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嘉興地委文工團
費淑芬
轉瞬之間半個世紀過去,湖州解放五十年了。在整個革命隊伍中,作為大海一粟的文工團成員,回憶當年情景,卻依然如昨,前塵往事,曆曆在目。
嘉興地委文工團的前身,是湖嘉公學第一隊,亦稱文工隊。這個隊並不是開始就有的,而是通過配合中心任務,開展街頭文藝宣傳活動和慶祝解放後黨的第一個生日“七一”演出而誕生的。其實我們這些人當中並沒有誰進過藝術院校、受過專業訓練。隻不過有的能拉拉胡琴,吹吹笛子;有的能識得簡譜,哼得出曲調;更有的則是僅僅會說幾句並不標準的普通話而已。然而,就在這大軍南下,百廢待舉的解放初期,青黃不接,人才不濟的情況下,使我們有幸成為了新中國的第一代文藝工作者。
文工隊成立,為配合剛解放的鬥爭形勢,領導上交給我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排演啟發群眾覺悟的《白毛女》。以我們當時的水平,要演出這樣一個大型歌劇,困難無疑是極大的。但是憑借對黨的一片忠誠和“初生之犢不怕虎”的強勁,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排練,居然也公開演出了。
當時學校沒有太多的錢,演出時的服裝道具,包括樂器,都是通過社會力量借來的。有的借不到就“土法上馬”自己做,如用蛇皮製大胡,用彩紙作燈光,用紙屑代雪花。在今天想來頗為可笑的。
記得第一次演出是在湖州開明電影院。幕布是向愛山小學借的。至於演出的質量,肯定不會很高。可是在當時的特殊環境下,首長們出於關心愛護,對我們多方鼓勵,給予肯定;而群眾由於對新中國的熱愛而“愛屋及烏”,對我們也不加挑剔。在一片掌聲中,我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就在當年的10月份,文工隊脫離了湖嘉公學母體,正式命名為嘉興地委文工團。用“一地委”的證章換下了湖嘉公學的校徽。後來地委機關從湖州遷往嘉興,我們也就告別了湖州隨同前往。
我們入學的時候是初夏,穿的是隨身衣服,五花八門都有,一直向往著能換上製服,都未能如願。到嘉興後,天氣日漸轉涼,地委供給處給我們發下了棉製服和帽子。製服是不分男女的,一式是四個口袋的灰布服,帽子帶有兩耳,不太好看但極暖和。穿上了製服,這才感到真正是革命隊伍的一員了,很多人立刻上照相館拍了照寄回家中。女同誌愛漂亮,在寬大的棉製服腰裏紮上根皮帶,居然也頗為“英姿颯爽”了。
在嘉興演出了幾場後,正值這時,農村階級鬥爭形勢劇烈,殘餘的土匪十分猖獗,地委領導又將我們派往平湖農村進行減租減息、反霸鬥爭。而且是將我們分散與部隊同誌混合一起編入工作隊。這樣我們既是工作隊又是宣傳隊,背負著雙重任務。
這個任務對我們這群人來說,真是個不小的考驗。生活上的艱苦不說,還時時有土匪騷擾的消息傳來。因此,領導上還給我們部分男同誌發了槍支以作防身。完成任務以後,全團完好無缺地回到平湖城裏。1950年春節,我們到嘉興帶了從27軍文工團學來的《勝利腰鼓》,到街上作新春慰問演出,街巷為之堵塞。
建團以來,我們從來沒有固定住處,廟宇、倉庫、工廠、學校到處可以“安營紮寨”。從平湖回到嘉興,住在一個叫荷花堤的地方,大概是個倉房,地勢比較低窪。這時為了配合地委號召的大生產運動,我們趕排了大型歌劇《王秀鸞》,同時做巡回演出的準備。
“巡回演出”是我們文工團生活中最辛苦也是最快樂的一段日子,那時沒有汽車,地委撥給我們一條大木船由幾個船工搖著。我們帶著《白毛女》、《王秀鸞》、《大家喜歡》、《勝利腰鼓》及一些小型歌舞節目,帶上布景、服裝、道具及鍋盞碗筷全部上船。吳興、長興、海寧、桐鄉、平湖、德清、崇德全都去演出過,嘉興更不必說了。全地區十個縣除了嘉善不知道什麽原因沒有去,其他都到了。我們到哪裏,哪裏就一片歡騰,使我們充分體會到了“為人民服務”的光榮。
巡回演出結束後回到嘉興,荷花堤又被派作其他用場,我們進不去了。正好這時學校空著,於是住進了過去屬於教會的明德女中。在這裏,我們改排《王秀鸞》為方言劇,準備參加全省文工團會演。
夏季在杭州參加了會演,見到了一些世麵,增加了不少知識。回到嘉興,學校即將開學,我們又隻好住到近郊的一個叫青龍浜的舊廟中。也許是秋天是個容易發病的季節,也許是住處太潮濕,我們這不足五十人的隊伍,竟有近三十人輕重不同地患上了感冒、瘧疾等病。好在年輕力壯,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先後也都好了,也就照常工作。
就在冬季到來的時候,我們又被作為工作隊派到農村參加“土改”。先在平湖,後到海寧。開始是為有著“土改”經驗的27軍民運部同誌作翻譯、當助手。後來他們抗美援朝去了,我們的同誌就擔負起工作隊的重任,有的並擔負了隊的領導工作。總算沒有辜負黨的重托,勝利地完成了“土改”這翻天覆地的重要任務,全團又集中到海寧斜橋鎮。這時因工作需要,有七位同誌調出另有任用,其餘的人短時期去各縣組織輔導農村劇團,然後又回到嘉興,住在姚莊路2號。在這裏,我們一直住到1952年春天全省文工團進行整編才離開,是住得最長的也是最後的住所。
全省文工團整編工作在杭州靈隱進行,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然後分配。一部分同誌留在省、市文化部門,大多數同誌則分配到全省各縣,充實縣的文化工作隊伍。大家無條件服從,愉快地奔向新的單位。
從1949年10月到1952年4月,嘉興地委文工團實際上隻存在兩年半時間。在這偉大的革命隊伍中,我們所做的工作是微乎其微的。至今仍值得告慰的是:當年我們雖然幼稚,但卻是真誠的,力量盡管微薄,卻是毫無保留的,為了社會主義事業,我們曾獻出自己的一切。以後盡管生活波瀾曲折,遭遇不盡相同,但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盡職盡力,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這不能不感謝當年為我們進行革命啟蒙教育的湖嘉公學。
199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