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瓷窯,位於東南省德化而得名。那裏瓷土資源豐富,水源充足,運輸方便,是燒製瓷器的理想之地。曆史資料記載,德化窯經過宋、元時期所生產的白瓷,很大一部分通過海陸大量銷往海外。
到了明代德化窯白釉瓷,又有了進一步發展,以何朝宗為代表的工藝大師製出溫潤乳白如凝脂、晶瑩如玉的乳白瓷又有少女白、象牙白、豬油白之稱。
流入歐洲後,西方人稱之為鵝絨白、象牙白、中國白,成為我國曆代外銷瓷重要品種,享有東方藝術之譽,稱其為“何氏作品天下共寶之”。
德化窯種類繁多,有爵杯、梅花杯、香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尤以瓷塑最負盛名,眼前的這座觀音像就是一件瓷塑作品。
這座塑像,是在德化窯裏麵比較少見的瓷雕塑綠袍觀音像,塑像粗一看還不錯,但細細看來,此觀音的形象呆板、身姿僵硬,五官和手足處的細部刻畫頗為粗糙,與明代德化窯造像工藝之細膩,神韻之生動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尤其麵部特征與德化窯觀音造像相去甚遠,而且衣褶衣紋刻畫的也一點都不流暢,如果說這座觀音像是張壽山的作品,打死也不會相信。
要知道張壽山可是明代中期德化著名瓷塑大師,擅長人物瓷塑。其作品在十七世紀銷往歐洲,以其精湛的製作藝術而備受青眯。
張壽山作品與何朝宗作品風格相近,製作工藝也有不少共同點,但也有自己的特點。
兩位藝術大師的創作應該是互相借鑒的,故作品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況。可以說,張壽山參與了“何派藝術”的建構,也是“何派藝術”的開創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