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這是老年人的回憶,往事曆曆在目,讓人了解過去也充滿信心走向未來。
個人資料
bobby4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與以色列

(2015-01-30 14:05:57) 下一個

 

中國與以色列

    20141230日,中國宣布將於2015年啟動與以色列的自貿談判。這一未來協定將有助於人們了解此前常常被忽略的中以關係。從冷戰時期的相互敵對,到非官方合作,再到目前的公開合作,北京與以色列的關係不斷發展。

 

    1992年正式建交之前,兩國關係便出現了新的動力。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將外交政策與激進的政治宣言分離開來,從實用主義的目的出發與其他國家相接觸。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對於中國而言有很大的裨益。以色列是一個發達國家,能給中國提供精密技術和寶貴的專業知識。

 

    在鄧小平時代,武器貿易推動中以建立全新關係。2002年,以色列成為僅次於俄羅斯的中國第二大武器係統供應國,同時也成為中國獲取精密軍事技術的重要渠道。盡管美國後來施加重重阻撓,但非直接通道依然暢通,最主要的在於中間領域,即以色列軍民兩用高科技的灰色地帶。

 

    西方搞了個“巴黎統籌”,相當多的敏感技術對我國是嚴禁出口的。那是一道鐵幕,但有沒有縫呢?且不論我軍戰機和潛艇、今天看來同以色列的是如何相似;就說一個防彈衣吧,八十年代,以色列率先發明紡織纖維防彈衣,而我國還停留在綴墊鋼片階段;很明顯的一項軍用技術,“巴黎統籌”盯得緊,而我國警方迫切需要,於是奇跡馬上出現了,中國自行研製出了紡織纖維防彈衣。就是現在穿在我國160萬武警身上的那種。

    十年前,我國向以色列訂購了四架預警飛機,世界上僅三個國家能夠製造。後因美國國內反華勢力阻撓,合同被取消。我國定金曾付二點五個億,以色列派人來賠了三點五個億。然後我國自行研製成功的預警飛機馬上飛上了祖國藍天。

 

    上海虹口唐山路一帶不起眼的老房子,近年來變得不尋常;年年有從以色列等世界各地遠道而來探訪的猶太人、他們扶老 攜幼,流連忘返,深情、虔誠地尋訪他們當年的諾亞方舟。

    二戰後,在上海的五萬猶太人幾乎全都離去。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成了以色列複國後的第一代開國元勳。在以色列,有一個紀念碑:中國人,我們不會忘記你們的恩。

 

    其實,我們不過是僅僅救了5萬以色列人。卻得到了他們舉國的尊敬和後來巨大的多年的軍事科技的幫助。在以色列,他們把每一個人都視為最寶貴的財富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幾十年如一日的追殺納粹戰犯,我們不能不對這個民族和他們愛恨分明的性格肅然起敬。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色列在第一時間宣布,向我國捐贈一億美元。這是一個什麽概念?世界其他地方大地震,以色列也會捐贈,不過金額不會超過十萬、二十萬。

 

   請大家看看下列數據;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1/4是猶太人,名牌大學中1/5的教授是猶太人,當代美國一流作家中猶太裔作家占2/3,猶太人開創了美國的電影業。

    隻有800多萬人的以色列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

 

    以色列也是新創之國的代名詞,是除了美國矽穀之外,創業氛圍最佳的地區,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人均創業世界第一,吸引國際大廠積極投資、挖掘人才。

 

    這些年,以色列更陸續創下許多世界第一。全國人均研發支出世界第一(國民研發支出占GDP達到4.5%,高於日本的3.2%、美國的2.7%)、人均工程師數量世界第一、專利申請數量世界第一。

 

     20年前,以色列高科技創業之父瓦狄(Yossi Vardi)投資全球第一家網路即時聊天軟體ICQ19個月後就被美國線上(American Online)併購,自此,以色列發展出「矽穀新創模式」,每年新創公司數量甚至曾經比矽穀還多。

 

     愈來愈多國際企業在以色列設廠或設立研發部門。英特爾已是以色列最大的私人企業,員工將近1萬人。而微軟、GoogleIBM、摩托羅拉和蘋果也都設有研發中心,光蘋果在以色列就在三個城市設立實驗室。韓國三星也大動作,除了研發,還將其三大創新育成中心之一,開在以色列。中國的企業也在進軍以色列。

 

    2013年,外國公司共花費84億美元收購以色列公司,比2012年增加48%。

    以色列建國67年,在以色列遍地傳唱著國歌《希望》:「隻要心靈深處,尚存猶太人的渴望,眺望東方的眼睛,注視著錫安山崗。我們還沒有失去兩千年的希望:做一個自由的民族,屹立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就是這分希望,不管經歷多少挑戰,讓猶太民族堅持下去。

 

    讓中國人和猶太人的友誼堅持下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