那種特有的環境畫出來的。古代畫家筆法高超令今人歎為觀止,畫作意境極為深遠。那種景,那種情,今天已不複存在,隻有古畫保留了下 來。每一幅古畫都是一段曆史,有人說,站在一幅古畫麵前就是在跟古人對話,也可以說,擁有一幅古畫也就跟古人有了聯係。古代的畫家們如今都已經成仙。他們 的畫作也就帶有著仙氣,放在家中可以鎮宅祈福。發揚和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參與收藏保護我們的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讓它們體現出更加 燦爛的中華文明,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心。

    當然。有些東西可不是有錢就能買的到的,像王羲之的《蘭亭序》手稿真跡,就目前了解的情況來說是已經失傳了。現在流傳的,就是後代的臨摹製作。其實如果王羲之的真跡問世,也未必就能賣上多少錢。說不定還有人會當成贗品給處理了呢。

    但即使這樣,都不能影響古人書畫真跡在書畫收藏之中的絕對地位。

    第二種有收藏價值的,就是後世名家仿前世大家的作品,這方麵的專家可是不少,在古代的時候,譬如張旭、顏真卿,這都是臨摹了許多包括王羲之、王獻 之的字,以及前輩大家的字,才成就自己的特色的名家啊,另外還有唐伯虎、黃公望,這則是古代有名的臨摹畫作的高手,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也是大家。

    到了近代,張大千則是一位非常重要畫家,他臨摹的作品之中,到如今才問世的,就是敦.煌壁畫了。

    作為第一個到敦.煌臨摹壁畫的我國專業畫家,張大千攜家人弟子於1941年春在人跡罕至的戈壁沙域風餐露宿,殫精竭慮,臨摹了276幅壁畫。同時 張大千對石窟的結構、彩塑與壁畫的內容、多少、大小均做了文字說明和年代考證。結合正在江浙美術館舉行的敦.煌藝術展,江浙美術館也與收藏張大千臨摹壁畫 最富的錦州博物院進行了合作,展出的60多幅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係首次對外展出。

    張大千與敦.煌,仿佛是一部傳奇,一位天縱奇才曆經千難萬險終成大業。人們現在看到的是他輝煌的成就,殊不知背後蘊含的無盡故事……

    錦州博物院珍藏的張大千先生畫作中,臨摹敦.煌壁畫作品尤令世人矚目,那一幅幅金碧巨作,一層層清逸筆墨,一枚枚玲瓏玉印,一段段過往舊事,將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大千世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畫家張善孖先生和張大千先生既取意《大風歌》,又擷明末清初畫家張大風之名,為他們的畫堂命名為“大風堂”。

    張大千從老師和朋友處多次聞悉敦.煌藝術之雄奇,於是心生遊曆之念。1941年春至1943年夏,他耗費巨資,攜帶各種器具,同兩位夫人楊宛君、 黃凝素,次子張心智以及畫家孫宗慰、肖建初、謝稚柳等遠赴敦.煌,偏居兩年零七個月,摹習壁畫。他認為敦.煌壁畫是集東方中古美術之大成,非一般匠人所 繪,而是名家的傑作,是人類文化的奇跡。敦.煌之行成為大千藝術生涯的轉折點。是日後潑墨潑彩畫風的發端。

    張大千學畫時就非常重視臨摹古畫,他強調“師古人之跡。先師古人之心”。

    在摹習方法上,他認為:“臨摹。就是將古人的筆法、墨法、用色、構圖,通過一張又一張的畫作,仔細觀察它的變化,並加以了解、領會、深入內心,達到可以背出來的程度。然後經過背臨過程,把古人技法運用自如,最後把古人的東西變為自己的。”

    張大千先生遠涉敦.煌,能為人所不能,敢為人所不敢。在兩年又七個月的時間裏,洞悟“法相莊嚴”的藝術精髓,共摹寫了270餘幅作品,從敦.煌藝 術之中,他重新覓回了我國繪畫的色彩光芒,並使之成為日後潑墨潑彩畫風的神旨所在。敦.煌之行成就了大千,使其磨礪為器,終成借古開今的一代大師。

    一個人能將臨摹做到這一點,他不是名家。那都要成為名家了,所以正是如此,張大千的畫才那麽受到熱捧。

    此類作品,雖然未必記得上真跡。但是絕對價格不會低的,收藏價值就更是高了。

    至於第三種有價值的字畫,是比較罕見的個體存在。這類字畫往往都是古畫,但是無法考證其作者的身份來曆。畫作上無款無識,但是畫工精湛。並不輸於 那些名家之作,往往都被後世名人收藏。當然了,也有可能畫師本身並不出名,但是能力卻非常出色,隻可惜曆史中並沒有記載而已。

    當然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些畫或者字並非一個人完成的,而是有多個人聯手創造而成,最後也沒有署名,成為了無名氏的作品。

