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價值30萬元左右的廣彩大碗,現今價格已經超過50萬元。行情一直在穩步上升的外銷瓷,近年來越來越受收藏者關注。 2012年10月29日,直徑59.5厘米的清代廣彩“廣東十三行”圖大碗在中國嘉德[微博]秋季拍賣中順利拍出,此碗估價25萬至35萬元,現場成交價51.75萬元。這一價格也是中國內地公開拍賣廣彩瓷器的最高成交價。 廣彩瓷器是清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外銷瓷,這隻碗外壁所繪的“廣東十三行”是廣彩瓷器的典型紋飾,類似紋飾的瓷器一直備受外銷瓷收藏者追捧,其交 易價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類大尺寸的廣彩碗,多被西方人士在集會時用來盛酒或其他食物,許多留存下來的畫作中屢見其被使用的場景。此碗的估價已代表了近 年一級市場上的實際行情,但最終拍到了50餘萬元,說明已經有不少收藏者涉足到了往年不被重視的外銷瓷領域。 拍賣預展時,大碗雖陳列在展櫃下層,但巨幅尺寸仍引人注目,碗外壁豔麗的色彩和豐富的紋飾,與清代景德鎮粉彩器風格大異。有收藏者認為,明清官 窯彩瓷動輒幾百萬、上千萬元,這“龐然大物”拍到50餘萬元業內人士已覺得價高了,是否可以說,外銷瓷是中國古代陶瓷收藏中的最後一塊價值窪地? 中國內地外銷瓷收藏現狀 據史料記載,明代大量外銷的瓷器,在歐洲市場多數以拍賣的方式交易。160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拍賣1602年馬六甲海峽搶到的萄萄 牙“克拉克號”商船所載瓷器,這批瓷器是明代萬曆時期的青花瓷,此舉使中國青花瓷以“克拉克瓷”之名遠揚歐洲,一度成為奢侈品的代名詞。 有行家認為,歐美市場主導外銷瓷器的拍賣行情自1604年至今,時間超過400年。 即便是在21世紀的當下,外銷瓷的收藏市場仍在歐美地區——以紐約、倫敦、巴黎等歐美地區的沉船瓷、外銷瓷(歐美市場通常稱“中國出口瓷”或 “中國貿易瓷”)拍賣的常設性相比,中國市場外銷瓷拍賣的數量和規模小,收藏者接觸外銷瓷的機會不多,專場拍賣更是屈指可數。曆年蘇富比[微博]、佳士得 [微博]在紐約、倫敦、巴黎等地舉辦的拍賣會,是收藏行情的真實寫照。 2006年是一個分水嶺。此前外銷瓷專場拍賣的數量少,上拍品有限。是年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迅猛發展,中國收藏者開始滿世界尋找古代藝術品,推 動了各類藝術品的價格高漲。有一句傳言是,“中國人看中什麽,價格就會大漲;中國人退出,價格就下跌!”事實的確如此,近年犀角、象牙雕刻藝術品行情大起 大落的現象就是明證。2006年始,佳士得在紐約、倫敦市場上每年都會推出中國外銷瓷的專場拍會。當年7月中旬倫敦“亞洲藝術周”期間,明清外銷瓷的拍賣 價格直線上升,寶龍公司上拍的一對清康熙青花龍紋帶蓋將軍罐,蘇富比上拍的明嘉靖青花葡萄牙文瓶、明萬曆外銷青花長頸瓶成交價均超過20萬英鎊,標誌著明 清外銷瓷的拍賣行情進入到了一個新時期。 而反觀中國市場,北京地區曆年僅中國嘉德上拍過兩場沉船瓷的小型專拍,拍品多為明代萬曆時期外銷青花瓷、清代紫砂壺,類型、品種都較為單一。