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黑定

(2014-12-01 14:45:05) 下一個

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古窯器論》提及“古定窯”時,記載有“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如白定,俱出定州。   宋定窯以白瓷著稱,但也燒造高質量的黑釉瓷器,稱為“黑定”,又稱“兔毛花”。黑定胎與白瓷胎一樣,均為白胎。
黑定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純黑色,釉麵漆黑光亮,光可鑒人,正如曹昭在《格古要論》中所稱“有墨定,色黑如漆”。”

    “這類黑定 的胎質潔白,瓷化程度較高。斷麵氣孔很少,可見燒結溫度較高。第二類釉麵中帶有“窯變”色,或者帶有(金、銀色)兔毫,或者帶有油滴,或者帶著鐵鏽斑點, 甚至還有像曜變一般的奇妙窯變等等,但是整體還是以黑色為主題。第三類采用金彩裝飾。富麗而莊重……”
鑒定紫定和黑定,還有一個口訣,說是,紫定白定泡不同,黑定紫定少泡熔。黑紫釉少才有泡,脂掛紫金土砂行。好似鬆香絞砂形,黑紫以鐵來呈色。控溫摻鐵比例靈,定窯瓷美變無窮。”

    “這句口訣的意思是,如果是真品,那麽用三四十倍的放大鏡看,在釉薄的地方有泡,色彩深的地方幾乎看不到泡,泡大、小都有,每件器物之間也不一樣,但釉層下都有像鬆香調砂一樣的霧蒙蒙的釉層。”另外,黑定、紫定的胎土裏麵都是含鐵成份的,色度和沾紫金砂土釉漿的多少,和含鐵情況有關,這一點在鑒定的時候也很重要……有些文獻中就有記載,說一開始的時候,北宋宮廷之所以不用定瓷,就是因為有芒的原故。但是後來,在芒口上鑲嵌了金銀,看起來就有了檔次,所以宮廷才接納了定窯。定窯芒口瓷器創燒於北宋中期,在燒製芒口定窯瓷之前,宮廷除了使用官用型影青瓷外,還使用了采用匣缽裝燒工藝燒製的沒有芒口的定窯瓷器。”

    “這些非芒口定窯貢瓷,由於生產量底,成本較高,燒製時間不長,當時燒製的數量就比較少,至今已近千年,完整器存世量十分稀罕。而像這樣的矅變黑定那就更少了,我估計很可能,完整器就隻剩下這麽一件了。”後來,定窯瓷器采用覆燒工藝,因為有芒口的關係,所以皇官不接納,南宋文獻《坦北宋定窯貢瓷的造型端莊,胎體比較輕薄,胎骨潔白,非常細膩,結構緊密,非常近似於極其細膩的澱粉,因此,胎骨不存在縫隙現象,胎體表麵也不存在刷絲痕;施釉均勻,手感滑潤,很難見到“淚痕”,釉色都是比較均勻的。這比後來的定瓷強出了不少,更別說那些民窯定瓷了。齋筆衡》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所以才會在芒口上鑲嵌了金銀……定窯貢瓷是在匣缽內采用仰燒方法,而且瓷土是一元配方,所以圓器不太正圓,口徑不一致,這是非芒口定窯貢瓷的特征/,窯變和矅變還是不同的,馮先銘先生在論著中有說過,如星光閃耀的黑盞實屬窯變,“油滴釉”和“兔毫紋”均係結晶釉,“玳瑁斑”和“鷓鴣斑”則歸納窯變花釉。

    因此,一件黑瓷窯變呈藍色星光,顯現銀灰色兔毫紋,局部還有油滴狀圓點,如同汽油滴灑水麵,折射出美麗的光暈。僅此並不能稱之為曜變。關鍵是還需要通體在外界光波的影響下,從釉麵形成的特殊薄膜上,映爍出彩虹般的奇光異彩,這才能算是真正的矅變。
 一件出土瓷器,如果表麵是一般的汙漬、土鏽可以用堿性的稀釋後的溶液(如84消毒液,超市裏都有售)浸泡,視汙漬的情況確定濃度和時間。

    當然酸堿性質不同的汙漬應取不同的液體浸泡,如堿性汙漬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汙漬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後再用豬鬃或尼龍刷蘸肥皂,或皂粉洗刷,再以溫水衝洗,直到汙漬退盡為止。

    還有,如果是貴重的瓷器,最好還是用軟布清洗為好,不然太硬的東西會給釉麵帶來損傷,反而不美。

    而且冬天的時候,要注意好水溫,不然過大的溫差回造成器內熱漲冷縮活動加劇,使釉層受傷脫落,使胎釉部位原有明暗傷痕加大加深,甚至會使器型崩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