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大英博物館珍藏中國外銷瓷

(2015-01-11 16:19:57) 下一個

 16世紀到18世紀出現了中國瓷器外銷歐洲的高峰。這些中國瓷器大多是訂燒瓷,是為了滿足歐洲市場的需求而特殊燒製的,它們有的沒有裝飾,有的裝 飾簡率,外銷到西方後,又進一步裝飾美化。歐洲的皇室貴族和富有的中產階級競相購買中國瓷器,用它們美化餐具,改變室內的裝飾風格,掀起了西方“中國熱” 新一輪高潮。
早在1600年,英國就開始了對華的瓷器貿易往來,終於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取代荷蘭,成為販運中國瓷器的大國。有統計數據 顯示,1701年從中國運往英國的瓷器達10萬餘件,到1734年總計運回英國的瓷器達24萬餘件,出現中英瓷器貿易的盛況。1774年出版的《倫敦指 南》記載,當時倫敦至少居住著52個專門處理包括中國瓷器在內的“華人”東方貨物商。英國人上至女皇下到普通百姓,都把擁有和收藏中國外銷瓷作為十分榮耀 的行為,當時的首相華波爾還是鑒定中國外銷瓷方麵的專家。


大英博物館中國外銷瓷的專門收藏者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目前擁有藏品600多萬件。其中東方藝術文物館藏有數量龐大的中國外銷瓷器,上 自漢唐,下至明清,應有盡有,稱得上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其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各博物館所罕見。
這些館藏的外銷瓷是在過 去150年間收集、整理而來。其規模宏大,種類繁多,這與弗蘭克斯·奧古斯塔斯(1826—1897)的努力和愛好密不可分,他大約捐出了自己所藏三分之 二的瓷器。1856年至1896年,他作為大英博物館中世紀古物和人種學館(包括東方藝術文物館)館的館長,對保護中國外銷瓷器做出了重要貢獻。弗蘭克斯 出身名門,愛好廣泛,求知欲強,生活在一個能使人沉迷於陶瓷藝術當中的時代。他在格林貝斯納博物館展出了中國和日本的瓷器,1876年進行歸類整理。他於 1878年捐獻給大英博物館大量個人藏品,包括1000件中國瓷器,1884年正式移交。
弗蘭克斯不僅自己慷慨捐獻,還積極鼓勵他人進行捐 獻。1887年以後,居住在布萊頓的沃克·查爾斯就捐獻出了76件中國瓷器,它們的裝飾風格極具歐洲式,與博物館中已有的陳列相映成趣。那是收藏家們踴躍 捐贈的時代。1963年,倫敦的羅勒女士精心挑選了一批裝飾有西方紋飾的歐洲風格的瓷器贈送給了該博物館。如今,大英博物館仍繼續收集、整理從中國進口來 的瓷器。

大英博物館館藏“克拉克瓷”

早在16世紀,中國就開始生產專門供應西方市場的瓷器,主 要是滿足當時壟斷中國對歐貿易的葡萄牙人的訂購需求。由於荷蘭海上霸權的確立,荷蘭人1602年建立了東印度公司,進一步密切了同中國在商業貿易上的往 來,也奪取了向歐洲出口瓷製餐具的航運貿易優先權。因此,16世紀葡萄牙人在遠東的陶瓷貿易滑坡,風光不再。荷蘭人努力保護獲利豐厚的海上貿易,甚至縱容 海盜行為,他們奪取船隻,拍賣搶奪的貨物。1602年,葡萄牙商船“聖地亞哥”號被“聖·海倫娜”號搶奪一空。1604年,“凱莎琳娜”號被掠至馬來西亞 海峽,上麵載有中國瓷器近60噸,有10萬餘件,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轟動了整個歐洲。