    當然了,既然是無名氏了,那麽這類畫就經常會被人冠上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做:佚名,也就是無名氏的意思,不知道是誰的意思。這跟我們國家現在的有關機構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這裏麵以宋畫居多,清朝也有不少無名氏畫作流傳下來,畢竟這個時候作畫已經成為了一種藝術門類,很多成熟的畫家更有條件去臨摹古人的作品,然後覺 得自己的名字不夠大氣,又覺得自己臨摹的或許不好,便不敢冠上原作者的名字,也不敢冠上自己的名字,隻能以無名氏來命名了,或者幹脆就不留款,不寫名字。

    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的作品價值和宋代無名氏的畫作相差的就比較遠,宋代流傳下來的無名氏的畫作,有很多都直接被錄入到各種曆史典籍之中,有很多人甚至為了考察這些作品的坐著,費盡心思。

    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經收藏過很多宋朝的無名氏畫作,並且在上麵留了自己的鈴印和詩作,即使拋開古畫本身,但是那些附在畫作旁邊的名家手跡鈴印,也是 價值不菲了。不過康熙和乾隆就算了,這二位雖然是皇帝,不過利用手中權力附庸風雅而已,就說乾隆帝做的那些詩吧,很多都是狗屁不通,卻自詡詩詞出色,也不 怕被後人笑掉了大牙。

    當然,也許乾隆皇帝那個時候還在做自己的春秋大夢的,以為清王朝會萬世昌盛吧。

    還有這最後一種作品,真可以說是一文不值的,因為這些作品是屬於純粹的贗品。但是在這類贗品之中,也有讓人真假難辨的東西,這類贗品已經不能稱之為高仿了,我們要說其為克隆。

    而提起克隆,還得說一次張大千。

    據說當年張大千就是這樣一位傳奇“克隆”高手,他曾購進一些宋、明、清時期的名家畫作,暗地裏進行絕對“克隆”手法的操作,然後便將真跡藏起,把仿品賣出。

    結果連吳湖帆、黃賓虹等這些當時書畫界的頂級鑒藏家都看走了眼,以至於現在國內外的一些博物館至今都還收藏著他製作的名畫“克隆”本。

    現在我們所處的年代比起張大千生活的時期無論是人的聰明才智還是社會科技的發展水平都要高出許多,書畫作品的“克隆”技術沒有任何理由不會有較大 的長進。不能不說的是,在近現代名家書畫的“克隆”造假術這一“潛在”的特定領域,某些炮製者的實際操作水準確實已臻於令人難以置信的境地。
 

  閻立本《曆代帝王圖》  
 
 

  (《曆代帝王圖》) 

  《曆代帝王圖》。唐,(傳)閻立本作。絹本設色。縱51.3厘米,橫531厘米。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 

  (《曆代帝王圖》局部) 

  曆史上,“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寫作時,不直接議論人物,而是寓褒貶於敘述之中,古人稱之為“春秋筆法”。 

  有一幅唐代流傳下來的古畫,用藝術的手法,不露聲色地對畫中的每一位帝王進行了“春秋筆法”式的評價,這就是唐代初期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曆代帝王圖》。 

  《曆代帝王圖》又稱《古帝王圖》,刻畫了從兩漢一直至隋朝的七百多年中十三位帝王的形象。 

  (前漢昭帝劉弗陵) 

  《曆代帝王圖》的開卷,描繪了西漢昭帝劉弗陵。劉弗陵為漢武帝之子。他八歲繼位,去世時 才二十一歲,在位十三年。他年少英明,斷忠奸,辨善惡。畫家突出了劉弗陵文靜豐頤、從容沉著的神態及寬厚仁和、當機立斷的個性。也許是年少的緣故,他與侍 從的大小比例,明顯不像畫中其他帝王那樣有鮮明反差。 

  (光武皇帝劉秀) 

  光武帝劉秀為漢高祖劉邦的第九代子孫。他平息了自王莽篡權以來幾十年的戰亂,從一介布衣成為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三十三年。統治期間,開創了“光武中興”的新局麵。 

  在閻立本筆下,光武帝劉秀雙目炯然有神,麵型端莊,體態勻稱。畫家巧妙利用史書所載“身長七尺三寸,美須眉、大口、隆準、日角”的生理特征,傳達出劉秀英明睿智、胸懷寬廣的氣質。 

  (《曆代帝王圖》三國君主) 

  接著,畫家通過對臉部細節和神態的描寫,刻畫了三國時代的三位君主——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和蜀主劉備。

  (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曹丕是東漢末年丞相曹操之子,自幼隨曹操南征北戰。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東漢獻帝劉協讓位,成為曹魏的開國皇帝,在位七年。他同時還是著名的文學家,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 

  在閻立本筆下,曹丕神色勇武,氣派豪壯,虎目威視,咄咄逼人。 

  (吳主孫權) 

