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的幾年,一直在動蕩不安中度過。有時候,找到專業工作,有時候打工。找到專業工作也不穩定,往往做不久,就被解雇。他也不明白為什麽。他一直以為解雇是因為自己犯了錯誤,是懲罰。因為中國原來沒有解雇的概念,隻有開除公職,這是極少發生的,隻是對犯嚴重錯誤,甚至犯罪的人,才會這樣。所以心理壓力非常大。解雇時,老板又不講原因,無法總結經驗教訓,心中感覺很迷茫。對美國人來講,丟了工作,再找就是了。但因為他以為解雇是犯錯誤,他怕新的雇主問,為什麽離開原公司。這對找下一個工作產生消極影響。因為麵談時,必須充滿自信。而他心裏充滿惶恐不安的心態,怎麽能有自信?解雇還發生多次,以至他失去找工作的信心,好象在美國無法生存。他想知道,老板為什麽解雇他,好象自己沒有做錯什麽。但沒有人能回答他。美國社會有許多求職輔助機構,有政府的,有私人的,也有慈善機構的。但它們都是幫助你,怎麽寫簡曆,怎樣應對麵談。他找到一個機構,對他們說,我先不要你們幫助我寫簡曆和應對麵談,我想知道,老板為什麽解雇我?因為老板不告訴我解雇原因,我怎麽改進自己缺點?人家沒有這個業務,因為美國人沒有他這樣的問題。後來好容易找到一個私人求職谘詢,可以回答他的問題。不過不在本地,通過電話交談。每小時100美元。許楓就對那人說,我從中國來。在中國,被解雇是很嚴重的事情,我心理壓力很大。不知道美國人怎麽看待解雇?對方回答說,美國人沒有把解雇看得這麽嚴重。還講了一個實例。他認得一個女士,剛剛為公司獲得了一個100萬美元的合同,回來以後就被解雇了。雖然他沒有講,這位女士被解雇的原因,但這次谘詢對許楓已經是很大的安慰,解雇不一定是因為犯錯誤。100美元就換了這麽一個例子。隨著對美國的了解越來越多,才逐步調整對這個問題的心態。
許楓後來理解了,解雇其實是一種商業行為。的確,如果雇員犯嚴重錯誤,比方,泄露公司營業秘密,當然要解雇。但許多時候,解雇不一定因為這個原因。比方,如果公司業績不好,就會解雇員工。老板不能用自己的錢來養著員工。如上述的例子,那位女士,為公司獲得一百萬元的合同,還是被解雇。很可能,一百萬元還是不能使公司正常運行,所以老板還是要解雇員工。雖然公司業績不好是解雇員工的重要原因,但也可以有其他原因。隻要老板認為必要,就可以解雇。這就相當於美國買東西可以退一樣。顧客退貨的原因,可能是商品質量不好,可能是自己經濟情況發生變化,先不要這件東西了,也可以是其他理由。不論哪一種情況,老板解雇員工,一般沒有多少感情因素。這方麵,與中國的情況是不同的。如上麵所說,新中國成立以後,當然沒有解雇問題。之前,國民黨時代是有解雇的。但中國是不發達資本主義,是農業社會。在城市裏有一份工作,比農村強多了。因為後備勞動力很多,一旦被解雇,再找工作不容易。所以,一些老電影,就表現這種場景。老板要解雇員工,員工苦苦哀求。好像解雇與否取決於老板的良心,感情。美國是發達資本主義。老板解雇員工,不等於不給你活路,你可以再找其他工作。老板也許一方麵在解雇人,另方麵在向慈善機構捐款呢。雇人和解雇,都是為了把公司經營得更好,這樣他才有條件向慈善機構捐款,他不能把公司辦成慈善機構。由於這種誤解,當許楓被解雇時,他感到的是被別人否定,心情很壓抑。因為他在中國一直是受到尊重,歡迎,讚揚的。
許楓後來也理解了自己被解雇的原因。他原來做的是理論性,創造性工作。雖然也搞軟件開發項目,宣傳軟件工程,但畢竟還是研究性質的。中國那時還沒有軟件市場,軟件還不是一種產品。而這裏需要的是工程師,技術員。要做的工作,瑣碎,雜亂,他很不適應,很不習慣。對一般人來講,這沒有什麽。對他來講,不容易,也可以說比較痛苦。比方,招聘麵談時,隻要滿足公司基本要求,如會C++語言,就可能錄用你了。進入公司以後,一般還要熟悉一些其它的工具軟件。為了熟悉這些軟件,許楓按照原來的習慣,拿起相應的說明書看起來。老板就不高興了,感到你老在學習,公司是要你來幹活的。許楓開始不明白,我是來幹活的,但總要讓我熟悉這些軟件,才能幹活呀。不讓讀說明書,我怎麽熟悉它們?後來才明白,熟悉一個軟件,不一定要把說明書從頭讀完了,才開始使用。說明書不是教科書,不需要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一個軟件的有些功能也許永遠也用不上。說明書有點像字典一樣,需要的時候去查找就行了。而且,說明書是生產廠家對特定產品的說明,規定,並不是什麽理論,不需要像數學定理那樣深入鑽研。他也看到,一些同事,得到一個新的軟件,根本不看說明書,上來就操作,七搞八搞就會了。也就是,可以通過試驗學會使用。再想想自己的行為,先研究原理,再動手實踐,韜規循矩,按步就班,的確與別人不同,難怪老板不喜歡。自己雖然進了公司,但還是一個教授,學者的樣子,不像工程師,技術員。他的學究式的思考和行為方式與周圍格格不入。
由於以上種種因素,他在美國的路特別曲折,艱難。不過,他一直沒放棄思考。美國到底怎麽會事?自己為什麽會這樣被動?有時甚至懷疑自己過去的成績是否真的?
