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

成功是人生,失敗也是人生。 輝煌是人生,平凡也是人生。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人類的危機--過度消費

(2013-12-27 05:19:08) 下一個

---低消耗社會---
 

    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羅馬俱樂部提出人類發展麵臨地球環境資源危機以後,各國都把環保作為重要政策來推行。無汙染,可再生,綠色,低炭,成為流行口號。
    但是,地球環境資源危機的根源在於人類的消耗太大。不管如何降低汙染,保護資源,如果消耗不降低,這個危機還是嚴重存在。
    想一想,人類每天要消耗多少煤電油氣,鋼鐵化工,農林牧漁。處理垃圾也是難題。糧食危機,能源危機,水危機,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話題。 
    石油,煤炭生成要千萬年,而人類消耗的速度遠遠快得多,根本不能形成良性循環。
    的確,人是希望改善生活。但許多需求不是用戶提出的,而是生產廠商提出的。他們生產出來以後,拚命推銷。於是,各種產品爭奇鬥豔,充滿市場。於是,各種廣告,五花八門,無處不在。這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科技,工業,造成巨大生產力。這種巨大的生產力源於資本主義製度。這種製度激發人們追求更“好”生活。這種以利潤為目的,盲目的,瘋狂的生產,它“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也惡化了地球的生態。就像古代的皇帝,往往短命。後宮佳麗三千,為他創造了縱欲的樂園,也是他奪命的利器。    
    仔細想想,我們需要生產消耗那麽多東西嗎?人類從茹毛飲血中走過來,有些發展是必需的。人不應靠住山洞,采野果生活。但我們有必要像美國那樣,每人一輛車,一家2,3人住幾百平米的大房子嗎?一輛四人座車,經常是三個位置空著的。一棟大房子,經常是許多空間不用的。於是,高樓林立,交通擁堵。一個人,為什麽要幾十件衣服,幾十雙鞋子,幾十條領帶?還不說奢侈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並沒有增加多少實用價值,隻是為了眩耀。人類的危機過去是因為物資匱乏,現在是由於物資過剩。東西賣不出去,企業倒閉,員工失業,又加劇消費疲軟,形成惡性循環。本來生產能力強是好事,現在反而造成危機。這不是人類在作繭自縛嗎?這不是說明人類社會製度的缺陷嗎?  
    中國古代殷紂王的“酒池肉林”被作為奢侈的典型。但現在難道不是到處是酒池肉林嗎?隻要去看看酒類生產流水線,或者肉類加工流水線。聽說美國超市,食品剛剛過期,大批丟掉。這固然是為了顧客的健康,問題在於,為什麽生產那麽多?
    古往今來,多少貪官拚命斂財,即使沒有被懲罰,也未必帶來愉快。珍寶多了,就不稀奇了。何況還要提心吊膽,怕被告發。即使沒有被發現,也不一定感到幸福。前幾年報導,有一個貪官,逃到國外。後來自首回國。寧可坐牢,也不願異鄉飄零。語言不通,與同胞也不能正常交往(因為不能講真話)。那種孤獨,壓抑,的確很難受。  
   現在人們談論中國模式。中國也以GDP增長為榮。可是,不管中國模式與美國模式有什麽不同,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是沒有前途的模式。中國模式不可持續,美國模式也不可持續。中國不是在追趕美國嗎?也許,你在美國看,覺得環境汙染還不嚴重。但這是因為工業,汙染已經都在美國以外進行了。所以,美國這麽高的消費,汙染反而比較小。國與國之間互相爭奪資源,互相把汙染推出國門,從全人類角度看,這並沒有解決問題。
   人類不斷追求新產品,新花樣。什麽東西“不夠”,趕緊擴大生產,沒有想到減少消費(中國毛澤東時代倒是這樣)。於是,我們不得不大量吃人造的,或者過多人工幹預的食品--激素,農藥,。。。
   如果實現低消耗,地球資源消耗可以減少幾倍,幾十倍,對環境破壞也減少幾倍,幾十倍。假定石油資源還可以用100年。減少消耗以後,可以用1000年。人類就有充分時間解決用太陽能替代石油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理想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它的特征是產品極大豐富,道德極大提高。現在看來,在理想社會,道德極大提高是必需的,但產品極大豐富就不必了,隻要產品適當豐富就可以了。   