  吳主孫權以聰明多智,善用計謀而著稱,曹操曾感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於229年稱帝,建立了東吳政權,在位24年。 

  圖中的孫權,儒雅大方,圓臉細目,麵帶微笑,神色安然。體現了三分天下、治國有方、性情平和的君王相。畫中揮動羽毛扇的動作,體現了孫權的足智多謀,躊躇滿誌。 

  (蜀主劉備) 

  在三人中,蜀主劉備年紀最大,經曆也最為坎坷。他有複興漢室之誌,但實力不足,滿腔抱負無法實現。公元221年,在聽到漢獻帝被殺的傳言後,他建立了蜀漢政權,在位3年。 

  畫中的劉備,儀態雖不失帝王本色,但眉宇間流露出抑鬱疲憊的神態,顯出他雖不昏庸,卻也無力的特點。左邊的侍從,小心翼翼地攙扶著他;右邊的侍從,側麵看著他身心俱疲的主公,臉上似乎帶著一絲哀傷。 

  接下來,《曆代帝王圖》集中描繪了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的四位帝王:陳宣帝陳頊、陳文帝陳蒨、陳廢帝陳伯宗和陳後主陳叔寶。 

  中國曆史上,朝代名與皇帝之姓重合者,僅陳朝一代。陳朝立國三十三年,產生了五位皇帝。《曆代帝王圖》就描繪了其中的四位。也許出於構圖的需要,畫家沒有按皇帝登基的先後順序描繪人物。 

  (後周武帝宇文邕) 

  與南方陳朝同時代的北方,有一個北周王朝。北周立國二十五年,產生了五位帝王,最重要的要數第三代帝王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是個有雄才大略的鐵腕人物,在位十八年。統治期間,他崇尚簡樸,貶抑佛道,吞並齊國,統一北方。 

  畫家為了突出這位強人的威儀,著力刻畫其直立平視前方的威嚴,而且突出了他彪悍的個性。兩道粗眉略呈八字,眼睛冷漠地盯著前麵,兩侍者小心翼翼地攙扶著他,既顯露出禁止佛道的暴戾性格,又帶有統一北方的不可一世的氣概。 

  (隋文帝楊堅) 

  隋朝的開國何等艱辛、輝煌,亡國又如此迅速、可悲。作者選擇了隋文帝楊堅和隋煬帝楊廣來表現隋朝的興亡。 

  公元581年,北周重臣楊堅,篡奪了北周九歲小皇帝宇文闡的帝位,建立了隋朝,在位二十 三年。楊堅在隋朝建立八年後,消滅了南方的陳朝,結束了南北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麵,統一了中國。畫麵中,楊堅手握劍柄,緩步向前,雙唇緊閉,表情沉穩,麵對 初創時的種種艱難,滿懷信心又有所憂慮,是一位老謀深算、善於思索的君王。 

  (隋煬帝楊廣) 

  楊堅的繼任者隋煬帝楊廣,是一位兼具南朝昏君與北朝暴君於一身的帝王。他殺父即位,荒淫無道,最後被殺,在位十三年,同時也斷送了立國僅三十八年的隋朝。畫家筆下的楊廣,四體粗胖,腦滿腸肥,表情殘忍,因荒淫無度而麵色虛浮。 

  (陳宣帝陳頊及其侍者) 

  《曆代帝王圖》雖是後人摹本,但基本保留著初唐人物畫的特征。每個帝王獨立成一組,一般 都畫有兩位侍者,最少的隻有一位,最多的畫有十位。侍者人數的變化,以及帝王立像及坐像的穿插,打破了全卷構圖的呆板。侍者的身材與帝王相比,明顯矮小, 體現了中國早期人物畫以尺寸大小來象征人物尊卑的特點。 

  (《古畫品錄》書影) 

  中國曆代宮廷中,都有為帝王畫像的傳統。早期的帝王畫像,除了為帝王留真外,其主要功能是“戒惡思賢”。南齊的謝赫,寫了一本著名的《古畫品錄》,把繪畫明確定位成“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 

  (閻立本《步輦圖》) 

  閻立本是隋唐時期的傑出畫家,喜歡以重大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為繪畫題材,著名作品有《步輦圖》《鎖諫圖》《曆代帝王圖》等。同時,他也是賢明君主唐太宗的近臣,官至右丞相。 

  (戲鴻堂刻唐太宗《屏風帖》) 

  唐太宗曾用狂草書寫過一個《屏風帖》,指點了前代君王的得失,並製成屏風,每天警戒自 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曆代帝王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春秋筆法”式地再現了七百多年中的十三位帝王,有暴君、有庸 帝、有昏王、有明主,是比較典型的教化作品。 

  《曆代帝王圖》的人物刻畫不落俗套,個性分明,在曆朝曆代的帝王像中,閻立本繪製的《曆代帝王圖》無疑是最著名的。也許,它曾是唐太宗的案頭之卷也未嚐可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