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巧玲瓏的杯子,杯敞口微撇,口下漸斂,平底,臥足。杯體小巧,輪廓線柔韌,直中隱曲,曲中顯直,呈現出端莊婉麗、清雅雋秀的風韻。
杯壁飾圖與型體相配,疏朗而渾然有致。外壁繪出雌雞帶領數隻雛雞悠然覓食,雛雞各有盼顧,情態可愛傳神,間以湖石、月季與幽蘭裝飾,觀之頗為情趣盎然。
從外形上看,這正是大名鼎鼎的鬥彩雞缸杯。
在古玩界,鬥彩雞缸杯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其中最負盛名的則是明代成化年間的鬥彩雞缸杯。每當說起成化鬥彩雞缸杯,人們都禁不住眉飛色舞,心神向往之情。
而且鬥彩雞缸杯不禁是現在值錢,最早載有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的明代萬曆《神宗實錄》中就有寫道:“神宗時尚食,禦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另據明代萬曆沈德符《野獲編》中稱:“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
而乾隆皇帝更是曾賦詩《詠雞缸杯》讚曰:“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
鬥彩雞缸杯在古代就如此名貴,到現在那更可以說是價值連城了,而且成化鬥彩瓷器的存世量本來就不多,據不完全統計僅有兩百五十件左右,而且基本上存於寶島和京城故宮,民間極少。
而這兩百多件中大部分存於寶島,存於京城故宮的並不多。而雞缸杯在其中又隻是極少的一部分,更為稀缺,京城故宮都僅有幾件而已,在民間可以說謂鳳毛麟角。物以稀為貴,鬥彩雞缸杯的價值也就顯而易見了。
正因為鬥彩雞缸杯如此出名,以至引來仿製不息。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代無不仿燒。其中以康熙時仿品最佳,從造型到紋樣都貼近原作。
就對鬥彩雞缸杯而言,光以繪畫的風格和精細程度來說,如果是清仿的,那最大可能是康熙年間的仿品,不過至於到底如何,那還要上手之後才能知道。
底心內寫有青花雙方欄內楷書“大明成化年製”雙行六字款,字體看起來有些歪斜不正。仔細觀察,每到筆鋒轉處則稍慢,停筆時都會出現鑽料集中的情況。 縱觀成化一朝寫款皆是這種稚嫩略顯笨拙的年款,這也是成化瓷器的一大特色,而且仿起來不易。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有成化款之仿作。仿品的色彩和款識與真品雖有相近之處,但仍有破綻可尋。
明時的仿款顯得筆畫粗重,排列稀疏,圈欄過大,與成化款的筆法貌似而筆力不同,色彩也濃而不豔,隻有雲朦、氣泡與成化窯相似。而清三代仿品款較明代仿款為優,特別是在調配顏色和款識寫法上,與真品甚似。
不過,成化真款都顯有一層雲朦,有氣泡如珠,字體青花色晦。而清代仿款在放大鏡下可以看出雲朦很淡,氣泡不勻,字的青色亦顯渙散,胎色微透黃或白色閃青,底足釉砂相連處少微黃色。
因此,以款識來判斷,這隻杯子很可能就是成化雞缸杯。 要知道,近數十年以來,成化雞缸杯前後隻有三次出現在拍賣會上,皆為太倉仇氏釋出,分別見於香江蘇富比1980年秋拍“太倉仇氏抗希齋珍藏瓷器專場一”第31號拍品和1981年春拍“太倉仇氏抗希齋珍藏瓷器專場三”第429號拍品。
成交價已經是528萬港幣和418萬港幣,其中一件後現於香江蘇富比1999年春拍第409號拍品,成交價更是驚人的2917萬港元,成為當時我國古代瓷器成交的最高記錄。
要證明這是不是一隻真品,那胎和釉是最主要的判斷依據,楚琛細細觀察,隻見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可謂胎薄如紙。如果是真品,那迎陽光看,胎質呈牙黃與牙白色,圈足露胎處可以看到有窯紅。
迎光打量雞缸杯,果然看到上述的表現,而且圈足露胎處有粘沙現象,此沙是鉀果煉釉剩下的顆粒狀細沙,經過燒製後的產物,看起來晶瑩透亮。而清三代仿品窯紅較淡,新仿窯紅較重,足底粘沙是黃沙,此沙不透明,無油光。
看完了胎,再看釉,此杯白釉呈鴨蛋青色,柔和瑩潤,表裏如一,這也正是真品的特征。如果是清三代仿成化雞缸杯,則釉薄泛青白色與粉白色,油潤不如成化。新仿雞缸杯釉很像成化釉,青中泛黃,但是整體釉混濁不透明。
用放大鏡細致的觀察此杯的顏色,而此杯的顏色也和真品一般無二,鮮豔明亮,特別是黃綠色的玻璃感很強,入眼呈黃綠姹紫色,而紅色則豔如雞血。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的紋飾布局合理,筆法流暢圓潤,畫意生動活潑。其繪畫是由宮廷禦用畫家,設計好了圖樣之後,上報禦批,而後由“仁智殿”的老師親自在小杯上以半工筆手繪而成。
如是成化真品,那兩組雞群定是描繪的姿態栩栩如生。畫中山石清秀,蘭草幽青,一派盛世景象。而眼前的這隻雞缸杯上的繪畫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