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梅

這是老年人的回憶,往事曆曆在目,讓人了解過去也充滿信心走向未來。
個人資料
bobby4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吃上海海派西餐

(2014-09-25 15:20:02) 下一個

     
     到上海的人,大多數都想吃老上海人喜歡的上海海派西餐。現在大概還有很少幾家西餐館能夠供應真正的上海海派西餐。 
     海派西餐,是上海特有的、中西結合的一種菜式流派,是上海人按照自身的口味及本地食材的特性自己改良出來的西餐。它分為法式、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幾大流派,其中俄式的更是因為經濟實惠而十分收到歡迎,如羅宋湯。如今,海派西餐中較為著名的菜品有羅宋湯、炸豬排、上海色拉(即洋山芋色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家常化的菜肴外,烙蛤蜊、烙蟹鬥、金必多濃湯等同樣也是海派西餐中的名菜。

     上海開埠後的百餘年間,因海派西餐仍屬西餐範疇,頗為時髦,而口味又較為符合上海人的口味,所以曾非常受到歡迎。但是在1978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越來越多的正宗西餐館在上海開設,海派西餐館便逐漸式微,現在所剩的也就隻有德大西菜社、新利查西菜館、紅房子西菜館等幾家了。但是蘸辣醬油吃的炸豬排和羅宋湯等仍被認為是「老上海」的味道,而被津津樂道。

       西方文化逐漸開始影響上海,西菜館也隨之在上海開立。據文獻記載,上海的第一家西菜館為位於福州路的一品香番菜館。當時西菜又稱為番菜。雖然在當時吃西餐是非常時髦的生活方式,但是中國人一開始難以適應西菜的烹飪方式,就比方說這半生半熟的牛排。上海西餐於是便汲取各國西餐的精髓而逐漸形成了法式、意式、俄式、英式、德式幾大流派。法式注重用料和精致;英式注重調味;意式注重原汁原味,各有各的特色。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發生後,大量俄國難民湧入上海,這些上海白俄被上海人稱之為羅宋人,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一帶開設了大大小小40餘家俄式菜館,它的一菜一湯(即羅宋湯、麵包加黃油)因經濟實惠瞬時風靡上海。1937年前,上海有西菜館200多家,尤以霞飛路和福州路最為集中。其中福州路(舊稱四馬路)更是因此被稱為“四馬路大菜”。當時有名的有紅房子、德大西菜館、凱司令西菜社、蕾茜飯店、複興西菜社和天鵝閣西菜館等。

    上海解放前後是上海西餐的一個轉折點,大量西餐館陸陸續續關門,僅黃浦區一區在公私合營後就隻剩下了18家西菜館。加之當時物資匱乏,對平民百姓來說,“開洋葷”並不是一件常事。但上海人不論是出於對西餐的熱愛還是對老生活的懷念,仍然想盡辦法在這艱難封閉的年代吃西菜。一種方法就是用各種本土食材來代替西洋進口食材,如用大閘蟹代替海蟹;用自擀的蘇打餅幹末代替麵包粉等。西餐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更是徹底被取消,紅房子被迫更名為紅旗飯店,賣起了中式食堂菜。改革開放後,上海正宗的西餐館數量陡然增加,真正做海派西餐的餐廳日漸減少,如天鵝閣、複興西菜社和蕾茜飯店等都在1990年代關閉
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Ohjuice 回複 悄悄話 上海西餐館比較有名的還有南京路大光明電影院附近的“起士林”。在東湖路一條弄堂裏還有一家叫“大福裏”(即弄堂名)做正宗俄式西餐。外麵不掛牌,但很多吃客都知道。這是家夫妻老婆店,店堂就是弄堂房子的底樓。這對夫妻在白俄家做過多年,會說一點俄文。他們的羅宋湯上海無其他飯店可比。“公司套餐”一元一客:羅宋湯、色拉、炸豬排和麵包黃油。六十年代在上海大廈還有一家西餐館叫“燕記”,吃客也知道。另外,國際飯店十四樓、衡山飯店也在六十年代對外開放西餐館,菜做得很好。中蘇友好大廈也開放過俄式西餐。
VCPP 回複 悄悄話 您的這些上海文章非常好!比《新民晚報》的文章好!
SDUSA 回複 悄悄話 當年德大的煎紅腸也是美味。
SunshineEU 回複 悄悄話 幼時第一次到德大覺得羅宋湯,炸豬排,菲力魚,葡國雞都特別的好。
SDUSA 回複 悄悄話 10年前回國那次因懷舊帶了太太去紅房子,大失所望。
HUDIEMI 回複 悄悄話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