在這期間,他送過外賣,當過司機,送過報紙,做過管家,。。。也因為工作不穩定,所以老搬家。頭七八年,平均每半年搬一次家。包括長途跨州搬家。用過各種搬家方式。有時候,是雇用公司出搬家費,坐飛機旅行。有時候,租一輛搬家車,把全部家當都放上去,還把自己的汽車掛在搬家車後麵。有時候,隻租一個拖鬥,把全部家當都放進拖鬥,然後用自己的汽車拉著拖鬥走。因為要生存,他也不計較工作地點,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是臨時工作還是長期工作。因為專業工作不穩定,所以,即使有專業工作時,也是提心吊膽。在第一家台灣老板的小公司工作時,有一次,他解決了一個問題,老板也很高興。有的同事就對他說,你要老板加工資。他們知道他工資太低,為他打抱不平。他根本不想。一來,他一向清高,從不提這種要求。二來,能有這份工作就不錯了,還敢提要求?還有一次找工作。已經找到一家公司要他,年薪六萬。他也已經同意去。因為求職時,一般發出多份簡曆,對方回複時間有先後。後來另外一家公司也要他,年薪四萬。因為在公司老耽不住,所以他想,工資低一些,要求是否也低一些,容易耽下來?所以他放棄高薪公司,去低薪公司。那家高薪公司當然很不滿意,以為他找到更高薪工作,“攀高枝”去了。他們哪裏想到,他是“攀低枝”去了。結果低薪工作還是耽不住。
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失敗,心裏的失落感難以描述。有時候,在公司坐著,想到過去的輝煌,想著想著,思想就走了神。回到現實,不由得感歎。在這個年齡,丟掉原來的一切,來到一個陌生環境,從頭開始。多麽不容易呀。有時隻好自我安慰。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前,不是也老要下鄉下廠嗎?現在雖然也苦,生活條件總比那時好一些。但心理壓力比那時大得多。下鄉下廠再苦,不是謀生,不擔心沒有飯吃。而且隻是鍛煉,是短期的。而在美國,生存沒有保證。在他住過的一個公寓,他曾親眼看到一家,因為付不起房租,被趕出來,東西堆在外麵,由警察執行。心裏不寒而栗,自己會不會落到這地步?有一次,還差點要與人合作開餐館。有一個也是大陸來的人,因為沒有學曆,來美前先考了個廚師執照。來美後,先是打工。後來想自己開餐館,以外賣為主。這樣不需要大的店麵,成本低一些。外賣需要有人接電話。這個人不會英語,所以希望許楓加盟。開小餐館倒是不需要很大投資。許楓差一點要同意了。自己當老板,總比現在顛沛流離的生活好一些。後來考慮當餐館老板太辛苦,起早貪黑,怕受不了,就沒有答應。
通過不斷實踐和思考,許楓逐步步了解了美國,對自己的處境,也有了更清楚的理解。比方,老板為什麽要求應聘者有經驗。因為美國是流動社會。如果老板用一個沒有經驗的人,剛進去還不能有貢獻,當然接受低工資。等你學會了,你可以跳槽,爭取高工資,因為你已經有經驗了。原來老板等於用他的錢在為別人培養人才。至於沒有經驗的人如何獲得最初經驗,這是社會問題,具體老板不管這個。實際解決辦法是用一些技巧。比方,許楓通過自己假想的開發項目取得了經驗。老板要求有報酬的經驗,他就把他自學得到的經驗說成是公司獲得的。從道理上講,沒有說實話。但對付這樣一個不合邏輯的世界,也隻好這樣了。好在實際經驗是有的,從哪裏得到並不重要,不會對老板造成損失。如果光講邏輯,沒有經驗是不會變成有經驗。對於解雇,美國是個自由雇用社會。老板可以用你,也可以辭退你。反之,你接受這份工作以後,也可以辭職。以後,見到許多例子。有的美國人,在公司職位還很高,沒有任何錯誤,公司計劃改變,被解雇,說走就走。有時候,一個部門被取消,該部門的人全部被解雇,不管你工作表現好壞。但在不了解這些以前,許楓感到很痛苦。有一次,他在德州丟了工作,找到一個在佛州的工作。誰知剛幹了不到三個月,就被解雇了。他覺得這簡直是開玩笑。去找主管講理,我可是應你們要求,千裏迢迢搬家過來的呀,我工作進度不比別人慢,怎麽說不要就不要?主管根本無動於衷。從自己的實踐中,許楓也發現,丟工作容易,找工作有時也很快。剛開始,丟工作以後,他沒有勇氣再找工作。