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公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正文

轉載]氣泡可作為瓷器鑒定的證據嗎?

(2014-02-24 02:00:05) 下一個

[轉載]氣泡可作為瓷器鑒定的證據嗎?

聯連順利2013-11-24 15:38:38
閱讀:
標簽:轉載

鑒定這一門學問,智慧的演變,尤其是中國人,都自以為是,自己讚自己,別人都不懂,這就是鑒定界的亂象。。。誰都不服誰。。。見仁見智,所以想收藏,您有藏品,您自己說了算。這就是現實。。。也就代表根本無須鑒定,花錢買難受,何苦。。。

瓷器釉麵氣泡可作為瓷器鑒定的證據嗎?瓷器鑒定專家毛曉滬先生在《古陶瓷鑒定學》節選中寫到:
既然古陶瓷鑒定是靠證據說話,收集證據就是我們的工作重點。那麽,什麽樣的東西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什麽樣的東西不可以作為證據使用,以及收集證據的方法都顯得至關重要。
前幾年,本人去新加坡為藏家鑒定瓷器,就有當地的許多古陶瓷愛好者向筆者詢問一個問題。他們說,近幾年邀請了一些中國專家來當地傳授古陶瓷鑒定知識,其中有專家提出用放大鏡觀察釉中氣泡的多少、疏密和大小來判定真偽。如宋代窯汝釉為“聚沫散珠”,宣德青花釉“寥若辰星”等等。他們虔誠地表示,由於學生的觀察力和理解力較差,一直未能發現老師所言之規律,想借此機會請先生再作進一步的點播。筆者坦誠地告訴他們:“此種說法不科學,要把一某種現象作為鑒定依據,就必須對其形成機理有所了解,還要進行大量比對。”看著他們那疑惑的目光筆者又反問到“你們對陶瓷釉中氣泡的形成機理和形成規律進行過實驗研究嗎?”他們回答說:“沒有。”於是,筆者進一步解釋到:陶瓷釉為矽酸鹽玻璃體,氣泡是留存在玻璃中的氣體物質,高溫所至。實驗證明,在釉質的成份和厚度確定之後,燒成環境決定著氣泡的形態,一般來說,燒成溫度越高速度越快,釉內的氣泡就越大越多越密;反之燒成溫度越低速度越慢,釉內氣泡就越小越少越稀。我們知道古代燒製陶瓷的窯爐容積,少則數立方米,多則數十立方米。由於客觀因素,窯工不可能將窯內溫度控製在很窄的範圍內,所以燒成品的釉麵質地也是不盡相同,甚至千變萬化。這一點通過對古窯址中挖掘出的大量古瓷片的分析觀察,已得到充分證明。一般來說,陶瓷釉中氣泡的多少、疏密和大小可以用來判定其的品質的優劣,而不能作為判定真偽的絕對依據。筆者也注意到,使用現代液化氣窯燒製仿古瓷,由於升溫速度太快,僅為古代柴窯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高溫化學反應過程較為集中,造成釉麵質感和窯變效果都與柴窯產品有所不同,部分仿品釉麵汽泡較多較密也是不爭的事實,但不能因此就斷定古代產品的釉麵氣泡就一律都少於現代仿品。我們在古窯址考察中就發現過許多氣泡密集的產品。
既然如此,這種流傳甚廣的“氣泡鑒定說”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具了解,是少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有數的幾件館藏文物的簡單觀察對比後,加以總結歸納而來。這不禁讓筆者想起了小時候學過的語文課《盲人摸象》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