“克拉克”(Kraak)是荷蘭人對當時葡萄牙貨船的稱呼,從Kraak上繳獲的瓷器,荷蘭人稱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在當時是最為 普遍的,這些葡萄牙商船所運載的瓷器是中國明代萬曆時期應歐洲市場需要而生產的青花瓷,以後就有大量青花瓷外銷歐洲市場,克拉克瓷也就成了外銷青花瓷器的 代稱。克拉克瓷的造型有盤、碗、瓶、罐、壺等,紋飾布局分中心紋飾與邊飾:中心紋飾常見有仙人樓閣、花鳥樹石、麒麟瑞獸等,邊飾一般分為二層八格或二層四 格,內繪花果、八寶、書畫、卷軸、幾何符號等物。這種紋飾的畫法是中國傳統方法,但紋飾布局已非中國風格,而是專為外銷設計而專門設計的。畫麵紋飾洋溢著 中國文化的濃鬱氣息,又蘊含了一些西方人所喜聞樂見的社會風情和藝術韻味。
大英博物館中收藏有為數不少的克拉克瓷,現選取一些特色藏品加以介紹。
圖一為明萬曆青花菱口八開光花鳥紋盤,盤口直徑32厘米。盤口部已經被磨平,盤沿外壁開光中繪有對稱的雜寶、暗八仙、花卉紋等圖案。主題繪畫有萬曆民窯 青花繪畫的典型藝術風格:一對吉祥鳥在岩石和蘭草、梅花的映襯下飛翔嬉戲,筆意流暢,不求形似,不重細節,大筆塗染。畫麵飽滿生動。在開光間隙和主題圖畫 外有織錦紋、魚鱗紋等紋飾。
圖二為清康熙人物神獸紋開光菱口碗,弗蘭克斯·奧古斯塔斯1878年贈。碗高15.3厘米,碗口直徑為36.2 厘米,清康熙年間景德鎮窯燒製。碗內外裝飾豐富多彩,碗壁開光內為兩西方人駕馭一雙頭神獸,神獸回首顧盼,表情喜悅。這種神獸似乎是從中國早期的麒麟演變 而來。人物、神獸四周被拉丁風格的墜飾環繞。碗底圈足四周裝飾有變形的雲紋,與中國漢代的雲氣紋有一定的淵源和繼承關係。這種碗的造型還基本上保持了 “中國式”,但所繪紋飾有具有歐洲風格。這種碗流行於1635年到1700年間。
圖三是明青花瓷四方瓶,明萬曆至崇禎年間景德鎮燒製,伊麗 莎白·巴雷特1962年贈。有著傾斜的肩部和狹窄、突起的圓形頸。右邊方形瓶高31.4厘米,繪有葡萄牙盾狀徽章紋,屬於博厄斯維拉和法瑞斯家族,瓶壁上 裝飾有鮮花和岩石,構圖簡略,格調淡雅;左邊的瓶子高31厘米,瓶身四周繪有雲朵和波浪間的神獸,場麵熱烈;中間的瓶子高26.5厘米,瓶身點綴著歐洲不 同植物的紋樣、岩石和水波紋,肩部開光中繪植物紋,對稱和諧。18世紀時,這些中國青花瓶在印度被仿造成著色的釉彩玻璃瓶。這種瓶仿效的是荷蘭的玻璃或陶 瓷的船舶瓶,之所以設計成這種造型,是為了能夠捆綁牢固,便於在船上運輸杜鬆酒。其製造的年代在1675年到1725年之間。


在“中國熱”盛行的歐洲各國,飲茶之風在英國勃興,上至皇室和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愛好飲茶,由此也帶來了餐飲器具的革命。圖四是一件 荷蘭製造的用作餐飲具的青花瓷——侍女花卉紋圓腹壺,高28.3厘米,製造年代大約在清康熙時期。它有著高而筆直的壺身,渾圓的壺腹,短小、水平的壺口。 四位婀娜多姿的中國古代美女,麵容嬌美,手持萱草,翩翩起舞;頑童穿梭其間,似乎在伴舞,動作誇張,一股調皮可愛的感覺迎麵撲來。人物上部裝飾有四種不同 的花卉紋飾,茶花、菊花、牡丹、梅花點綴其間。
這些訂燒的有著西方裝飾紋樣或造型的青花瓷器,在巴特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被保存下來,後被 征集到大英博物館。1634年,一個名叫約翰的荷蘭商人訂購了一批荷蘭鉛錫銻合金的圓形青花瓷盤,1635年,他把這些特殊的範型交給中國的陶瓷商人,來 製造瓷器。歐洲人對中國青花瓷的愛好與需求成為當時流行的時尚,愛好“克拉克”瓷,爭相購買“克拉克”瓷,在當時的歐洲人眼中,就是享受生活,品味時尚, “克拉克”瓷的對歐外銷在當時最為鼎盛。

