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哥德堡號”沉船寶藏之謎

(2015-01-12 02:16:43) 下一個

2005年12月,瑞典人曆經10年、耗資3000萬重建的“哥德堡Ⅲ號”從瑞典哥德堡啟航開赴廣州,展開了一段之旅。二百多年前,同樣是滿載希望,“哥德堡號”劈波斬浪,沿著漫長的海上絲綢之路,跨越遙遠的,把瑞典哥德堡和中國廣州這兩座港口城市緊緊連接在一起。

1745年9月12日,滿載著中國商品的“哥德堡號”,在幾乎到達岸邊的最後一刻,觸礁沉沒。東方的繁華、滿船的珍寶、水手的,一切都隨著龐大的“哥德堡號”深埋海底,留給世人無限的謎團。

對於瑞典人來說,中國實在是個遙遠的國家。但是,在哥德堡幾乎人人都知道中國,人們對茶葉和瓷器的熱情更是近乎虔誠。這種熱情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兩百多年前神秘沉沒的“哥德堡號”。瑞典人建立了“哥德堡號”古船博物館,耗時10年一斧一錘地用原始手法重建“哥德堡號”。但是,一艘古代的在幾百年後何以還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卻要從頭說起。

“大航海時代”的產物——哥德堡市

1621年6月,剛剛從丹麥手中奪走了西海岸的瑞典古斯塔夫二世右手一指,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西部的哥德河畔,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市被恩準建立。

相對於中國北方以“之舟”為特點的“絲綢之路”,中國南方也有一條以水路為主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條通商要道以廣州、徐聞以及後來泉州等地為始發港和貨物集散地,它不僅通往全國各地,而且還能遠及世界三大洋一些水邊城鎮。“海上絲綢之路”的名稱是1887年德國學者李希托芬首次提出的,自此幾乎舉世公認是“沙漠之舟”和“滄海之舟”共同承載了中國兩千多年對外交往的厚重。

但是,到了16、17世紀,古老而富庶的中國卻將自己封閉了。自從開始頒布海禁以來,中國似乎與大海隔絕了。明世宗頒布命令:“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對於和做的海商,要施以嚴刑峻法。自那時起二百年間的中國,再也沒有鄭和下西洋的雄壯船隊充當中國與世界各國貿易文化往來的友好大使。清王朝對於西方貿易的態度是戒備、限製、加上封關自守,整個中國的沿海隻有廣州黃埔古港一個口岸允許通商。

歐洲此時卻恰恰相反,進入了一個充滿擴張曆險的“大航海時代”。中國在他們眼中不僅充滿,而且神秘無比。惟一的出口廣州更是無比的繁華,珠江上的船舶運行穿梭,就像倫敦橋下的泰晤士河一般繁忙不息。商船從這裏把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向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哥德堡市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並且繁榮起來的。

從建城開始,哥德堡市就注定是一座國際化的城市:最初的市政委員會由10個荷蘭人、7個瑞典人和1個蘇格蘭人組成。哥德堡的初期定位是建設以荷蘭阿姆斯特丹為模式的海港城市,不久後發展成為航海和商貿城市。瑞典的船隊可以從哥德堡起航直駛大西洋,去往世界各地。瑞典的著名家卡爾·馮·林奈當時曾考察了整個瑞典西南部地區,做出過如下的描述:“哥德堡是瑞典王國最的城鎮。它幾乎被壘牆、要塞和護城河所團團包圍,城區被劃成方陣型,街道整齊筆直,堤岸河水相映照,兩岸栽種的落葉喬木,交織出荷蘭城市風情。”

“哥德堡號”的老東家——瑞典東公司

瑞典東印度公司從1731年到1806年的75年間,也就是年間,共派出37艘商船,完成了從瑞典哥德堡到中國廣東的132次遠洋航行,從“中國熱”中攫取了大量。

18世紀中葉,西方與中國的貿易帶來了巨額利潤,葡萄牙、、荷蘭等國紛紛成立從事對華貿易的東印度公司,但是這些公司都在政府的保護下進行壟斷貿易,外人無從插手。那時,瑞典正處在所謂的“時代”,有了限製皇權的憲章,商業行為得到保護,關稅水平也非常低。一些英格蘭和蘇格蘭就開始把目光投向瑞典,擁有天然良港的哥德堡市立即成了這些冒險家的樂園。

