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上博藏清代琺琅彩瓷賞析

(2015-01-11 16:27:52) 下一個

 琺琅彩瓷屬於釉上彩繪瓷,在清檔中,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為瓷胎畫琺琅,它出現在康熙末年、全盛於雍正朝,乾隆後期以後逐漸銷聲匿跡。琺琅彩瓷是清 代專為宮廷禦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除極少數產品用於犒賞功臣外,主要是用作宮廷用瓷。由於當時產量不多,能夠留傳至今的傳世品極少,目前收藏最多 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其他一些公私單位也有少量收藏,上海博物館也收藏有十幾件琺琅彩瓷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盡管數量不多,但件件都是 精品,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在藝術和工藝上有其獨特性,對它們的介紹研究,希冀能為琺琅彩瓷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線索。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後,社會日趨安定富庶,西洋的天文曆法、數學物理、醫學地理、音樂繪畫等藝術都曾引起康熙帝的極大興趣。隨著使臣 的來華和傳教士的到來,歐洲各地的美術工藝品也大量來到中國,其中的琺琅製品更是引起康熙帝重視和喜愛。琺琅彩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康熙朝的琺琅 彩瓷器最早是在銅胎琺琅器技術上發展起來的,其先在景德鎮製成白瓷,進京後在清宮造辦處上彩低溫製成。器形以碗、瓶為多,均為玩賞品。康熙琺琅彩使用的都 是進口料,其中色如玫瑰紅或胭脂紅色的金紅最有特色,是以微量的金作為呈色劑,有別於中國傳統以鐵或是銅作呈色劑而顯現的顏色。康熙琺琅彩絕大部分是色地 琺琅彩,多為圖案化的對稱裝飾,都是花卉圖案,主要是牡丹、秋葵、芙蓉、番蓮、四季花卉等,紋飾穩妥而拘謹。康熙琺琅作的畫師主要是原籍廣東的銅胎琺琅匠 師和在造辦處供職的畫家、西洋畫師,這樣也使得康熙早期的琺琅彩受到推崇奢華富麗的巴洛克藝術的影響。
上海博物館藏有兩件康熙琺琅彩瓷器, 都是藍地琺琅彩纏枝牡丹紋碗(圖一-圖六)。其尺寸基本相同,碗的形製、裝飾等特點都相同。碗直口,深弧腹,圏足。碗內及底足內施白釉,釉麵勻淨瑩潤。器 外在無釉澀胎之上以琺琅彩料進行裝飾。在琺琅藍彩之上繪以折枝牡丹花紋。對稱的四朵牡丹花盛開綻放,粉、黃兩色花蕊之中書寫有四個篆字,“萬”“壽” “長”“春”四字按順時針方向展開。花朵四周以茂盛的枝葉纏繞,枝蔓之上另有多個含苞待放的花苞,整個畫麵春意盎然,充滿著勃勃生機。“萬壽長春”則是表 達了對康熙帝的祈福祝願之意。以單線平塗或稍加暈染繪畫圖案。從整個圖案繪畫色彩來看,用色並不多,僅藍、紅、黃、綠四色,但色彩搭配合理,鮮豔亮澤,熱 烈隆重,彰顯富貴典雅而無媚俗之感。其所用琺琅彩料都是進口料,粉紅屬黃金等配製而成金紅,黃彩為銻黃,乳濁而不透明,藍彩呈色穩定而豔麗。底書“康熙禦 製”胭脂紅雙方框楷書款。這兩件碗盡管收購自不同的人家,但應該出自宮中的成對器物。


早期琺琅彩瓷與銅胎畫琺琅在施彩、繪畫上幾乎完全一致。從上海博物館藏兩件康熙琺琅彩瓷上也可以看出由初創向成熟琺琅彩瓷發展的過程。 盡管圖案帶有銅胎琺琅繪畫特點,花紋規整,彩色僅四、五種,且色調濃重,彩料研磨不夠細潤,有凹凸不平的澀感,但已經擺脫了銅胎琺琅器規矩而略顯呆板的裝 飾手法,采用沒骨法繪畫花卉,釉麵勻淨平滑。
藝術情趣非常高的雍正帝對宮中琺琅彩非常酷愛,經常親自參與琺琅彩畫稿的設計和修改。一般先設 計出樣品,做木樣或合牌(製作紙質立體模型),然後選用優質瓷胎進行繪畫,最後才燒製。人力、物力條件都十分優越的宮內造辦處,燒造一件琺琅彩瓷需費時一 百多天。為了能表現出雍正皇帝的藝術喜好,所有的琺琅彩瓷都是由供奉畫家和西洋傳教士畫家創作的。雍正琺琅彩瓷在康熙基礎上有長足的進步,進口琺琅料已供 不應求的,且西洋料顏色至多隻有七八種,不能滿足審美情致極高的雍正皇帝的藝術要求,在雍正初年,雍正帝親自派員、撥款,要求造辦處提煉琺琅彩料,從雍正 六年開始,許多彩料都能自己在宮中提煉,彩料品種也更多。自煉琺琅料不僅品種多,而且生產數量也十分大,雍正七年十一月,一次就“煉得各色琺琅六十斤”。
雍正時已很少見到康熙時的色地琺琅彩,大部分為白地琺琅彩。色彩鮮豔,用筆柔和而纖細,內容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等,是結合詩、書、畫和 瓷器藝術的綜合藝術品,許多琺琅彩都有與畫麵內容相關的詩詞及閑章相呼應。雍正還創燒了水墨、藍料和胭脂紅琺琅彩瓷器,這是一批數量極少,而又有著極高藝 術價值的珍品。