被原來老板解雇,新的老板還會要嗎?實際結果是,每丟一次工作,下一次還漲一點工資。看來,新的老板對你為什麽離開原來公司並不太在意。這也說明,在美國,丟工作不是那麽可怕的事情。曾經有一個時間,由於在公司老耽不住,工作不連續,每次工作時間又這樣短,簡直連簡曆都沒法寫了,許楓心情十分沮喪,無心再求職了。看來,沒有路可走了。正當他絕望的時候,一個人頭公司主動來電話要他去麵試,而且馬上用他了。從此以後,情況就逐步好轉了。對美國求職這一套理解了,具體簡曆寫法,麵談技巧,就好辦了。也不感覺美國工作無保障,很可怕了。原來丟工作與得工作之間既可以是相去千裏,也可以是一步之遙。許楓原來認為,自己年齡大,沒有在美國成長和學習,沒有在美國工作經驗,英語也無法與美國人或留學生比,求職這一套又不熟悉,不習慣,怎麽能與別人競爭?其實,求職不是數學競賽,或體育比賽,隻取前幾名。即使你的條件比不上許多人,也不一定沒有機會。一個崗位也許有許多人申請,但由於種種原因使你有機會被錄取。比方,美國申請者都同時發出許多申請。即使這個公司要他,他可能已經獲得其他公司職位,不來了。或者,你先獲得麵試機會。老板認為你可以,就要你了,不再麵試其他申請者了,即使他比你更優秀。有時候,申請者條件太優秀,老板也不要,老板怕他不安心,或者工資要求太高。
造成許楓失落感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美平等觀念的差別。中國是一個具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傳統的國家。雖然現代社會講究平等觀念,新中國成立以後,也一直批判知識分子,宣傳向工農學習。但傳統觀念其實還是深入到每一個中國人心裏的。這不能怪宣傳教育工作沒有做好,而是社會現實決定了人們的思想。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還是很大,人們當然希望在城市,當白領。人們尊重教授,學者,專家。許楓在中國是名牌大學教授,在社會上備受尊重。來到美國以後,雖然華人社會還是很尊重他,但在美國社會就默默無聞,自己的社會地位好像一落千丈。找工作被拒絕,或者打工,對他的自尊心都是極大打擊。他知道一個留學生,在國內是一個工廠的職工大學畢業的,到美國來念學位。簡曆上把”職工大學“寫成英文Zhi_Gong_University。美國教授也不搞不清首都大學與 Zhi_Gong_ University有什麽區別。這個留學生畢業以後就找到了工作,而許楓那時還不知到哪裏找工作。他心裏的不平衡是可想而知的。他想,這位學生在中國,當自己學生都沒有資格,現在自己居然連他都不如,這不是完全顛倒了嗎?美國為什麽不“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可是,美國沒有這種等級觀念。在美國當教授,也受到社會尊重,但沒有像中國那樣,人們對教授,院士,那種頂禮膜拜,誠惶誠恐的心態。許楓自己親身經曆過一件事。那時他已經在軟件公司工作了。有一次他搬家,請搬家公司幫助。搬家公司來了一輛搬家大卡車和兩個人。一個黑人,一個白人。黑人是頭,主要是那位白人小夥子在幹。因為是上四樓,很辛苦。休息時,許楓與那位白人小夥子聊天。讓他吃驚的是,原來他本是電腦軟件工程師,因為丟工作了,所以來搬家公司打工。他根本沒有不好意思,或者要隱瞞。這就是美國。工作沒有高低貴賤,能上能下。不需要任何宣傳教育,這位白人小夥子的行為已經說明了這一點。當然這件事也說明,美國招聘沒有種族歧視,沒有年齡歧視。這次搬家,自己黃種人,是“老板”,雇用他們。黑人是工頭,白人是小工。自己年齡也比他們大得多。自己在軟件公司工作,他們在打工。在美國,即使是諾貝爾獎得主,也沒有什麽特權。有人問一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有什麽感想。他回答說,終於可以有一個專門停車位了。因為美國上班的地方都有停車場,先到的人,自然占用離辦公樓近的停車位,後來的人,就隻能停在比較遠的停車位。諾貝爾獎得主可以保留一個較近的停車位,也就是這一點特權。所以,許楓來美的經曆,也是一個走向平凡的過程。結果平凡,過程不平凡。一個人,從平凡走向輝煌不容易,從輝煌走向平凡也不容易。