大英博物館館藏紋章瓷

這一時期運往歐洲各國的訂燒瓷 通常繪有紋章盾徽,或購買者的姓名字母縮寫,也有依照歐洲流行版畫繪製的,更有為歐洲各皇家、教會、貴族訂燒的。紋章瓷燒製大約始於16世紀時的明代。 17世紀後期,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命首相馬紮蘭建立 “中國公司”,該公司在廣東定製了大批帶有法國甲胄、軍徽、紋章圖案的瓷器,此後,紋章瓷便在歐洲流行起來。17世紀晚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訂燒的主 要是公司、團體、職員、商人及貴族所需的徽章瓷。這類瓷器需求量日益增大。許多原先地位低而沒有特定紋章的富貴人家,也開始創造自己的紋章盾徽。英國倫敦 甚至出現一種專門為人訂製有特殊紋飾瓷器的商人,號稱“瓷人”。

  大英博物館藏有許多蘇格蘭、丹麥、瑞典、俄羅斯、普魯士、荷蘭、法國、葡萄牙等歐洲皇室、團體、教會、個人的紋章瓷器。這種紋章瓷是歐洲現存比 較典型的外銷瓷門類,多為盤和碗,紋飾多為中國傳統的釉下彩和歐洲灰色裝飾畫法。據1974年英國出版的《中國紋章瓷》記載,紋章瓷在外銷瓷中所占比重雖 然不大,但燒製卻極為精美。


圖五是粉彩人物徽章紋雞尾酒碗,高11.3厘米,碗口直徑26.1厘米,清乾隆時期景德鎮出品,燒製時間大約在1768—1775年, 弗蘭克斯1880年征集。碗口為撇口,鑲嵌金邊。在碗的外壁上,繪有兩個英國政治人物肖像,人物臉部暈染層次分明(暗示這是一個公平、愛憎分明的審判), 被金黃色盾形徽章紋所環繞。左側肖像是對約翰·威克斯(1727—1797)的諷刺描繪,他是一個有爭議的政治鬥士和評論家,在畫麵中穿著一件紅色的長 袍。肖像兩旁,左邊為陸戰隊士官格林 (1722—1779), 是威克斯的朋友和保護人,右邊是威克斯的律師坦普爾(1739—1802)。肖像畫下有標題“為公平的審判時刻準備著”。右側肖像是英國高等法院院長曼斯 菲爾德 (1705—1793),著法庭長袍,留有底部寬闊蓬鬆的假發。作為法院和司法部門的最高首領,曼斯菲爾德對威克斯很是冷漠,他曾判威克斯誹謗罪。曼斯菲 爾德徽章左邊的是首相布特,下麵是文字標題:“正義沒有憐憫”。此碗是班克斯·約瑟夫(1743—1820)在1764至1779年期間設計完成的,他 1778年成為皇家總管,1781年受封男爵。