上海博物館藏由胡惠春先生捐贈的雍正琺琅彩墨竹圖碗就是這樣的藝術精品(圖七-圖九)。撇口,弧腹,圈足。碗胎體輕薄規整,質地細膩潔 白。通體施白釉,釉汁瑩潔光潤。碗外壁以琺琅墨彩裝飾,繪有竹石圖一幅。畫麵中央有一積石,以墨彩勾線,內以深淺不同的色澤渲染,以表現山石堅硬的質地和 嶙峋的姿態。山石之側,竹枝堅挺,石隙縫中新簧叢生。畫中竹竿全以中鋒運出,由根至梢,挺勁而筆意相連。整幅畫麵清新高潔,布局疏朗,傳達出了高雅清曠的 情趣。另一側書寫有“色連雞村近,影落鳳池深”,上首落有“翔采”陽文章,落款“彬然”陰文章和“君子”陽文章。這是唐代蔣渙的“和徐侍郎中書叢筱韻” (一作盧象詩)五言律詩中的兩句,原詩為“中禁夕沉沉,幽篁別作林,色連雞樹近,影落鳳池深,為重陵霜節,能虛應物心,年年承雨露,長對紫庭陰。”畫麵完 美地表現了詩的意境,深邃而富有想象。整個碗的裝飾就是一幅中國傳統水墨畫,詩、書、畫、印具佳,字字珠璣,畫傳詩意,詩證畫境。底部有“雍正年製”四字 藍料楷書款。
乾隆琺琅彩瓷延續了雍正時期的風格,乾隆帝常親自過問琺琅彩瓷器的生產,在數量上超過了康雍兩朝。上海博物館藏有多件乾隆琺琅彩瓷器,這些琺琅彩瓷器品種各異,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們印證了乾隆朝琺琅彩瓷器的發展。
乾隆初期仍在宮中燒製琺琅彩,琺琅彩料部分進口,但大部分彩料宮中自行煉製。早期多白地琺琅彩,用料豐富,色彩更濃重一些,以花卉、山水為主,而青綠山水則較為突出。以後則風行軋道色地、色地開光、百花色地、錦地開光和錦文色地等,製作也都工整精細。
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對乾隆琺琅彩花卉紋盤(圖十-圖十二)。直口,淺腹,圈足。胎體輕薄靈巧,釉麵瑩潤光潔。盤外壁以琺琅彩裝飾,一側繪以各色折枝花卉, 花朵或紅或藍,花蕊則都以黃色點以紅彩表現。或是綻放,或是含苞待放的花朵表現出了一股濃濃的春意。整個畫麵疏朗雅致,構圖精巧。另一側則書有“秀擢三秋 幹,奇分五色葩”詩句,引首落有“佳麗”篆書陽文章,落款為“旭”,“映”篆書陽文章。底書“乾隆年製”方框藍料楷書款。“秀擢三秋幹,奇分五色葩”是引 用了明代申時行的“菊畦”詩,申時行曾為嘉靖時狀元,萬曆任首輔,後被罷黜。全文為“誅茆疏野徑,種菊擬山家,秀擢三秋幹,竒分五色葩,淩霜留晩節,殿歲 奪春華,為道餐英好,東籬興獨賒。”詩表達了對采菊東籬的陶淵明的崇敬,也表現對歸隱山野,遁仕田園的向往。這兩句詩在雍正琺琅彩瓷器上就出現過,台北故 宮博物院藏雍正五色菊圖碗上就題有這兩句詩,舊時的題簽為“磁胎畫琺瑯五色菊花白地宮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乾隆琺琅彩秋菊圖橄欖式瓶上也題有該詩句, 這應該是當時的一種詩、畫組合形式。該對盤裝飾風格清新淡雅,帶有比較明顯的雍正琺琅彩瓷的裝飾特點,可能是乾隆早期的琺琅彩瓷風格。