雖 然各公司的瓷雜專場中偶爾會出現外銷瓷,但是數量、價格都缺乏吸引力。由於缺少來源,涉足者有限,外銷瓷器在一級市場上的換手率更低,古玩市場上的交易價 格普遍較低。 值得收藏的外銷瓷通常分為幾類:一類是明清時期西方需求者委托貿易商到中國特別定燒的紋章瓷,這類瓷器數量稀少,設計製作精細,曆來有外銷瓷中 的官窯瓷之譽,甚至可以說代表了外銷燒製的最高水平,也是收藏市場層位較高的一類瓷器,拍賣價格也較高;第二類是表現西方的宗教、曆史、文化、藝術一類的 藝術性較強的瓷器,這類瓷器的數量也不多,但品類豐富,表現內容多姿多彩,具有一定的視覺觀賞性,價格也不低;第三類是普通外銷瓷中的精品之作,具代表性 的是一些用於裝飾、陳設用瓷,其中以瓶、罐一類的立件行情最好,繪製有人物紋飾的精美盤、碗近年來價格大漲。 按外銷瓷在內地市場常見的數量多少來排列,依次是: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明清彩繪瓷(明代外銷五彩瓷較少)、廣彩瓷、色釉瓷、紋章瓷等等幾 類,後三類多見清代製品。實際上,歐美市場清代粉彩瓷器最多,次是明清青花瓷、色釉瓷、廣彩瓷,德化白瓷亦不少。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距,紋章瓷在中國市場 很少受到重視,少有人專門收藏,而在西方備受推崇。 內地不僅收藏市場上外銷瓷數量少,即便公立博物館、收藏機構也庋藏有限。廣州市博物館到2005年時外銷瓷僅700餘件,廣彩瓷器400餘件。 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博物館的收藏也有限,上海博物館2008年7月有幸獲得荷蘭收藏家倪漢克捐贈的98件(47組)外銷瓷豐富館藏,這 批以清代外銷青花瓷為主的藏品,“填補了上海博物館瓷器收藏的空白”。 私人收藏方麵,較為人所知的是北京收藏家胡雁溪、曹儉先生,20年前就涉足外銷瓷收藏,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他們收藏的部分外銷瓷2010年2月 亮相首都博物館[微博]舉辦的“中國清代外銷瓷展”,令內地收藏者眼界大開。江西的餘春明先生上世紀90年代末致力於外銷瓷的收藏與研究,2010年將數 百件外銷瓷捐贈南昌大學,“並以此為基礎,創建起了(江西)省內首個向社會開放的外銷瓷博物館”。上海的程庸先生十餘年來經常出國考察、研究外銷瓷。 限於收藏規模,中國對於外銷瓷的研究長期滯後於西方國家。私人收藏外銷瓷研究方麵,歐美地區起步較早,成果較多,很多早已成為收藏、研究外銷瓷 的案頭之作。而國內起步晚,基礎薄弱,就2012年10月29日中國嘉德拍賣的廣彩“廣東十三行”圖大碗,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毛曉滬就認為,應為景德鎮產 的外銷畫琺琅器。值得一提的著作多出自上述幾位之手,如程庸的《國風西行: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三百年》,胡雁溪、曹儉的《它們曾經征服世界——中國清代外 銷瓷集錦》,餘春明的《中國名片——明清外銷瓷探源與收藏》等。 博物館收藏、展覽、研究方麵,國內也處在起步階段。