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灣菜園

我隻采摘/成長的欣喜/我隻驕傲/自我的營造
正文

農夫隨筆—談談孩子們的車

(2014-07-22 20:20:04) 下一個

 
自九十年代初農夫來美洋插隊--留學,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農夫的孩子在美國長大成家立業。而不少農夫同時代同學朋友的孩子,也紛紛似潮水般來到美國和其它國家留學。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新名詞--小留,大概是用於區別於我們這些老留吧。


 
是的,小留和老留由於時代不同,條件大大不同。如果現在的家長有經濟條件付學費和生活費,還硬要求自己的孩子像當年我們這些老留一樣,去飯店刷盤端碗打工,犧牲寶貴的學習時間,去掙出學費和生活費來,那肯定不符實際。這就好像我們現在幾十年前的老同學碰到,回憶起文革期間,學習老紅軍,吃糠皮咽野菜一樣可笑。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要求,這就是與時共進吧。

 
雖然小留和我們這些老留的過去不能進行直接比較。有時候,我會有意無意的拿自己的孩子比(他們也算是第一代移民)因為他們很小就來到美國,親眼目睹我們這些老留們如牛負重的奮鬥史。同時,他們生長在美國,世界觀形成的過程中在美國,比較多的接受美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我們孩子和有些小留相比,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攀比心理和價值取向不同。舉個開什麽車的例子。我認識一位小留,其父親是我多年前的朋友。前不久微信來問我,想給孩子買輛車。我認為,現在是當學生,在美國兩千刀可買輛不錯的HondaToyota二手車。開兩年畢業了,將二手車賣掉。農夫當年就是花1500刀買輛道奇車,開了兩年後,畢業時賣了1300刀。


這是農夫的第一輛車


 
但這位朋友告訴我,他兒子死活不幹。最終花了好幾萬買部奔馳車。對比這位小留,我看看自己的孩子。她至今還開著上大學時農婦花一萬刀替她買的二手Honda。車身的油漆已經脫落。我們經常勸她該換輛車了,她對我們說,這車還沒開到十萬英裏,為什麽要換啊。我們說,你在一家矽穀大網絡公司上班,進了停車場,人家看你這位senior工程師拿著高工資,卻開一輛破車,不會笑話嗎?她淡淡地回道,“who cares誰關心你開的什麽車啊?是啊,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沒有有些小留有的攀比心理。

農夫當工程師女兒現在開的車
 


 
當然,有錢的家長能替小留甘為孺子牛買個奔馳寶馬跑跑也無可非議。但關鍵是,這小留在學生時期,自己不掙錢,開部豪華車為了什麽?這樣讓他們滋長互相比富比高消費的心理是很不可取的。對此,我們的家長難道不該深思嗎?

 
應該看到,和這位好攀比的小留不同,我認識的絕大部分小留都很努力。農夫接待過一些和我孩子差不多大的小留在家住過。數數也有一個班以上。其中不乏出了各種人才。有兩位成了律師,有兩位成了六大會計事務所的高級審計師,還有工程師和其他高級管理人才。他們無論是留在美國或回國幹都幹的很不錯。我想有機會寫寫這些我認識的小留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東灣農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oach1960' 的評論 : 謝謝教練。你講的用掙錢多少來衡量的那個價值觀是目前在國人眼中比較普遍的。因為好像比較容易比較。但在美國待久了,你會發現很多美國人並不這樣認為。關鍵是文化差異。國人更注重與別人比,好像一半是為別人活著。而老美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太注重別人如何說。
東灣農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說的真不錯。我記得當年逢年過節都寄錢回家。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當年老留節衣縮食用省下的獎學金孝敬國內爹媽,如今國內爹媽省吃儉用寄錢供小留揮霍。
coach1960 回複 悄悄話 農夫這帖子非常好。

如果不較真車子的具體價格,那麽本文強調的應該是一個價值觀的概念。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的高低貴賤,很難跳出這個人的金錢收入。金錢收入是不是能直接反映一個人的生命價值,以及婚姻舍取?
也許我胡說呢,一家之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