蘇格蘭克林·坎貝爾是他們中最的一個。他攜巨資來到哥德堡,與當地富商尼古拉斯·薩格林和亨利·雪尼一拍即合,由具有良好上層關係的雪尼出麵做政府的,終於在1731年獲得政府特許,成立了從事壟斷貿易的東印度公司。按照協議,當局授予該公司獨家與東印度地區(包括好望角以東所有國家)從事貿易的特權,每個協議執行期為15年左右。這是瑞典國王向外國投資公司簽發的第一張貿易許可令。在拿到許可令的當天,坎貝爾便迫不及待地舉家遷往哥德堡籌集資金、建造大型商船,其速度和效率並不亞於當今的電腦網絡公司。在18世紀20年代末,瑞典的全部海運商船隻有480艘,但僅僅50年之後,數量便猛增到900艘,幾乎翻了一倍。其中,瑞典東印度公司新建的商船一艘跟著一艘下水,遠航東方,極大地帶動了造船業的發展,“哥德堡號”就是其中的一員。

在當時的歐洲,中國正成為時尚和財富的代名詞。人們對任何來自東方大陸的物品都趨之若鶩,惟恐落在時尚潮流後麵。上等的宴席一定要用中國進口的瓷器才夠高雅,豪門名士家中一定要有中國式的擺設家具,包括園藝的風格都受到來自中國的影響。瑞典東印度公司總經理戈貝爾鬆說:“在18世紀,中國的很多商品比別的國家先進,當時瑞典傳到歐洲的潮流就是穿戴中國服飾、用瓷器來吃飯,所以中國的商品不用擔心賣不出好價錢。”原瑞典東印度公司船員家屬卡斯騰·史凱爾也表示:“東印度公司昌盛時期,我家有50個親戚在東印度公司當船員,都去過中國,3人死在廣東。”現在,在史凱爾家裏還保留著祖先從廣州帶回來的家具。

為金錢而誕生的瑞典東印度公司,自然不會放過“中國熱”帶來的滾滾財富。瑞典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批從中國返回的商船貨物,拍賣之後的收入高達90萬舊克朗,而上交國家的關稅隻有區區2000克朗,海關稅率隻有2.2‰,難怪和中國做生意是一項需要國王特別批準的壟斷性權力,它簡直就是搖錢樹!據稱,瑞典東印度公司一條商船賺取的利潤相當於當時瑞典全國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東印度公司的發展可以說是帶動了整個哥德堡的發展。許多達官貴人紛紛入股瑞典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成員成為顯赫的身份標誌。但是,老奸巨滑的坎貝爾深知,旁人的眼紅會給公司招來禍害,因此他立下了一條規矩:每次商船從中國返回之後,一旦賣掉船上的貨物,公司的所有一律燒毀,片紙不留。甚至董事會成員之間,也無法知道自己的合夥人賺了多少錢。也正是這一招,使得後來“哥德堡號”的沉沒原因變得神秘莫測、無據可查,也許永遠沒有人能夠探知其真相。

“哥德堡號”沉沒之後,瑞典東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Ⅱ號”商船,後來沉沒在南非。1813年,瑞典東印度公司關閉,或許它與世界上許多其他的東印度公司惟一的不同,也是哥德堡人最希望我們了解的曆史就是:瑞典的東印度公司從來沒有向中國販運過鴉片。

 

航圖

哥德堡號當年的航線圖

曆經艱辛的中國之旅

坎貝爾深知,要實現去中國淘金的夢想,就必須擁有最堅固、最龐大、航速最快的船隻。當時的瑞典在商船建造水平上堪稱世界一流,無人可及,充滿色彩的“哥德堡號”就是其中的翹楚。