較有代表性的出版物有上海博物館編《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瓷 器》《海帆留蹤——荷蘭倪漢克捐贈明清貿易瓷》,故宮博物院編《瑞典藏中國陶瓷》,江西博物館編《華風歐韻——景德鎮清代外銷瓷精品展》,深圳市博物館編 《東風西漸:上海市曆史博物館藏歐洲瓷器》,中國國家博物館[微博]編《瓷之韻——大英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藏瓷器精品》等。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古陶瓷學會自成立以來,曾經數次召開以外銷瓷器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出版論文集,推動著外銷瓷的研究。2012年11月25 日至27日,該學會在海南萬寧舉辦“2012中國南海出水古陶瓷與南方色釉陶瓷學術研討會”,海內外130餘位陶瓷研究學者、專家出席會議。研討會“討論 了陶瓷的考古出水、出土、館藏品等門類,研究內容涉及陶瓷的器物特征、時代及窯口;外銷港口、路線及範圍;色釉瓷工藝及其發展;中外陶瓷的相互交流與影 響,陶瓷文物的科技保護等等,深化了南海出水陶瓷與南方色釉陶瓷的研究成果。” 外銷青花瓷行情漲幅明顯 查閱蘇富比、佳士得、中國嘉德等公司的外銷瓷拍賣圖錄可知,明清青花瓷在曆次拍賣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清代粉彩瓷器,價格也數這兩類瓷器較高。明清外銷青花瓷中,價格較高者多為嘉萬至乾隆時期製品。這裏從2001年以來的拍賣中略舉幾例。 2001年,明清外銷青花瓷的拍賣價格已過百萬元。當年11月13日倫敦佳士得的拍賣中,高41.2厘米的明末清初青花水注估2萬至3萬英鎊, 保存基本完好,拍至9.175萬英鎊,可謂當年最貴的外銷青花瓷。水注的造型應仿自西亞金銀器,器型、青花的紋飾西亞風格都非常濃鬱。 2006年外銷青瓷價格大漲,7月10日倫敦寶龍上拍一對高達103厘米的清康熙青花龍紋帶蓋將軍罐,估10萬至15萬英鎊,拍至21.84萬 英鎊。這類大瓶的價格一直不低,1999年時,一件缺蓋、高89厘米的龍紋將軍罐,在巴黎市場上的估價達三四萬歐元。有行家認為,此種將軍罐,極有可能是 當時歐洲皇室、貴族及上層社會青睞的神秘“龍騎兵瓷瓶”,這對瓶與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宮所藏的龍紋瓶器型、紋飾風格完全一致。程庸先生在茨溫格宮見到這類 瓶,稱為“近衛花瓷”,為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1670-1733)所藏,“其特殊遭遇不僅給永恒的曆史提供片羽吉光,還是 一個標誌性的物證”。程庸指出:“‘近衛花瓶’曾是普魯士威廉一世的舊藏,18世紀早期,他為了得到薩克森州的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600人的近衛騎兵部 隊,將宮廷所藏的許多瓷器(包含這類瓶子)獻給了他。一戰之後,德國投降,因銀子緊缺,‘近衛花瓶’為德國承擔危機,其中一些被拍賣用作戰爭賠款。有一個 瓶子被來自瑞典哥德堡的富翁詹姆士·凱勒收購。一晃眼,過了近一個世紀,前些年這個瓶子重新浮現在凱勒家族後人出售的藏品中,令所有看重記憶的人唏噓不 已。