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這是老年人的回憶,往事曆曆在目,讓人了解過去也充滿信心走向未來。
個人資料
bobby4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佛教發展中的三個問題

(2015-07-28 10:22:06) 下一個

 

中國佛教發展中的三個問題


寺院出家僧人的問題

    寺院多,僧人少。由於國家政策的改變,當前各地恢複、重建的佛教寺院大量湧現。這些寺院曆史沿革悠久,地理位置優越,建設規模宏大,信眾香火繁盛,與寺院數量日漸增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出家僧人的匱乏。根據中國佛教協會製定頒布的《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中對“傳戒寺院資格的認定”,“綱領執事健全,有一人以上取得十師資格,常住比丘或比丘尼20人以上。”可見,作為一座殿堂齊備、執事健全的佛教寺院,其常住僧眾人數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條件,直接影響到該寺院的修學活動能否正常運作。目前,除了位於東南幾個省或其他地區的一些大中城市的少數佛教寺院外,全國大部分漢傳佛教寺院的常住僧眾都不足20人,有的寺院隻有一兩位出家人。  

    19921月,中國佛教協會在上海召開了全國漢語係佛教教育工作會議,時任會長趙樸初在講話中指出:“當前和今後相當時期內,佛教工作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趙樸老所謂之“人才”,指的就是“僧才”,而“僧才”是要從廣大出家僧眾中選拔和培養的。現在全國興辦了許多高、中級佛學院,在教學硬件與經費都有保障的前提下,生源幾乎成了一個普遍問題。因為佛學院所招收的學生,要求必須是出家的僧尼。

   “量”的問題沒有解決,“質”的問題便無從談起。由於真正的出家人的缺乏,致使社會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假冒出家僧尼,騙取廣大佛教信眾的錢物。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經濟而修建寺院,在沒有出家僧人住寺的情況下,雇傭俗人假扮僧人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對於這些問題,無論是佛教本身,還是政策法規,至今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供養多,學修少。由於寺院作為宗教活動場所,是沒有國家財政專門撥款的,其經濟來源主要靠“自養”,而“自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廣大佛教信眾對寺院供養的“香火錢”。隨著我國社會財富積累迅速,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比起改革開放初期,已經有了飛躍式的變化,廣大佛教信眾供養給寺院及僧眾的“香火錢”也隨之增加。

    按照佛教傳統,出家僧眾之所以不進行直接的生產勞動,而代以乞食化緣和接受信眾供養作為經濟主要來源,其目的就是要將絕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學修佛法、解脫成佛上來。寺院由困變盈,僧人由貧變富,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原本無可厚非,但由此給傳統寺院功能及僧眾定位帶來的巨大衝擊,也是顯而易見的。很多寺院每年舉行諸多佛教法會與活動,主要是為了擴大社會影響、吸引更多信眾,給寺院及地方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其宗教內涵被極大地忽視了。按照佛教戒律規定,出家僧尼是不允許積蓄個人錢財的,但由於僧人收入的不斷增加,其身份正逐漸從“修行者”向“職業者”轉變,這種不良風氣逐漸引起社會上的廣泛關注與重視。

    自營多,監管少。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及宗教院校屬於民間非營利組織,是享受國家免稅政策的。寺院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在經濟上也是相對獨立的,其內部財務收支情況基本都是由寺院自行記賬的,政府審計、稅務部門也沒有相應配套的監管辦法。

   如何規範寺院財務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製度,推動寺院規範化管理,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界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寺院經濟問題處理不好,就會破壞清淨莊嚴、和合共住的道場環境,就會降低佛教自身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就不能真正發揮佛教界與廣大信眾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

 

    信眾多,引導少。雖然出家僧人的數量較為缺乏,但社會上信仰佛教的人數卻在與日俱增。據統計,我國現有信教人數超過億人,其中信仰佛教的人數保守估計也要超過千萬。在中國,佛教正經曆著快速發展的階段。佛教是一個正信的宗教,是一個智慧的宗教,也是一個反對盲從迷信的宗教。那麽,如何引導廣大佛教信眾信仰真正積極的佛教,而不被打著佛教幌子的“偽佛教”、“邪教”所蒙蔽、欺騙和利用,已經成為我國佛教界所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出家僧尼人數原本就很少,且其自身的整體素質和佛學修養並不是很高,這就很難滿足廣大佛教信眾日益增長的宗教需求,也更難在較高層麵上給予他們信仰的引導。

