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商代至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基本都是鑄字。決不會像傳世的史書那樣會在傳抄時寫錯,更沒有後人篡改之嫌,因而是真正可信的史料,可彌補史書缺失錯訛。是斷代、辨偽的重要參考。
這也使得,從宋代的金石學開始興起,人們對青銅器的關注就偏重於文字方麵。當時的收藏家依據這樣的需求大肆搜求帶銘文的青銅器。清代開始,因乾嘉學派樸學的興盛。人們把青銅器銘文當作曆史文獻對待,故清代有銘文的青銅器價格較高。
到了現在。在國內收藏市場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個銘文價值一萬元,也就是一件青銅器,參照它的大小、工藝、精致、珍稀、品相等因素而外,若有銘文,那就有了附加值,每個文字要加上一萬元,文字越多越值錢。
例如,一個小尺寸的青銅器皿,即使鑄造得不夠精致,但如果刻著有意思的銘文,則該青銅器的價值就會比一個大尺寸的、鑄造精致些的,但沒有銘文的青銅器高很多倍。
因此,收藏家們一般都非常在意青銅器上麵的文字,這不但是因為那些文字有學術價值,兩樣也是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我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鍾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鍾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現在據權威專家統計,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