此瓶造型特殊,配寶珠鈕蓋,整器上下分十層畫意,頸部繪花卉、變形蕉葉、錦地紋,中心以四麵開光繪嬰戲和刀馬人物,無論繪畫,還是製作工藝,皆屬上 品。” 同年7月12日,倫敦蘇富比上拍高23.7厘米的明嘉靖青花葡萄牙文瓶,“大明嘉靖年製”款,估5萬至7萬英鎊,拍至25.44萬英鎊。這件玉 壺春瓶經截口後,重裝銀口,肩飾兩圈葡萄牙文,腹部通體繪山水異獸紋,應是早期葡萄牙人由景德鎮運往歐洲市場之物,不排除是葡萄人定燒之物。類似的青花葡 萄牙文瓶,還見有腹部繪纏枝花卉紋飾,底青花書“萬福攸同”款者,價格多在10萬英鎊左右。同場上拍的明萬曆外銷青花長頸瓶也拍到了22.08萬英鎊的高 價。有專家認為這類瓶多銷往歐洲市場,此瓶高30.5厘米,口部有傷,長頸上繪山石花卉,圓腹兩麵分別繪藕節蓮花圖,中心以藕節組成開光圓開光,內繪紋飾 似是一種標誌圖案。類似器型多在歐美市場拍賣,多數口部有傷殘,殘損程度決定價格的高低,長頸有殘者成交價多在二三萬英鎊。行家指出,“當年這兩件外銷瓷 器的高價成交,已經預示了外銷瓷價格長漲的新空間”。 2005年12月10日、2006年12月16日嘉德四季上拍的兩場海撈瓷專拍,被收藏者視為內地外銷瓷拍賣行情的標杆。兩場拍賣的瓷器均來自 瑞典人斯坦(Sten Sjostrand)的南海海海洋考古公司,該公司是設在馬來西亞的瑞典公司。據他介紹,該公司1990年開始打撈古沉船,至2005年時已經發現了10 處古沉船,時間較早的丹絨新班號是11世紀沉船,最晚的是清代迪沙如號是1830年沉沒。從他們打撈的這10沉船看,9個世紀裏南海的貿易主要是中國陶 瓷,一直到14世紀晚期,沉船上的陶瓷全部產自中國。兩次拍賣的陶瓷多來自2003年發現的明代萬曆號以及清代迪沙如號沉船,前者以青花瓷為主,後者則是 紫砂器皿,其他釉彩的瓷器較少。萬曆號青花瓷器型多為各式盤、碗、壺、葫蘆瓶、蓋缸、軍持等,紫砂器以壺為主。首場上拍明萬曆號、清迪沙如號海撈陶瓷 214件拍出92.06%,收獲272.72萬元,成交價格較高的在5萬元以上,一把明萬曆青花花卉軍持拍至5.72萬元,一把清中期紫砂壺成交價達 3.52萬元。第二場南海瓷珍專拍的價格明顯高於首場,144件拍出86.11%,成交額達223.39萬元。一件明萬曆青花山水人物碗成交價達6.82 萬元。拍賣受到了中國內地公、私收藏機構的重視,僅河南首博物院就競拍了10組件萬曆號出水的青花開光瓷盤,據研究,這批青花瓷器產自景德鎮觀音閣窯口。 內地拍場還是常出現明末清初的外銷青花瓷,瓶一類的立件價格近年漲幅明顯。2009年12月6日廣州嘉德上拍一件高38厘米的明崇禎青花三國人 物故事圖長頸瓶,20.16萬元成交。長頸瓶器型優美,頸部所繪花卉繪飾具有濃鬱的西方風格,瓶腹繪三國人物故事圖,是明末清初的典型紋飾,此類長項瓶中 國市場的上價格多在20萬元左右。到2012年,明末清初類似的長頸成交價超過了百萬元,11月7日倫敦蘇富比上拍的湯普森伉儷陶瓷收藏專場中,1973 年曾由香港蘇富比拍出的高40厘米的明末清初青花高士賞遊圖長頸撇口瓶拍到了15.725萬英鎊,超出估價7倍。 外銷粉彩瓷精粗價差大 清代外銷粉彩瓷在歐美市場的存世數量極為可觀,視質量的精粗程度,價差極大。不少定製的紋章瓷、人物故事紋飾瓷等高級陳設瓷一直價位較高,而普通的日用瓷器價格低廉。內地拍場上紋章瓷、日用瓷較少,常見人物故事紋飾的高級陳設瓷,價格上漲雖然緩慢,但比較穩定。 