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
淞滬戰後,中國軍隊消耗過大,蔣介石百方拚湊,守城兵力僅得12個師,約12萬人,而且士氣極端低落,其中新補士兵約3萬人,未受訓練,匆促上陣,官兵間尚不相識。這種情況,本已不能再用守衛戰、陣地戰一類的作戰形式。蔣介石之所以堅守南京,一是如上述,南京輕易失守,攸關體麵;二是對蘇聯出兵有所期待。
當時在國際列強中,蘇聯是唯一表示願積極支持中國的國家。8月21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久議未決的互不侵犯條約,蘇方允諾中國可不以現款購買蘇聯軍火。9月1日,蔣介石就在國防最高會議上預言,蘇聯終將加入對日戰爭。28日,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奉召返國,曾和中國外交部長王寵惠談及蘇聯參戰的必要條件。10月22日,蔣致電時在莫斯科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楊傑,詢問如《九國公約》簽字國會議失敗,中國決心軍事抵抗到底,蘇俄是否有參戰之決心與其日期。11月10日,伏羅希洛夫在宴別中國代表張衝時,要張歸國轉告:在中國抗戰到達生死關頭時,蘇俄當出兵,決不坐視。30日,蔣介石致電伏羅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謝,電稱:"中國今為民族生存與國際義務已竭盡其最後、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蘇俄實力之應援,甚望先生當機立斷,仗義興師。"當時,蔣介石將蘇聯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12月5日,斯大林、伏羅希洛夫回電稱,必須在《九國公約》簽字國或其中大部分國家同意"共同應付日本侵略時",蘇聯才可以出兵,同時還必須經過最高蘇維埃會議批準,該會議將在一個半月或兩個月後舉行。此電與楊傑、張衝的報告不同,蔣介石內心感到,蘇俄"出兵已絕望",但他仍然再次致電斯大林,表示"尚望貴國蘇維埃能予中國以實力援助"。不僅如此,他還繼續以之鼓舞身邊的高級將領,聲稱"俟之兩個月,必有變動"。12月6日,蔣致電李宗仁、閻錫山稱:"南京決守城抗戰,圖挽戰局。一月以後,國際形勢必大變,中國必可轉危為安。"⑥這裏所說的"國際形勢必大變",仍指蘇聯出兵。12月11日,蔣已經指示唐生智等,"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但第二天卻又改變主意,致電唐生智等稱:"經此激戰後,若敵不敢猛攻,則隻要我城中無恙,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以提高我國家與軍隊之地位與聲譽,亦惟我革命轉敗為勝唯一之樞紐。"蔣指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層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軍亦可如期來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不難看出,蔣所說所的"內外形勢必一大變"的"外",仍然包含蘇聯出兵在內。"蘇俄無望而又不能絕望",這正是蔣介石當時的無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