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

成功是人生,失敗也是人生。 輝煌是人生,平凡也是人生。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美國的人際關係

(2014-01-18 16:53:43) 下一個

    來美之前,我問一個在美國生活多年回歸的留學生,美國的特點是什麽?他說,與美國人交往不深。現在看來,這話抓住了特點,但沒有講出原因。
    來美不久,我在一個小公司工作。一位美國同事問我,來美有什麽感想?我說,人與人之間感情不深。不像中國,我的老同學,老同事,過多少年,都有感情。他說,你說的情況,在小城鎮有。小城鎮人員流動少,大家都熟悉。
    美國是個流動的社會,這是與中國非常不同的特點。影響到思想,習慣,心理,各個方麵。流動性,使人與人之間關係發生根本變化。  
    美國工作不是終身製。工作經常變動。你可能跳槽,公司可能裁員。甚至公司可能倒閉。所以公司不是你的“單位”,老板不是你的“領導”。你被警察拘留,不會找你老板或主管領回去。你與公司隻是雇用關係。你給它幹活,它給你發工資,買保險,沒有其它。美國也沒有工作證。你可以有名片,但沒有法律含義。你的最重要證件是汽車駕照。即使你在一個公司幾年不動,但公司其它員工進進出出,包括你的領導,同事,下屬。所以,沒有老領導,老同事,老部下概念。即使有的領導,有的同事,有的部下長期共事,由於居住分散,加上強調個人隱私,所以相互了解也有限。
    工作流動,居住地也流動。所以沒有老鄰居概念
    由於居住地的流動,加上交通和通訊發達,美國各地沒有方言,也沒有由於閉塞而形成地方獨特的風俗習慣,所以也沒有老鄉的概念。美國沒有什麽德州同鄉會,加州同鄉會。出差旅行回來,也不需要帶什麽土特產。
    那麽,老同學概念總有吧?大學一年級就有選修課。“同班同學”的概念也沒有了。隻有某些課程的“同學”。而且,學校一般也不管衣食住行,除了上課,其它時間不在一起。所以,也不同於中國的同學關係。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同學多年,同事多年,住房也是單位分配,又是鄰居。加上,生活上有很多事情需要互相幫助,不是用錢能解決的,相互之間了解非常深,關係非常密切。單位就象一個大“家”,領導就象家長。而美國,完全不是這樣。 
    那麽,這是否意味著,在美國,人都很自私,冷酷?也不是。還是很文明,很禮貌。你問路,人都熱情耐心告訴你。甚至不等你問,主動問你要不要幫助。有一次,我在一個路口看自己帶的地圖。知道我在找路,一個美國人主動來問我,是否需要幫助。這與人情淡並不矛盾。在中國,人際關係密切,是指你熟悉的人。你對你的老朋友,老領導,老部下,老鄰居,老鄉親,老同學,有感情,而對一些一麵之交的朋友,就隻能“客客氣氣”相處了,這不等於你對這些朋友冷酷無情。所以,不妨想像在美國,你隻有一麵之交的朋友,就比較好理解了。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所以,在美國,好處是沒人管你,壞處也是沒有人管你。你買什麽樣房子,開新車還是舊車,你富裕還是貧窮,你當經理還是打工,你結婚,離婚,不必擔心別人來議論你。人們見麵也不問年齡、工資、婚煙等等私事,個人隱私是很少外露的。人們之間來往少。要交往,經過正式聚會。如公司舉行聖誕派對,或個人在家庭舉行生日派對。大家喝點飲料,吃點食品,聊一陣,也就完了。很少私人串門。報紙上也時有報導,有的老人,死了好幾天,也沒有人知道。我在一個公司做過合同工。有一個美國同事泰裏,也是合同工。後來他得了胃癌,動手術住院。我去看過他幾次,公司其它同事似乎沒有去過。有一次,我看見他病房有一個花籃,署名是公司領導。我問他,他們來過了?他說,不,是花店送來的。也就是他們打電話給花店,讓花店送來。
   所以,在美國,許多中國的概念不適用了。如把兄弟,鐵哥們,知心朋友,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為朋友兩肋插刀,等等。一些個性喜歡熱鬧,喜歡交往的人,到美國會感到孤單,冷清,不習慣。 
    孫中山先生當年說,中國人如一盤散沙,所以遭列強欺侮。這是從宏觀來說的,即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解放後,這個情況改變了。但從微觀上看,這個說法不一定確切。中國人不像一盤散沙,而像許多膠泥團塊。家庭、親屬、同事、同學、同鄉、戰友等等,就是這些團塊。在團塊內部,關係非常密切,團塊與團塊之間關係不密切。在這些團塊之內,人情、麵子起著重要作用。它的積極方麵,是相互幫助,困難時感到人情的溫暖。它的消極方麵,使得法律製度難以建立。而在美國,從微觀上,反倒象一盤散沙,每粒沙子都獨立性強,誰與誰都沒有強的聯係。宏觀來說,整個社會通過經濟法律製度規定每粒沙子的活動規則。從這點上,整個美國,像一個晶體結構。物理學上,晶體是最堅硬的。這也許是美國的力量所在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