總之,適應美國的過程,就是認識美國的過程,自我改造的過程,轉換角色的過程,調整心態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獨特的,痛苦的。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充滿著心靈的迷茫和掙紮。從科學家,教授,到工程師,到技術員,到打工者。從對美國不了解,不知能做什麽,下一步怎麽辦,也沒有人告訴他,到逐步適應這個社會,理解這個社會。由於他特殊的背景,處境,很難得到別人理解和幫助。沒有了名校教授的光環,沒有了名譽,地位,資曆,成就,種種優勢,隻有學位,年齡,外語等種種劣勢,還背著沉重的文化,習慣、性格等等包袱,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與美國人競爭,與年輕人競爭。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兩種製度,兩種文化的碰撞和衝擊。來自台灣的中國人,大陸的留學生,都沒有他有那麽困難。美國人當然更無法理解他,美國關於求職技巧的書也不是為他寫的,不能解決他的苦惱。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分析,猜測,思考,實踐,碰撞,挫折,失敗,。。。。。。所以,當他跨越了巨大的心理障礙,完成了思想觀念的重大轉變以後,他的一位朋友,一年未見,再次見到許楓時,驚訝地說,許先生,你變了,從裏到外,完全變了。他終於從象牙之塔走出來了。
幸運的是,美國不允許種族歧視,也不允許年齡歧視。而且電腦工作也不一定要求學位。如果是傳統工作,沒有學位或執照是不行的。不僅像醫生這樣的職業,一定要有美國學位和執照。連當理發師,修車工,都要有執照。
終於,他逐步適應了這個社會,對求職,麵試這一套也習慣了,英語也改善了,工資也提高了,工作也相對穩定了。到後來,他也敢於主動辭職,不再像剛開始那樣,小心翼翼,憂心忡忡,生怕被老板解雇。因為他知道,不可以依靠一個老板,也不能靠老板的善良或同情求生存。即使你表現良好,老板認可,也不能保證你不丟工作。在美國,隻有改變自己,適應這個社會,使自己的能力為社會所需要,才能立足。反過來,你也不需要向老板保證不離開公司。美國是個流動社會,工作不是終身的,換工作是平常事。不像公有製社會,丟工作就淪入社會邊緣,或者去農村。中國過去看起來人人有工作,但隻是維持低水平的生活。美國看起來工作沒有保證,其實生活條件更好一點。美國沒有鐵飯碗,但有“瓷飯碗”。瓷飯碗打破了,再換一個。也就是說,在美國,工作丟了,再找。這個公司不要我,找另一個公司。這個城市找不到工作,去另一個城市。這個行業不需要人,改行另學。找不到長期工,找臨時工。實在找不到瓷飯碗,還可以找一個泥飯碗,即不做專業工作,去打工。雖然原則上,打工也可能找不到。但打工報酬低、難度小、替換快,找到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即使打工為生,也可以有房有車。還有一套社會福利保障製度。真正流落街頭,生活無著的人是很少的。有人告訴他,新移民要適應環境,大概需要七,八年時間。根據自己的經驗,看來差不多。回顧自己的道路,總計十五次搬家,跨越三個州,六次被介雇。有的了解許楓經曆的朋友對許楓說,你不容易,沒有在美國讀過一天書,年齡又這麽大,現在進入美國公司,與美國人,與年輕人並起並坐,也算奮鬥成功了。許楓回答說,不是奮鬥成功,是“掙紮”成功。奮鬥與掙紮是不同的。奮鬥是有準備的,主動的。掙紮則不然。以橫渡長江為例。奮鬥者事先了解水文,水溫,氣候,自己身體狀況,然後開始橫渡。但如果一個人,本來沒有打算下水,不小心掉到水裏,或者被人推到水裏,被迫遊泳,這是掙紮。雖然最後也遊過去了,而且,遊泳技術也大為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