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銷瓷大多具有西方人的實用和審美特點。圖為清乾隆·廣彩雕塑貼花鍾表座。(資料圖)
■清乾隆·廣彩徽章紋咖啡壺。(資料圖)
■清乾隆·廣彩花卉紋鏤雕果籃。(資料圖)入門者家裏1萬件中有一件是真品就“幸運”了,行內人士支招:
對於想收藏真品的收藏者來說,則一定要注意外銷瓷的高仿甚至贗品的問題。如何鑒別?有行內人士稱,收藏不同地區的外銷瓷,最好還是找當地的專家鑒定,因為術業有專攻。對於廣東來說,首先了解廣東外銷瓷的特點尤其重要,特別是要注意外銷瓷的西方元素。
■收藏周刊記者 徐娜 吳璿整理
明清官窯七成是民國高仿品?
有藏家指出,明清官窯70%以上是高仿品。而從海外回來的所謂明清官窯瓷真品中,至少一半是民國年間的仿製品。
按照北京琉璃廠一批老古玩專家的說法:當年民國仿的“民仿官”瓷,如今在海內外大都被當作明清官窯真品來拍賣了。且一件成交價,大都為幾十萬、幾百萬元。
一件明清官窯真品樣本,常被繁衍出成千上萬件高仿品。有藏家曾打過一個比方:外行所謂的官窯瓷中,可能10萬件裏隻有一件是真品;在入門者家裏,可能 1萬件中有一件是真品;在民間瓷器收藏家的家裏,可能1000件中有一件是真品;在知名的文博專家眼裏,可能一百件所謂的官窯隻有一件是真品。
一位上海民間大玩家曾對弟子說:玩了數千件古陶瓷,真正曾經擁有的清三代以上的官窯瓷僅有二三十件。
高仿品收藏價值其實也很大
其實早在晚清的光緒年間,就有古玩商在景德鎮窯場燒造“大清同治年製”等紅字款的“官古器”,並在琉璃廠開店銷售供京城富戶人家作陳設擺飾和女兒的嫁 妝品,當時甚為暢銷。這路瓷器同官窯瓷器的明顯區別是“紅字款”。到了民國時期,仿造者幹脆把“紅字款”變成了“藍字款”,與官窯也就沒有大的區別了。
近年來,隨著明清官窯身價的大幅上漲,民國時期的“民仿官”精品也是“水漲船高”,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如在2007年中國嘉德的春拍中,一件“大清乾 隆年製”款的民國粉彩安居樂業圖天球瓶,從55萬元起拍,成交價最後達到了78.4萬元。它雖為民國時期仿照乾隆官窯所造,但畫工之精細,堪稱是民國時期 的粉彩精美之作。
中國嘉德進行的一場小型拍賣會上,一件民國時期的釉裏紅蝠紋八方碗,底書“大清雍正年製”款,估價1萬至2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44.8萬元。雍正時 期的釉裏紅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之境,其後很少能夠達到這個境地,這件瓷器之所以拍出如此高價,一大原因就是其仿製工藝的高超,基本上已經達到了當時的水 平。
找原產地鑒定專家最實際
那麽在高仿製品和贗品充斥的市場,如何才能找到真品呢?
