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這是老年人的回憶,往事曆曆在目,讓人了解過去也充滿信心走向未來。
個人資料
bobby4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說說上海人“摜浪頭”“豁胖”的前輩“萬元戶”

(2018-07-05 06:40:42) 下一個

 

 

還記得“萬元戶”這句上海俚語麽?

儂買一包牡丹牌香煙,也有人嘲儂,“哦唷,朋友萬元戶嘛。”

儂早上吃碗鹹菜肉絲麵,加了一隻荷包蛋,也有人嘲儂,“阿拉吃弗起,隻有儂萬元戶吃得起。”

剃頭店裏吹了一隻風,塗了點發蠟,剛出來,就有人嘲儂,“喂,這槍勢老像萬元戶的嘛,啥地方去啦。”

 

曾幾何時,“萬元戶”一詞風靡上海灘十多年,並走向全國。

後來,因為通貨膨脹實在太猛烈了,到現在,每年收入一萬元隻能算窮人吧,每月一萬元也不是什麽值得傲嬌的高薪吧。

於是,“萬元戶”一詞也壽終正寢。

 

那“萬元戶”這個詞是怎麽來的呢?又為何會風靡呢?

據老叟考證,“萬元戶”這個詞是上海產業工人在1970年代末“精算”出來的。

 

話還得從1963年剛走出所謂的“三年困難時期”的時候說起。那年,上海的企業是恢複過獎金發放的,盡管每月隻有五到十元。上一次獎金的取消是在大躍進的1959年。

但三年後,文革起,獎金再度被取消。企業實行絕對平均主義,小青工學徒期都是17.84元,滿師後都是36元。

這樣的分配方式顯然無法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因此,大家的對策是“量入為出”,即拿多少錢幹多少活。所謂“36元萬歲”,就是這個意思:隻要少幹活,36元拿它一輩子也劃得來。

 

這幾乎是一代人的風氣,大家幹活都提不起精神來。應付上級的“作秀”除外。

每天早上10點和下午3點有兩次15分鍾的工休,那是一定要停下來的,喝口茶,抽支煙,聊兩句大天。說好的時間隻會延長,決不會縮短。

下班也是一景。也許50歲以上的上海人還記得,每天下午4點半還沒到,家家廠門口都攔著一根紅布條,布條後麵是幾百個推著自行車,拿著包的工人在那兒等著。隻聽一聲鈴響,布條垂落,工人們便以最快的速度衝出廠門。

這樣的工人還要算是好工人了。

更吊兒郎當的,當然是經常遲到早退溜號以及挖空心思請病假的。裝頭痛裝肚皮痛裝發寒熱的小伎倆,那可是一套一套的,防不勝防。

 

實在混不到病假,無法找借口遲到早退溜號的日子裏,大家談論得最多的話題依然是,怎樣才能用不著上班?

我有幸(還是不幸?)參加了這樣的討論,親眼目睹“萬元戶”一詞的誕生。

 

對呀,怎樣才能用不著上班呢?

需要有足夠的錢來吃老本。

那麽,怎樣的老本才算足夠呢?

到1970年代末,上海的企業工資已經在絕對平均的36元的基礎上,調整過兩次了。

第一次是每人3元,即普遍加到39元;表現好的可以再加2元,即加到41元,但這樣的特例隻占2%。第二次是每人2元,即普遍再加到41元,表現好的2%也可以再加2元,即加到43元甚至45元。

我是1979年4月進廠的,拿41元。

 

就按41元計吧,全年工資是492元。想要一年不上班,必須有這樣一筆老本,它的年息要超過492元。

巧了,為了寫這段鉤沉,我在網上竟然找到了銀行曆年的利率表(如圖)。上麵寫得很清楚,從1979年4月1日起,整存整取5年期的年息是5.04!

 

 

 

人們很快就算出來了:如果有10000元的老本,每年就可以得到504元的利息,正好略高於492元工資。

結論也跟著出來了,怎樣才能用不著上班?必須至少有10000元老本。換言之,你必須是個“萬元戶”。

 

放眼望去,當年誰是“萬元戶”呢?還真有。

1970年代末,正是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的時候。光政治上平反,摘掉各種帽子,甚至官複原職是不夠的,還要有經濟補償,當年叫做“落實政策”。

“落實政策”也像一個小運動,曾經狠狠熱鬧,市裏以及各區縣局還專門成立了“落政辦”。

社會上也多有呼應。比如,當年的小姑娘就狠應景地流行起“嫁人要嫁‘海陸空’”。文革時流行嫁解放軍。

這“海陸空”的“海”,就是家裏有海外關係的,文革一結束又可以從國外寄錢回來了;這“陸”其實是“落”(吳語陸落同音),就是家裏剛落實政策,發還財物,官複原職的;這“空”也與“落實政策”有關。住房緊張啊,隻有落實政策的人家才會有兒子結婚用的“空房子”啊。

那些高級幹部和大資本家,文革前月薪都在兩三百元乃至更高,扣除文革中發給的生活費(大人每月12元,小孩8元),每個月至少還有100多元沒發下來過。如今補發,一補就是10年,補發工資總額就超過10000元了。這樣的人家就是如假包換的“萬元戶”。

還有那些文革一結束就做了第一批個體戶的,比如在華亭路賣牛仔褲,在膠州路賣海鮮,幾年工夫也很有可能就積攢到了10000元。

 

大家迅速達成共識:要想弗上班,除非“萬元戶”。於是,“萬元戶”就這樣傳開了。

這幾十年來,我也做了不少口頭隨機調查,得到的結論是,當年上班算過這筆賬的絕非個別廠家個別人,而是很普遍的現象。各有各的算法,不過殊途同歸。

 

我就聽說過這樣一個例子。

當10000元被算出來後,有人當場就提出異議,說想要拿到504元利息,這10000元是要整存整取5年的,那還是要5年以後才用不著上班啊?狠有道理。

於是,立刻有人細化方案,比如拿出9000元整存整取5年,再拿出500元存1年期的,400元存活期,手裏留100元,這樣,隻要有了10000元,第一個月就可以不去上班了雲雲。

莫非上海產業工人的數學都是蘇步青、趙憲初教出來的?

這也為日後上海人被說成“精明”提供了佐證。

 

作為俚語,“萬元戶”的基本意思就是“鈔票老多”。

某人上周剛請過客本周又要請客,朋友就會說,“儂‘萬元戶’啊?”

某人不肯出血,不肯挺莊,也會嘟囔:“倷盯牢我一家頭啥體啦,我又弗是‘萬元戶’囉。”

後來,“萬元戶”又有了“派頭老大”的引伸義。

這之前,上海人說一個人“派頭老大”,一般說“伊老海外箇”或“伊老四海箇”,到1970年代末,就被“萬元戶”替代了。“萬元戶”不流行了以後,才是“摜浪頭”,再以後,才是“豁胖”。

 

“萬元戶”一詞,隻流行了十幾年,從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

1992年之後,至少有10年是上海最好的時候,機會多,管製鬆,好賺錢,大家做事都狠賣力,馬路上停下來看熱鬧或吵相罵的人都少了許多。

當時流傳的另一句俚語就是“沒空”,以及它的反義疑問句“有空哦”。何以“沒空”?大家都忙著“扒分”啊。

 

這兩年,人們好像又有點懶於上班的味道了。

朋友圈裏不是流傳過這樣一句話麽?“每個月總有那麽30天不想上班。”

獨不知是禍是福。

 

 

 

(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