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家
費淑芬
汽車出了機場,路邊的燈光仍然十分耀眼,隻覺得一片片樹林,一塊塊草地從眼前倏忽而過,時而也有幾處建築物出現,但沒有看到高樓大廈。約莫半個小時後,女兒告訴我:快到家了!不久,即見一幢小樓出現在眼前,白色的柵欄門上亮著一盞小燈,似乎在告訴我:就在這裏。這邊是車庫,女婿用遙控器打開了卷閘門,進入車庫後,依次下車,從一扇小門進入屋內。經過小小的過道:這裏是餐室,前麵連著開放式的廚房,看得見灶具;另一邊是主客廳。
放下拎包,女兒女婿在搬取行李,我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看到桌旁櫃上有一架電話機,沒有多想,立刻撥通了國內一定焦急地等待著消息的芳妹的電話。果然,她一定在話機旁坐了多時,第一聲鈴響就接通了。我匆匆地向她報了平安到達後,沒有說其他多餘的話就擱下話筒。這時抬頭看壁上的掛鍾,正是半夜十一時五十五分。在中國正是吃中飯的時候。
匆匆吃了女婿為我們煮的上海餛飩,女兒就送我到為我準備的臥室洗臉、洗澡,上床就寢。一則疲倦,再則也得益於年輕時行軍的習慣,沒有擇床的毛病,也沒有什麽倒時差,倒頭就睡,一直到第二天早上7時過才醒。打開窗簾,太陽已高高的爬上了樹頂。這是在上海上飛機後第一次看到的白晝。床頭櫃上小鍾的時針正指著7點10分,不禁又想到,這時,中國中央電視台正播著新聞聯播呢。盡管晨昏顛倒,我頭腦中的時差換算,仍是“中國式”的。
起身後我才知道,我睡的這個房間,原是大外孫的臥室,是這幢房子的第一層,朝向東南,外麵是一片草地和幾棵大樹,極目望去,在百米外才有人家,算是鄰居。
這幢房子的結構,開始很使我弄不清楚它到底算是幾層?後來才知道是錯層的。如果以飯廳和廚房作為中心,那麽從旁邊向上走六級樓梯,就是女兒女婿的主臥室,也就是在我住的那間上麵,上下同樣一排三間,共六間,依次它是女婿的工作室,小外孫的臥室;下麵我住的房間旁邊是女兒的工作室和一間中型客廳,此外還有一個車庫和一個地下室。
這裏買房子據說不是論平方而是以英畝為單位,包括房子和院子的占地。所以他們也說不清楚房子共有多少平方,隻知總麵積是一英畝,約六畝多一點。開始幾天我總弄不清楚哪裏是哪裏?該上去還是下來?這也是向來蝸居慣了的緣故。
房子上下層有溫差,年輕人大概感覺不到,我卻在轉角處放上一件外衣,上去脫了,下去穿上。這既是溫差,也是年齡的差異。
在這裏半年,我待得最多的還是那間他們後來搭建的太陽房,它連著餐廳,三麵是玻璃,裏麵放二張長沙發一隻小圓桌。在這裏可以看到樹上竄跳的鬆鼠,地上跑著的野兔,它們毫不怕人,而且有一種逗弄人的意思。這裏空氣極好,可惜他們上班的人,較少能享受到這藍天白雲的清新氣息,倒是讓我似乎在作著吸氧療養。
為了我的到來,女兒女婿做了許多準備,訂了華文報紙,裝了網絡電視。因此在這半年裏,每天的白天總在太陽房看書看報,黃昏我差不都消磨在我住室旁的那間客廳裏。倒是看到了不少在國內沒有看到過的好些電影,如《一代宗師》、《一九四二》等,他們在餐廳裏看喜歡的節目或做自己的工作,並不來打擾我。
應該說,這是一種很理想的養老生活。盡管如此,我還是常常想著我杭州那逼仄的小家,那熟悉的氛圍。
女兒家的生活條件,比我原來想的要好得多,不僅有清新空氣,優美的環境和舒適的住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上,也很正常健康。平時上班下班,節假日也有一批中國朋友你來我往,同時也有部分外國友人參與,並不寂寞。他們在屋旁的土地上種了不少桃樹、梨樹、藍莓等,還開出一小塊地種了蔬菜,整個夏季都吃不了。女婿下班,除了和友人打球,差不多就在地裏勞動。我笑他上班是白領,下班是農民。女兒除了工作,星期日還在中文學校授課。因此也更忙碌,但她樂在其中也就不感到辛苦。對此我十分欣賞。
兩個孩子,大的即將畢業,已有了工作去向,他一向獨立性較強,很自律,可以放心。小的還在上大學,雖不如哥哥般要強,但心地善良,很有親和力。兄弟倆性格不同,但都是好孩子。現在來看,可以說這是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看到了這一點,我很放心。
回想當年女婿女兒出國時,許多好心的親友都埋怨我:隻有這麽一個女兒,怎麽能放她去那麽遠?當時,我沒有想得太多,隻是覺得那些有權有錢的人家,用權、花錢千方百計將子女弄出國,我們沒有這個能力,現在他們憑自己的努力走出去,我們總不能以一己之私的養老送終而阻礙他們?況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當年的我們不也是這樣離開家庭的嗎?我的態度是順其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前人的實踐體驗。他們在這裏生活得很好,就讓他們留在那裏,如果有一天他們想回來,那就回來。審時度勢,不要勉強。
現在可以說他們是居有定所,衣食無憂,雖然算不上什麽成功人士,總也算在這塊土地上立住了腳跟。與世界上大多數人一樣,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是堂堂正正的納稅人。
雖說離得遠一點,但現在交通發達,地理相對縮短了許多,我記得我1980年第一次去北京,坐火車臥鋪也花了20多小時,相當於現在去美國的時間。
女兒至少一星期一個電話,一年一次的回國,我已很滿足。
幸福是一種感覺,孤苦也是一種感覺,隻是自己心裏如何想而已。看到了女兒這個家,我很放心,也感到溫馨。想到他們這個家,我雖獨居國內並無孤寂之感。況且國內有我熟悉的環境,相知的友人,更有著甥兒甥女的關心與照顧。高齡的我,已不適應在這塊陌生的土地上長久待下去了。因此,當女兒問我願意留下不?我幹脆地回答:“不”!於是,我回來了。
2013.深秋
平尺), 肯定買房時是知道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