有行家指出,在當今收藏界,“陶瓷專家”僅僅是一個統稱,並非任何陶瓷藏品,都可以找同一位“陶瓷專家”去鑒定。縱然是名聲震耳的文博鑒定大家,也是“術有專攻”、“學有所長”。
不同產地的陶瓷有不同的風格。所以找原產地的專項鑒定專家鑒定古玩收藏品,是最實際、也是最佳選擇之一。
廣東外銷瓷逐個看
●廣彩
廣彩,是利用各種顏色和金邊在白瓷器上進行勾、描、填,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出現於明末清初的廣州,發展至今有300多年曆史,是著名的外銷瓷。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出口瓷器,廣彩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廣彩在國內收藏投資市場上卻價格不高。很難拍出高價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市場上真正的 精品還是非常少見。廣彩瓷器多喜歡用“開光”來裝飾,這樣可以突出主題,襯托環境,使畫麵主次分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廣彩壺大多出現在小拍上,這也提供 給投資者大量的“撿漏”機會。
●佛山石灣窯
“景德瓷,石灣陶”,人們以此來概括中國陶瓷的精髓。其實在明代正德年間,石灣窯就燒製出了五彩斑斕的彩釉陶。清代,石灣製陶業進入曆史最輝煌時期。
據文獻記載,在伊朗的希拉福遺址、非洲的東海岸、美國西海岸當年華人聚居的村落,特別在東南亞諸國,都可以看到石灣窯陶器的存在。阿拉伯半島東南部的 阿曼蘇丹國索哈地區,也出土過五代南海官窯彩繪瓷盆、北宋南海奇石窯醬黑釉四耳罐、明代石灣雜色釉騎獅人物像和黑釉三足爐。
在十七、十八世紀經東印度公司從廣州輸出的陶瓷中就有不少是石灣藝術陶,這些陶器藝術品運抵歐洲後,散落在歐洲各大博物館。專家分析,石灣窯產品之所 以能暢銷海內外,一方麵是由於廣東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繁榮的商業背景,另一方麵,產品實用價廉、釉色渾厚樸實、思想內涵的平民性,能不斷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 要也是重要因素。
●梅縣水車窯
梅縣水車窯地處粵東北山區的梅江河畔,其所製陶瓷物美價廉,因而倍受國外客戶尤其是東南亞各國客戶的歡迎。中唐以後,梅縣水車窯漸成廣東外銷瓷生產的重要基地。
中國古陶瓷專家馮先銘在其所著的《中國古陶瓷圖典》中闡述:“梅縣窯產品遠銷到泰國、日本等亞洲一些國家,上述國家均出土過梅縣窯產品。”
其實在唐代,梅縣水車窯個別品種是迎合外國人的習慣或依外國客戶的要求生產的。品種大概有玉璧形足葵口碗、大海碗(客家人習稱)、執壺、軍持、三足罐、水注等等。除葵口碗是地道的中國原創型製之外,其餘產品均帶有“洋味”。 中國製造西方式樣
外銷瓷器是中外合璧產物
鑒別外銷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看它的西方元素,因為外銷到國外的瓷器除了要滿足當地人的使用功能外,還要滿足當地人的欣賞口味。歐洲訂單的頻頻東來,是導致中國外銷瓷器逐漸添加了更多的西方題材、西方式樣的重要原因。
圖案:符合西方審美情趣
明清時期出口的中國瓷器,圖案主題已不再拘泥於傳統的五福捧壽、太平有象、馬上封侯等,更多的是繪有聖經故事、君主頭像和其他西洋風情。這種變化不光 是來源於歐洲商人提供的圖案,更有中國商人對於歐洲人消費心理的揣摩。目前據知最早的一件訂製徽章瓷器是1517-1521年間,葡萄牙人為葡王曼奴埃爾 一世訂做的一件青花瓷罐。
不僅是圖案,外銷瓷器的色彩,也迎合西方的審美觀。琺琅彩、粉彩、墨彩、廣彩、青花加彩的瓷器逐漸出現並流行。從十八世紀早期開始,彩瓷成為中國出口瓷器中最暢銷的品種,並且價格是青花瓷器的幾倍。
器形:適應西方生活習慣為了滿足歐洲人的需求,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中國的陶瓷匠人們製作出了瓷製的湯盆、蓋盅、咖啡壺、馬克杯等純粹的西方生活用具。
據有關資料顯示,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不久,就已向中國訂製歐洲形製的瓷器。因此當時歐洲風格的餐具、雕像、茶具等都是出口瓷器中的常見品種。此後,中 國生產了大量模仿歐洲金屬、玻璃及陶製器皿形製的西洋生活用具。1989年在越南發現的中國康熙時期沉船上,就裝載有相當不少的明顯西方風格的瓷器,如高 腳酒杯、長筒蓋罐、帶蓋茶杯,各種形式的葫蘆瓶,各種奇怪形狀的帶蓋和不帶蓋的花瓶等。這些瓷器的器形在中國傳統瓷器中不多見,是專門為迎合歐洲市場而製 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