 

    佛教發展中的寺院經濟是必需的嗎

    寺院,在遠古,中古,古代,近代早期,一直扮演的是學校的本位,職能是教化,教化包括人心的智慧圓滿完成和世間善法的推廣普及。

    寺院其經費來自政府撥付、社會捐助、寺院自養。麵對的是人心和善法,不存在憑票入門問題。收取門票,把佛寺徹底妖魔化了。毀的是人心,壞的是住在寺裏的人。

    收取門票,是從上世紀80年底,少林寺始,當時多有反對者,甚至人大、政協都有提案反對,但是沒擋住這股潮流。

    少林寺山門口收票在全國佛教是首例先河,佛教界震驚。自有佛市以來,香客進香是不收門票的,隨喜公德,廟宇一樣繁榮。如今少林寺山門口收票在全國佛教是首例先河,由此帶動全國山門收銀100大元以上。這和截道的土匪有什麽區別?一家三口去朝聖要三百大洋!

    一切隻為錢,怎能不亂來。80年去鄭州,少林寺中嶽廟一日遊包括返程票共5元錢。二十年後去鄭州不算車票,單少林寺門票,大門100,小門另算。短短二十年漲幾十倍不止。這就是改革嗎。

    春節假期去寧波天童寺,天童景區在離寺院很遠的地方設置入口,景區收費50元。寧波本地跟外地收費還區別對待,寺院門票10元!

    其實,寺院本不該賣門票的,看看東南亞的寺院那有賣門票斂財的呢?寺院不應該商業化。

    今年過年期間去廟裏必須先交200 門口有很多交不出這個錢的人在廟外跪拜,眼含淚水。當時我就心寒了。佛教不是保佑疾苦大眾給他們心靈安慰的麽。如此高價,讓那些真正需要蔽護真正飽受生活折磨的人去哪尋求安慰。我們隻能無奈的說,當寺廟不再是純粹的宗教之地, 我們隻能將佛主留在心中。

    由此呈現了中國宗教經濟活動的兩大邏輯,一是宗教直接參與經濟活動,一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直接引導並且推動宗教發展自己的經濟事業。中國宗教作為免稅非營利組織類型,可以在國家權力和經濟市場之外等社會空間之中,建構具有各個宗教特色的宗教服務型經濟,從而體現出各宗教經濟應有的社會性與公共性特征。

    我們國家佛教寺院得到了迅速的恢複和發展,現在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發展的時期。正是由於發展太快了,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就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也很正常。佛陀在世時都會有六群比丘不斷犯戒,也有提婆達多不斷障礙,何況是現在這樣一個世界,物質相對豐富,而道德卻失範,使環境變得複雜,名利誘惑使很多人墮落。

 

寺院高僧的問題

    中國大陸有沒有高僧的問題,以我個人的看法,香港也好、台灣也好,他們都是中國佛教的組成部分,中國佛教是個整體,香港、台灣出高僧,同樣是中國佛教界的光榮。但說中國大陸沒有高僧,那是片麵的說法。遠的不說,49年後至今就出了很多高僧,像清定上師、正果法師、明真法師、遍能法師、茗山法師、明暘法師、圓拙法師、雲峰法師、妙湛法師、仁德法師,同時八十歲以上高齡健在,德高望重的還有惟賢長老、本煥長老、佛源長老、昌明長老、廣修長老、德林長老、明學長老、夢參長老以及近百歲的比丘尼隆蓮大德……特別是最近剛剛圓寂的杭州靈隱寺的九十多歲的木魚法師,學問很高,不但詩寫得好,而且生活簡樸,非常講修行,火化後有很多舍利,這些僧人都是我們中國兩岸四地乃至世界佛教共同公認的高僧,所以我可以非常自豪地向你們報告,如果談現代的高僧,盡管大陸佛教受過“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仍然湧現出許多高僧,在九華山就有八十年代的大興和尚肉身、九十年代的慈明和尚肉身,仁義師太肉身,你說他們是不是高僧?在現代有幾個和尚修成了肉身的?他們的修持、他們的道德,難道不是我們所有佛教徒的典範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