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是我國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瓷之一。其創燒於北宋晚期,因其窯址在汝州境內而得名。
由於汝窯以瑪瑙為釉,形成特殊色澤,還以香灰胎滿釉裹足支燒,為其它窯所不及,更受到北宋皇宮的偏愛與讚賞,因而汝瓷成為“名瓷之首,汝窯為魁”,得以流芳百世。
汝窯開窯時間前後隻有二十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亦不多,在南宋時,汝窯瓷器已經非常稀有。流傳到至今的真品(汝官窯),已知的僅有六十多件,珍貴異常。
汝窯瓷器的釉色滋潤,一般表現為天青色,胎骨薄,底有細小支釘痕。宋人評青瓷以汝窯為首位,明清兩代品評宋代五大名窯時,也列汝窯為第一。
汝窯的燒瓷時間非常短,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記載,明代前期景德鎮德禦廠曾一度仿燒,清代雍正、乾隆時更有年希堯、唐英等督窯大量仿燒。
馮先銘先生曾經說過:“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製,因此傳世製品根本無亂真之作。”
這隻天青釉圓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撇。通體施淡天青色釉,釉色瑩潤,釉麵開細碎片紋。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燒釘痕,並刻有“壽成殿皇後閣”六字。
現在傳世的汝瓷的器物中,底下有銘文的,一般為兩個時期所刻。像楚琛這隻天青釉圓洗上所刻的“壽成殿皇後閣”,還有“蔡”、“奉華”,一般為宋代所刻。
“壽成殿皇後閣”是宋代宮殿名,“蔡”字則應該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奉華”據考證與劉貴妃有關。
另外,像“甲”、“乙”、“丙”、“丁”等標誌,還有一些乾隆的詩詞,則是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精於鑒古的乾隆皇帝當初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所以留下了這些標誌。
一般來說,鑒定是否是汝窯,有五句話,“青如天,麵如玉,蟹爪紋,晨星稀,芝麻掙釘釉滿足”。
“青如天”,即釉色如雨過天青。“麵如玉”即器表有玉石般的質感,釉光瑩潤如玉,用手摸來,表麵有如美玉般的潤澤。“蟹爪紋”,指的是釉麵開裂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透明無色似冰裂,俗稱為“蟹爪紋”。 當然,也不是每一件真品都有“蟹爪紋”這個特點,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論》裏有過這樣的描寫:“汝窯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媚,薄甚亦難得。”
這段文字就是曹昭對汝窯的精確描寫,明確指出汝瓷的顏色是淡青色,有蟹爪紋的為真,沒有的就更加的好。
世界上現存的汝窯器大部分都有蟹爪紋,但是有少部分的不開片,就是所謂的無紋者。
而“晨星稀”即是指釉中的氣泡稀疏,有如晨星一般寥寥無幾。“芝麻掙釘釉滿足”是指汝瓷器物的底部形態,一是用支釘支燒,支釘的形態如芝麻粒般的橢圓狀。而釉滿足,是施釉到底,不留圈足。
而這五個鑒定是汝官窯真品的特征,在這件圓洗上都可以一一得到體現。
此洗胎骨輕薄,“扣聲如磬”。釉色青中泛藍,純淨、溫潤,釉表隱現出一種柔和含蓄的光澤。它既不同於鈞瓷的乳光,也不同於哥窯的脂光,而是一種類似於古玉般內蘊的光澤。釉較薄且平滑均勻地緊貼於胎骨,呈半透明狀。
當初金滅北宋後,汝窯也隨之消亡。其開窯時間前後隻有二十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亦不多,在南宋時,汝官窯瓷器已經非常稀有,流傳到今天的真品已不足百件。
南宋周輝《清波雜誌》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禦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南宋葉真《坦齋筆衡》說:“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
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著名國畫大師李苦禪先生曾說過“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得盡善美也。”
“趙汝珍的《古玩指南》裏麵,有“銅骨”的描寫,“其未上釉者稱為銅骨,因其土摻有金屬故呈淡紅色,頗似羊肝。”,“故常有無釉之處,其色若羊肝之胎骨、當時風尚;頗以現有此種現象者為美觀,故極重視之。””“其實這也很簡單,咱們知道宋汝窯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都與燃燒後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確實是對的,不過這種定義,隻是在北宋時期及以後的短期內是非常正確的。”
“經過這九百多年的曆史,周圍環境中的塵、土等物質容易和胎的表麵發生化學反應,這種“香灰胎”也從表麵現象轉變為實質的內在,其未上釉的表麵已成為“銅骨”,而這種現象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仿製起來也相當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