當時的瑞典,還是一個相對落後的農業國家,自然仍然是國家的基礎所在。隨著18世紀初期,瑞典在對抗丹麥、波蘭和俄羅斯的北方大戰爭中被擊敗,其領土大大縮小,但與此同時,大量湧入的移民給瑞典帶來了各類技術嫻熟的工匠、商人以及發明家,推動了整體的科技發展水平。在當時建造這樣一艘大型商船無疑是項浩大的工程,通常需要18個月的工期。但這一周期往往可以縮短,因為大量的分包商、木材商駐紮在船塢周圍提供服務,從木料的購買到加工,已經有組織嚴密的供應體係為之運轉。也就是在那個年代,瑞典誕生了的船舶設計師弗雷德裏克·查普曼,這一切都為“哥德堡號”的誕生準備了條件。

1738年,查普曼的代表作——“哥德堡號”正式下水。“哥德堡號”船體長40.9米,包括牙檣在內的總長度是58.5米,水麵高度47米,18麵船帆共計1900平方米,可以載運400噸貨物,堪稱十八世紀的超級貨船。雖然在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船隊中,它不是第一艘,也不是最後一艘,但這個登峰造極之作卻是瑞典東印度公司的驕傲。

第二年“哥德堡號”就開始了它的處女航——駛向遙遠的中國,並且先後順利地完成了兩次遠洋航行,帶回了大量的中國貨物。1743年,“哥德堡號”又開始了它的第三次遠航。像往常一樣,它在西班牙卸下木材、金屬等本國特產,換取當地的。離開西班牙之後,沿著非洲西海岸航行,用3個月的,直奔印尼的爪哇島。

“哥德堡號”的構造,在今天看來也還是相當科學的。多數桅杆設在船的後部,這使船帆能最大限度地借用尾翼風來獲得動力。但這種船帆係統的弱點是無法根據風向變化及時調整船帆。因此,氣候和風向在遠航中就變得至關重要。在整個航程中,水手們必須在不同的海域,充分利用特定的季候風讓船隻按照既定航線航行。因此,在大西洋航線中,“哥德堡號”要借助強勁的亞速爾季候風一路向南,而在南極洲附近則要借助西風,到達印度洋之後,強勁的南風將會把船隻送到印尼群島。從西班牙到印尼群島,通常要經曆3個月煉獄般的航行,其中繞過非洲好望角的一段航程,尤其險惡。

在連續幾個月不靠岸的航行中,“哥德堡號”的各個部分都在暴風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船上儲存的淡水變得腐臭發黑,木桶裏長滿了蛆蟲,但和船員都不敢有半點停留,因為他們害怕遭遇的襲擊,船身上架滿了火炮也是為了防範海盜。

長達數月甚至一兩年的海上航行,沒有足夠的淡水是一大問題,當時很多船員以來代替喝水。船上養了一些家禽和牲口,高級船員有良好的夥食,但普通船員就沒有這麽幸運。瑞典東印度公司高級顧問尤蘭·烏勒芒說:“貨監、牧師、船長等在一起吃飯,他們用的餐具是很好的,而且隨船還帶著活的牲口——雞、鴨、牛、羊,供他們享用。其他船員就吃得不好,沒有,沒有蔬菜。因為缺少維生素而掉光了牙齒。”海員們經常擠在尾部艙室裏,每天伴著豬羊,內急的水手們更是要把自己懸掛到前甲板外麵解決問題,以免船上糞臭衝天。

1743年8月29日,“哥德堡號”抵達印尼爪哇。根據隨船牧師彼特霍爾莫茲的日記記載,由於食物和淡水嚴重匱乏,加上疾病的折磨,船上已有21名水手喪生,在補充淡水和食物的同時還要招募新的水手。然而,當“哥德堡號”準備從印尼出發駛往中國時,海上的風向已轉向了西南風。這表明,“哥德堡號”已經錯過了季候風的節拍,它不得不在爪哇島停留了整整八個月,等候冬季刮起西,吹動它的船帆,將它帶往冒險旅程的目的地——中國廣東。