上海博物館藏的琺琅彩竹菊鵪鶉圖瓶,則是非常著名的乾隆白地琺琅彩瓷器(圖十三-圖十五)。撇口,直頸,長鼓腹,圈足。畫麵山坡之上積 石累累,山石之畔,牡丹盛開,竹枝堅挺,石隙縫中野菊、新簧叢生。畫中的枝幹、竹竿、花、葉雙勾輪廓線,然後渲染,以濃淡深淺的變化來表現陰陽向背。所用 藍、紅、黃、綠諸色皆鮮豔亮麗,為增加表現力,紅彩除了胭脂紅外,還運用了鐵紅彩。畫麵著重表現九隻神態各異的鵪鶉,或上下飛舞嬉戲,或左睇右眄,形成了 靜與動的對比,向我們展現了自然界中極其生動自然的瞬間形象,真實而富有情趣。整幅畫麵構圖清新疏朗,情趣高雅而充滿想象力。由於畫麵中表現了9隻鵪鶉, 故該畫麵被寓意為“長治久安”,表達了乾隆帝希望統治長久安定,社會平安富庶的美好願望。底有“乾隆年製”雙方框篆書藍料款。上博另藏有一件圖案裝飾完全 一樣的琺琅彩竹菊鵪鶉圖瓶,其高為18.7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6.3厘米,尺寸也大致相同,它們應該是成對燒造的供乾隆帝賞玩的觀賞器,惜進入上 博之前就有破損。
由胡惠春先生捐贈的胭脂紅地劃花琺琅彩花蝶紋碗(圖十六、圖十七),則給人另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口微侈,圈足。胎體清薄, 胎質精細,釉麵勻潤,先在高溫下燒製成白釉碗,再施加琺琅彩裝飾。碗內心以琺琅彩繪畫紅花綠葉,另有2隻彩蝶粉飛在花叢中,饒有生活情趣。外壁胭脂紅地上 繪海水山石和蝙蝠,寓意著吉祥,口沿飾回紋。其是在白釉上再吹上一層胭脂紅彩,再剔刻出圖案花紋。此碗盡管是琺琅彩裝飾,但卻運用了二種不同的技法,顯示 了工匠對琺琅彩繪畫技巧嫻熟駕馭,而這樣裝飾的器物更是傳世極少,彌足珍貴。底足內雙方框“乾隆年製”四字料款。


乾隆朝琺琅彩瓷器形豐富,特別是立體造型的品種增多,乾隆時除了碗、盤、壺等日用期外,瓶類器物上的琺琅彩裝飾就特別多,裝飾琺琅彩的 瓶有:雙聯瓶、雙管瓶、葫蘆瓶、紙槌瓶、雙耳瓶、交泰瓶、膽瓶、蒜頭瓶、觀音瓶等。上海博物館藏琺琅彩龍鳳紋雙聯瓶(圖十八、十九)就是這樣一件造型奇特 而富有想象力的器物。
瓶的兩個瓶體聯在一起,盤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其又稱合歡瓶。瓶身兩側各繪一組琺琅彩龍鳳紋圖案,龍、鳳形象 抽象而多有變化,襯以曲折多變的枝蔓,整個畫麵圖案具有極強的裝飾性。色彩有紅、藍、黃、綠、絳紫等多種色彩,搭配合理,高貴華美,給人以很強的視覺衝擊 感。頸部繪有黃地纏枝花卉紋,脛部則裝飾有海水紋。底有“乾隆年製”藍料雙方框楷書款。該瓶原藏無蓋,後台北鴻禧基金會購得瓶蓋,並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 珠聯璧合,成了兩岸文博界交流的一段佳話趣事。
乾隆琺琅彩的裝飾圖案除了寫生的山水花鳥外,還增添了許多人物題材,特別是一些以西洋油畫人物為題材的內容出現在琺琅彩瓷上。乾隆時琺琅彩繪畫多由宮廷畫家承擔,其明顯吸收了西洋繪畫的技法和元素,透視增加了,人物臉部的渲染也更豐富了。


乾隆琺琅彩人物圖瓶(圖二十、圖二十一),盤口,細長的頸部,豐滿的圓腹,外撇的圈足。腹部的曲線與頸部的直線形成曲直對比,除了重心 降低而取得實用上的力學安定外,在視覺上的也給人以藝術沉穩感,使整個造型顯得既穩重飽滿而又不失輕巧靈動。在白釉之上以琺琅彩料裝飾,器身的紋飾從上至 下可分為六組,腹部主題為張良狙擊秦始皇未中,更姓名隱匿於下邳,得圯上老人受《太公兵法》的傳說故事。畫麵作通景式構圖,在山石樹木的背景下,儒生狀的 張良正在向老人講述,老人手持如意,凝思諦聽。另一麵繪有童子二人,手捧書卷。畫法參酌了西洋油畫構圖筆法,注意明暗,強調透視。人物刻畫細致傳神,圖案 描繪工整,構圖疏密有致。頸肩、脛足滿繪繁密的錦紋、海濤、龍、蝠、如意、變形蓮瓣等紋,底書“乾隆年製”雙方框四字藍料楷書款。該瓶為用西方繪畫風格來 表現中國傳統繪畫題材的琺琅彩瓷精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