1996年北京翰海春拍上拍一對清光緒粉彩人物瓶,估6萬至8萬元,高89厘米,盤口外撇,瓶通體繪折枝花卉紋、八寶紋,頸部、腹部、足部開光 繪六組人物故事圖,頸部左右兩側分部貼塑一對金彩雙獅戲球耳,肩部亦各貼塑一對金彩昂首向上的異獸,開光紋飾以粉彩加金彩繪就,整體風格富麗典雅,類似品 並不多見,拍至6.6萬元。 2001年紐約佳士得春拍,一對高127厘米的清代粉彩花卉鳳凰紋大瓶,估4萬至6萬美元,拍至9.62萬美元。大瓶保存完整,器型壯碩,配有 西式銅鎏金獸足型底坐,更添氣勢。瓶蓋上飾常見的獅鈕,肩部下留白,瓶腹通體繪一幅花卉雙鳳紋,色彩豔麗,具有典型的中國工筆花鳥畫的韻味,粉紅彩的運用 在尤其突出,牡丹花瓣甚至畫出了陰陽向背。 與歐美市場相比,中國市場外銷粉彩瓷價格還有相當的上漲空間。2009年雲南典藏秋拍,一件清雍正錦地粉彩開光山水花鳥紋獅鈕八方蓋瓶,高43 厘米,是外銷瓷的常見器型,繪工精細,但成交價僅31.36萬元。而2003年紐約市場上,佳士得秋拍的一對類似器型的花鳥、人物紋飾瓶,拍至16.99 萬美元,單件的成交價也超過8萬美元,是中國市場的一倍有餘。相對而言,中國內地外銷瓷收藏尚處在起步階段,成交價較低。 常見的外銷粉彩瓷器以盤、碗、壺等日常用器具代表性,近年來紐約、倫敦市場上成套的外銷粉彩餐具價格見漲。2009年1月21日紐約佳士得上拍 一組估價6萬至8萬美元的清代外銷粉彩餐具,由各式盤、碗、奶杯、湯盆、盅、燭台等組成,拍至23.05萬美元,可見日用器行情也很可觀。 外銷五彩瓷精品少見 相比青花、粉彩瓷,外銷的五彩瓷器數量較少,多為明末清初以及清代中晚期製品,康熙晚期粉彩創燒以後,雍正、乾隆時期五彩瓷產量遠遠小於粉彩瓷。外銷五彩瓷拍場上的高價成交品不多,這裏列舉兩件。 2000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一對高47厘米的清康熙彩繪動物花卉紋棒槌瓶以16.54萬港幣成交。棒槌瓶是康熙典型器型,口部、足部白釉無紋, 瓶頸部為魚籽地開光花卉紋飾,肩部繪錦地紋開光蝴蝶紋,腹部通體以山水花卉、動物紋飾為地,再以四組方形開光、兩組圓形開光繪花卉、動物紋,紋飾雖然繁 密,但通過開光、留白加以區隔,絲毫不顯零亂,畫工精細,施彩趨青綠、淡雅一路。 拍場上最著名的外銷五彩瓷器,要數英國伊麗莎白一世收藏過的明代萬曆五彩花果錦鳥圖瓜棱提梁蓋壺,高24.8厘米,2007年現身香港蘇富比春 拍,因其造型特殊,收藏傳承清晰,估價800萬至1200萬港幣,拍至1656萬港幣。據傳聞,此壺被古董經紀公司Litt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代歐洲藏家競得。此壺獨特的瓜棱造型,後配裝的銀飾,以及顯赫的收藏出身,都說明其經曆不同一般。此類壺的造型在萬曆五彩瓷器中尚未發現同類器,五 彩紋飾風格相類者見有瓶、罐等器物,199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曾以73.5萬港幣拍出一件高15厘米的明萬曆五彩群貓紋花瓣式蟋蟀罐,色彩濃鬱,對比強 烈。 紋章瓷備受歐美藏家推崇 外銷瓷的收藏首推紋章瓷,它是帶有一個皇室、貴族家族、團體、機構或者是私人標誌的訂燒瓷器,被收藏者譽為外銷瓷中的官窯製品,燒製成本高昂, 當時的產量就非常有限,留存至今數量更是稀少。紋章紋飾見於各種瓷器器型,常見者多為盤、碗、瓶、杯、壺等器型。