經過了單調乏味的海上跋涉,某一天的早晨,水手們終於眺望到遠處的琶洲塔,他們為此欣喜若狂,因為目的地廣州就在眼前。

“哥德堡號”停泊在廣州黃埔古港後,水手們忙於補充淡水和食物,並且嚐試廣州人“飲早茶”的美妙之處。商人們馬上帶著他們的白銀奔向黃埔直街、十三行等多處集市,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購回大批的瓷器、茶葉和絲綢,這些都是歐洲人最喜歡、最流行的商品。三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哥德堡號”的船艙漸漸地裝滿了。1744年的,“哥德堡號”從廣州出發,開始返回它的家鄉——瑞典哥德堡港。誰也沒有想到,這竟然成為它的之旅。

百年之謎——“哥德堡號”的神秘沉沒

在300年前的哥德堡市,每當遠航船隻歸來,整個城市就會像一般歡騰。商人們著財富,而航海的水手們則準備盡情享樂一番,然後醉醺醺地向旁人講述海上的冒險,還有在中國的奇異經曆。

1745年9月12日這天,人們一大早就等候在海岸邊上,遠遠地追隨著“哥德堡號”的身影。熟悉航道情況的領航員也已登上了“哥德堡號”,確保船隻安全進港。許多小型船隻開出港口,伴隨在它的左右,如同浩浩蕩蕩的儀仗隊,八麵威風。一切都順利得近乎完美。

然而,不可思議的一幕在人們眼前出現了——在港口的入口處,“哥德堡號”莫名其妙地偏離了航線,駛進了著名的“漢尼巴丹”礁石區。刹那間,海水湧入船艙,“哥德堡號”慢慢在傾斜中下沉。附近的船隻迅速趕來救援,但是一切已經無法挽回。在無數人驚恐的目光下,它像後來的“泰坦尼克號”一樣,帶著龐大的身軀和滿載的中國財富沉向海底。瑞典東印度公司應對沉船事故應當是不陌生的,況且此刻“哥德堡號”就沉沒在自己的家門口。由於周圍眾多的船隻趕來救援,船員們全部脫險,無一身亡。但是,從瑞典出發時的120名船員此刻隻剩餘了80個,有大約40名船員因為缺乏營養、暴風雨和原因不明的熱帶疾病而死在途中。

瑞典東印度公司立即搶救和打撈了船上的貨物。那些打撈上來的絲綢、茶葉等被晾幹處理之後馬上拍賣售出。“哥德堡號”的貨物中,雖然隻有四分之一被搶救了出來,但所賣得的價錢,已經使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股東們賺到了利潤,連船的本錢也撈了回來。可以想象,如果能成功返航,“哥德堡號”將會帶來多麽巨大的財富!船上的上萬斤中國茶葉,就此留在了海底。後人就此寫道:“漢尼巴丹海域,從此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隻茶碗!”

用“陰溝裏翻船”這句老話來形容古帆船“哥德堡號”恐怕是比較貼切的。它3次往返於中國與瑞典之間,地球都被繞了好幾圈,竟然在離哥德堡港口900米處撞在明顯的礁石上沉沒了,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這好似一個征服了喜馬拉雅山的登山勇士竟然磕死在自己家門口的門檻上一樣。於是,有關“哥德堡號”為何神秘觸礁成了當時、也是直到如今依然使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有一種說法是船員自沉。也就是說,船尚在半途,船員已經把船上的貨物賣給了兩個買主,為了避免醜行敗露和逃避責任,隻好自沉於港口。另一種推測是公司麵臨倒閉和破產,為了求得破產保護,隻好上演了一幕“苦肉計”。據說當時曾有司法介入,但調查了很長時間,結果還是不了了之。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有人情味的解釋,那就是:因為兩年半的艱苦航行就要結束,船員們高興之餘,大肆慶祝。所以,全船上下喝醉了酒,無法正確控製大船的航線,最終導致觸礁沉沒。

但是,由於東印度公司銷毀了所有的賬本,一切的假想都無憑無據。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漸漸地對這些無據可查的猜測失去了興趣。隻有一些熱衷於探查沉船寶藏的冒險家,會在自己的目標中列出“哥德堡號”的名稱。

[ 打印 ]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