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這是老年人的回憶,往事曆曆在目,讓人了解過去也充滿信心走向未來。
個人資料
bobby4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曾國藩功成身退,免兔死狗烹下場

(2015-07-23 14:02:31) 下一個

   曾國藩功成身退,免兔死狗烹下場

    觀曾國藩一生,其為官之道可稱大智慧。其核心,就是韜光養晦、深知急流勇退的道理。梁啟超先生曾有一句話,評價曾國藩:“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為心”。十分精辟。

    湘軍是曾國藩一手炮製的,它與清政府的其他軍隊完全不同。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皆由政府編練。遇到戰事,清廷便調遣將領,統兵出征,事畢,軍權繳回。湘軍則不然,其士兵皆由各哨官親自選募,哨官則由營官親自選募,而營官都是曾國藩的親朋好友、同學、同鄉、門生等。由此可見,這支湘軍實際上是“兵為將有”,從士兵到營官所有的人都絕對服從於曾國藩一人。這樣一支具有濃烈的封建個人隸屬關係的軍隊,包括清政府在內的任何別的團體或個人要調遣它,是相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湘軍克南京。曾國藩旗下,擁兵三十萬,已占中國半壁江山。這支湘軍是曾國藩一手培育的。湘軍士兵皆由各哨官親自選募,哨官則由營官親自選募,而營官都是曾國藩的親朋好友、同學、同鄉、門生等擔綱。“兵為將有”,乃湘軍一大特色。所謂的湘軍,其實就是曾國藩的“子弟兵”。此時的曾國藩已統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四省巡撫、提督以下文武官員皆歸曾國藩節製。曾國藩已成為滿清以來漢族官僚持權最大的官員。此時的曾國藩,足以“功高震主”了。

    他上折給清廷,說湘軍成立和打仗的時間很長了,難免沾染上舊軍隊的惡習,且無昔日之生氣,奏請將自己一手編練的湘軍裁汰遣散。曾國藩想以此來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無意擁軍,不是個謀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於清廷的衛士。曾國藩的考慮是很周到的,他在奏折中雖然請求遣散湘軍,但對他個人的去留問題卻是隻字不提。因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說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將有貪權戀棧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確請求解職而回歸故裏,那麽會產生多方麵的猜疑,既有可能給清廷以他不願繼續為朝廷效力盡忠的印象,同時也有可能被許多湘軍將領奉為領袖而招致清廷猜忌。

    曾國藩的部屬幕僚,如曾國荃、彭玉麟、趙烈文等人,以及著名的研究“帝王之學”的學者王闓運等,均竭力勸進。有的說,“王侯無種,帝王有真”;有的說,“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有人更直接,直截了當地說:“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其實,說這種話的人,當然是有原因的。早在鹹豐帝臨死之時,其有遺言,說“克複金陵者王”。但是,慈禧太後管束下的年幼的同治帝,隻給了曾國藩一個“一等毅勇候”。而且,同治帝還下詔,要求曾國藩和各級將領,從速辦理軍費報銷,催命一般要求從速複命。這無異於過河折橋。因此,曾國荃、彭玉麟等人便秘密活動,力勸曾國藩不如反了,坐了天下。他們還約集30餘名高級將領深夜請見,要曾國藩“速作決斷”。此時的曾國藩,沒有說什麽話。他隻寫下“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聯。算是作答。

 

    湘軍克南京,朝野表麵彈冠相慶,私底下,針對曾國藩的動作多起來了。“尾大不掉”的道理,慈禧當然是知道的。同治四年(1865年)春,起居注官蔡壽祺連上兩道奏折,彈劾曾國藩等湘係人物以及恭親王奕。蔡壽祺曆數曾國藩等人“破壞綱紀”等八條“罪狀”,應該“擇其極惡者立予逮問,置之於法”。慈禧太後很有心計,她不去碰曾國藩,恐生劇變,而是革去了恭親王奕的議政王及總理衙門差使。這就叫敲山震虎。此外,朝廷之上,也有人主張嚴厲追究幼天王下落、及太平軍將領李秀成之死。李秀成從被捕到被曾國藩處死,隻有短短16天。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犯,按常規當然是要遞解進京的。況且,李秀成已寫下洋洋五萬言供詞,“心悔莫及”,有“乞降求撫之意”。曾國藩竟然還是將其殺了。其原因是簡單的。曾國藩生怕李秀成進京,說出湘軍在南京縱兵搶掠之劣跡。

 

    曾國藩是一位熟讀四書五經之人。功高招忌,狡兔死、走狗烹。道理人人知道。但是,真正能把握其關鍵者,少之又少。史書上多少權臣,都因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最終身敗名裂。曾國藩在家丁憂之時曾研讀《道德經》,並在該書扉頁上寫過八個字:“大柔非柔,至剛無剛。”他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還曾經寫下不少對聯,以明心誌。比如:“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情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等等。他也感歎:“功名之地,自古難居”,“人又何必占天下之第一美名裁?”“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因此,功成名就的曾國藩,此時毅然選擇了急流勇退。他進南京之後,立即辦了三件事。一是蓋貢院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營房,請八旗兵南來駐防;三是裁撤數萬湘軍。他上折給清廷說,湘軍打仗的時間很長了,且“無昔日之生氣”,奏請裁汰遣散。曾國藩的意思是清楚的:本人無意擁軍。同時,曾國藩在奏折中對他個人去留也隻字不提。他深知,此時無論進退,都會產生各方猜忌。但是,他卻替他的弟弟曾國荃“專折”奏請開缺回籍養病,朝廷立即“恩準”了。曾國荃急功貪財,惡名遠揚。對這個弟弟,曾國藩最不放心。他曾對曾國荃說:“古來成大功大名者,恒有多少風波,多少災難,談何容易?願與弟兢兢業業,各懷臨深履薄之懼,以冀免於大戾。”《曾文正公家書·致沅弟季弟》。他還說:“弟若不知自愛,懊怒不已,剝喪元氣,則真太愚矣!”

 

    曾國藩還曾題詩一首。既為告誡兄弟,亦為自勉。此詩相當有名。抄錄如下:

 

左列鍾銘右謗書,

人間隨處有乘除。

低頭一拜屠羊說,

萬事浮雲過太虛。

 

    曾國藩的苦心,也算是“至死不渝”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