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價值,那就是用采訪和見聞去記錄和推動時代的進步。
現在辦一份正式發行的報紙需要多少人?答案:1人足矣。
最近,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邊陲小鎮史凱威的一家地方報紙引發關注,其運營者蘇珊·阿西婭分飾記者、編輯、設計、排版、發行等多角,憑一己之力出版包含16個版麵的雙周刊,還兼顧報紙網站、社交媒體等平台的更新維護。
這是新聞。“新”,可謂新聞業的基因。有人說,在報紙時代,“昨日”發生的就是新聞,而在網絡時代,對正在發生的新聞進行同步報道才叫新聞。
在傳統報業遭受新媒體加速衝擊的背景下,“一個人的報紙”彰顯的信念與堅守,令人感佩。同時,這也像某種隱喻,預示著在媒體融合時代,社會將湧現出越來越多的“一個人主持的報紙”。
以一個人為標簽,反映著媒體融合的趨勢,也意味著傳統的專業知識界限、專業技能界限都在被突破。因此,如何讓新聞工作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兼容性,更好適應融合時代的需要,成為極具挑戰性的課題。事實上,有大學已開始招收“融合新聞”的本科生、研究生。時代告訴準備投身該行業的人們,隻有成為采編、播音、主持、製作等多方麵的行家裏手,既熟諳新聞傳播規律又具備全媒體傳播能力,才能在“融”媒體環境中遊刃有餘。
一個人的報紙如何在發展中找準“位置”?
從現在各家華文媒體的發展曆程來看,主打中國路線,輔之以本地元素的華媒,則取得了較大發展。為國內讀者及華僑華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資訊服務,方便了他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影響力不斷會擴大,對社會、民眾的輻射力會逐步展開。
當然,做一個人的報紙不是那種賺大錢的職業,要想堅持下來並樂在其中,除了新聞理想與信念,還有一種更重要的東西,堅持。隻有堅持才有動力,才有了辦報紙的不斷探索欲望。辦報紙是對世界的探索,對社會萬象的探索,對人生百態的探索。恐怕沒有比辦報紙更有趣的職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