    馬克思主義要消滅資本主義,“低消耗主義”也要消滅資本主義。但出發點不同。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評不在點子上。它認為資本主義的問題是生產的社會化和占有的私人性矛盾,造成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它認為資本家剝削工人,造成不公平。這些問題,通過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已經獲得改善。而低消耗主義批評資本主義的是無限製的擴大再生產,造成資源危機,生態危機。事實證明,資本主義的問題,不在前者,而在後者。    
   可惜,低消耗社會隻是幻想,它隻有在大同世界裏才能實現。  
   到那時,沒有私人財產,沒有私有企業。沒有競爭,沒有廣告。生產不再是為了利潤。
   到那時,沒有謀生的概念,不需要以錢為誘餌,人人自覺為社會作貢獻。
   到那時,經濟學不需要了,隻需要會計學,以保證生產的有效性。    
   到那時,人的道德極大提高。互相謙讓,而不是互相爭搶。
   到那時,沒有偷盜。因為物資都由社會供應,個人東西不足由社會補充。偷盜已經沒有意義。
   到那時,沒有貪欲。馬克思主義所說共產主義社會“各取所需”。在大同世界也是“各取所需”。但這個“所需”的含義不同。馬克思主義的“所需”是,想要多少都可以。而大同世界的“所需”是考慮人與自然平衡的所需,不是物欲橫流的所需。不僅是社會限製你,也是你自覺限製自己,不會提出不合理要求。低消耗社會不是沒有生產能力,而是控製這種生產能力。防止”富裕”帶來的災難。比方,中國人幾千年的信條,民以食為天。這是因為饑荒經常威脅著我們的祖先。現在,物資豐富了。人們發現,營養不良會帶來疾病,營養過剩也會帶來疾病。
    法律,訴訟和監獄沒有了。
    沒有刑法是因為沒有惡意犯罪行為。凡是對別人造成傷害,都是無意的。傷害者一定道歉,被傷害者一定原諒。所受損失由社會彌補。隻要保留交通規則這樣的東西。解決問題辦法也是調解,仲裁,不是判決。   
    把邪惡的念頭從人類的大腦中完全驅除,這是可以做到的。就像現代社會,一個正常人,不會再想到用淩遲,車裂等酷刑對待犯人一樣。未來的人類看待今天存在的欺詐,戰爭等現象,就像現代人看待古代的這些野蠻行為一樣,太殘忍了,太不文明了。  
    從全世界來看,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似乎還很遙遠,但這應該是我們的目標和理想。許多美德不是社會一直存在和提倡嗎?隻不過在大同世界,這些美德普遍化而已。     
    在大同世界,沒有政黨,沒有競選。從政隻是一種服務。就像在一個慈善機構工作的義工。而且輪流承擔。如果工作不勝任,自動退下,讓別人接替。做不好,是能力不足,或者判斷失誤。不會受到指責,彈劾。社會管理工作也不會像現在的政治家那麽難。比方,不需要為了討好選民而實施不利於社會長遠利益的政策。以權謀私的現象沒有了,因為“權力”沒有了,有的隻是義務。
    在大同世界,沒有軍隊,因為世界已經一體化。人與人都平等,都關愛。人類永遠消滅了自相殘殺的愚蠢行為。 
    到那時,人們不再為住房,教育發愁。
    我相信,如果按照低消耗標準,隻要恰當分配,人類現有的生產能力足夠養活所有的人。
    這是一個合作,互助的社會,而不是一個競爭,對抗的社會。
    這是一個平等的社會,沒有權力,地位,財富的差別。
    沒有那麽多產品,人們生活照樣豐富,人類社會照樣精彩。少了庸俗,多了高尚。     
    這不是回到物資短缺的時代。而是一個是更健康,更幸福的時代。 
    現在,政治家們以為自己英明,學者們以為自己聰明,企業家們以為自己精明,將軍們以為自己高明。但麵對地球環境資源危機,如果人類不能解決,這些社會精英的才華都會黯然無光。
    但願人類能找到擺脫今天困境的辦法。 

*   也許有人會想,人類社會剛剛擺脫共產主義的烏托邦災難,你又來發表這種空想的議論,是否又要來禍害人類?我沒有要求實行的意思,隻是一點感觸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