大英博物館館藏琺琅彩瓷

最初景德鎮隻製作青花紋章瓷器,到18世紀上半葉,琺琅彩瓷開始出現,這種風尚迅速在歐洲傳播,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期。琺琅彩是在康熙時期由西方傳入, 引進西洋琺琅彩料(深亮藍、淺藍、深亮綠、淺亮綠、鬆黃色等),接受歐洲裝飾技巧的某些手法創製而成。琺琅彩瓷器是以景德鎮禦窯燒製的白瓷,由禦用畫師或 聘請歐洲畫師用油畫技法作畫,然後再次入窯焙燒形成,是清代景德鎮白瓷的高度成就和西洋繪畫藝術的成功結合。由於它色彩豐富,淡雅柔麗,逐漸為世人喜愛, 後發展成景德鎮彩瓷生產的主流,大量銷往歐洲、日本等海外市場,西方人譽之為“玫瑰族瓷器”。
由於廣州海岸通商帶來了進一步的海外交流,出現了如表現英國皇室狩獵場景的狩獵紋大碗,以聖經為題材的西洋人物蓋杯、瓶等。大英博物館所藏琺琅彩瓷器多為碗、蓋杯、瓶,也有少量鼻煙壺。
圖六為琺琅彩狩獵紋大碗,碗高12.7厘米,碗口直徑30.2厘米,清乾隆時期景德鎮出品,燒製時間大約在1755年。畫麵內容為英國皇室成員在自己莊 園、圍場內集體狩獵的情形,雖未出現獵物,但把狩獵前準備的情形描繪出來。畫中人物,或溪邊飲馬,或揚鞭前行,或田園休憩,遠處樹木蔥蘢,一片迷人秋色。 構圖緊湊豐滿,釉彩豐富,顏料瑩潤,色彩醇厚,多而不亂。碗口和圈足底鑲嵌環繞十字紋金邊。該碗巧妙地將西方的透視技法、琺琅銅胎畫法與中國傳統彩繪技術 完美結合起來,使整幅畫麵具有強烈的油畫效果。
狩獵紋的起源較早,在中國唐朝,狩獵是上層階級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唐太宗將之與國家統一、國 泰民安並列定為三大樂事之一,狩獵場麵也是唐代藝術經常表現的題材。清代滿洲皇室、貴族繼承了祖先的遊獵傳統,因此乾隆帝也嗜好狩獵,所用器物上也有大量 狩獵紋出現。18世紀“中國風”席卷歐洲各國,英國皇室、貴族狂熱愛好中國瓷器,而狩獵也是其顯示炫耀身份地位的象征,他們爭相訂購狩獵紋碗的熱潮也由此 而興。
除此之外,大英博物館的代表藏品還有一些洛可可風格的花瓶。其內容多是與表達愛情、欲望有關的繪畫題材,在訂燒瓷中非常流行。如新婚 夫婦的紀念品、婚禮寓言、誓言等等。如一件18世紀的琺琅彩人物紋花瓶,洋溢著濃厚的浪漫情調。花瓶一側,一個小夥子圍著情人送的舒展的圍巾,正在爬梯子 給鳥安裝巢穴,另一側,一對戀愛中的情侶手裏拎著一籠母雞。這種設計是從一個威尼斯畫家的畫作演變而來,還來源於一個1729年到1739年英國雕刻工匠 的作品。這種流行的紋樣在歐洲的瓷器工廠裏也被模仿出來,相似的設計在威尼斯瓷器、俄羅斯瓷器和德國的瓷器、荷蘭代夫特精致彩陶、西班牙陶器,以及伍斯 特、煤港、巴特西生產的英國瓷器上均可見到。
除了一部分在中國的歐洲商人委托生產的具有西方形狀或裝飾的瓷器以外,還有一部分外銷瓷有部分裝飾或完全沒有裝飾,運到西方後再進一步修飾美化,這些無裝飾的瓷器物美價廉,在歐洲非常暢銷。

17世紀中葉,中國茶葉和陶瓷貿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1640年,英國作家曼迪·彼得帶回了一份珍貴的有關中國陶瓷的第一手資料,上麵寫到“中國瓷器可 以裝飾任何一座房子”。中國陶瓷大受歡迎,貿易額節節攀升, 18世紀出現了中國與東印度公司貿易的頂峰。1840年鴉片戰爭後,這種貿易平衡被打破,大量機製瓷器源源不斷地從日本和西方輸入中國,中國陶瓷大量出口 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