上世紀80年代,紋章瓷精品在倫敦市場上 的拍賣成交價就在數萬英鎊。英國李克·奧克奧爾和妻子瑪莉·尼克爾大約在1740年至1743年間在中國定燒的五彩描金花卉英國紋章紋大盤,1986年前 後拍出了6.43萬英鎊的高價。 一件高25厘米的清代粉彩描金紋章杯當時也拍到了4.18萬英鎊。 2006年倫敦佳士得秋拍,以62.4萬英鎊高價拍出一件清乾隆外銷粉彩紋章鯉魚蓋碗,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關注。鯉魚型蓋碗長47.6厘米,是典 型的仿生紋章瓷,工藝精湛,釉彩上乘,可謂乾隆外銷瓷的經典之作。拍前估20萬至30萬英鎊,已屬高價。這樣的仿生紋章瓷的樣式並不多見,這也是價格高昂 的原因所在。 類似製品價格一直較高,2007年巴黎佳士得春拍,也是一件清乾隆時期的外銷粉彩紋章鯉魚蓋碗帶盤拍出高價,蓋碗長46厘米,盤長50厘米,盤 心繪鯉魚紋,估25萬至35萬英鎊,最終拍到了74.88萬英鎊。此類外銷鯉魚蓋碗多為乾隆時期製品,無紋章紋飾者價格多在五六萬英鎊。 皇室、貴族及名人家族或團體所擁有的瓷器價格明顯較高,難以查找紋章來源、家族背景或者紋章擁有者的瓷器,價格略低,但仍然高於普通瓷器。對紋 章瓷的認識程度,是影響其價值的重要因素,地區不同,價差很 大。 廣彩瓷漸受關注 清代在廣州地區繪就出品的廣彩瓷器,近年來價格穩步上漲。據廣東地區的文博專家透露,類似上述去年中國嘉德秋拍成交的廣彩大碗,當前博物館機構收藏的價格也在二三十萬元。 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廣彩瓷器精品的價格僅五六萬元。1997年北京翰海秋拍,高90厘米清晚期廣彩開光人物大瓶僅估4.8萬至6萬元,拍至 5.06萬元。此瓶頸部、腹部開光,頸部開光內繪古裝人物紋,腹部開光內繪“刀馬人”紋飾,繪工精細,器型、紋飾均是清晚期廣彩瓷的代表之作。 到2001年北京翰海春拍,雖然廣彩瓷的價格仍然不高,但盤、碗類的精品價格已經超過10萬元,直徑41.7厘米的清光緒廣彩開光人物紋碗拍至 15.4萬元。此碗是廣彩人物紋碗的典型作品,敞口、深腹、矮圈足,內外壁滿飾風格、內容相似的紋飾,碗口部內外部均飾三周錦地紋帶,百花紋為地,並以圓 形開光地飾金書滿文,碗腹內外開光內繪人物圖、花蝴圖,大量使用金彩,畫麵富麗繁滿,是典型的“織金彩瓷”。廣彩瓷器中大量使用金彩,多在嘉慶之後。六年 後,2007年該公司秋拍再出現時,估價漲到了28萬至35萬元,最終以31.36萬元成交,6年間價格翻了一番。 中國嘉德已經成為內地外銷瓷拍賣重要平台,嘉德四季、春秋大拍常見明清時期外銷瓷。近年來廣彩瓷器的該公司上拍的數量明顯增多,據該公司網站的 數據,曆年上拍過104件廣彩瓷器,成交69件。2002年以前僅上拍過1件,2002年、2003年上拍成交率較低,2004年以後成交率上升明 顯,2005年、2006年兩場海撈瓷的成功拍賣,直接推動了外銷瓷的價格。以說來話廣彩瓷為例,2006年以後,精品價格已經超過10萬元。2006年 嘉德四季第1期上拍的清中期廣彩仕女人物大瓶,以14.3萬元拍出。2010年嘉德四季第21期,清代廣彩人物紋大碗估1.2萬至2.2萬元,拍到了 14.56萬元。(文物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