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予博客

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考槃在阿,碩人之薖。獨寐寤歌,永矢弗過。考槃在陸,碩人之軸。獨寐寤宿,永矢弗告。
個人資料
正文

夜深忽夢少年時 (1)序

(2025-03-31 21:58:19) 下一個

夜深忽夢少年時 (1)序

我的父親、母親分別於前年和去年年初故世,在整理他們的遺物中看到了他們珍藏的幾張舊照片。望著那已經泛黃褶皺的照片,想著已經永遠離去的父母,常常百感交集,不能自已。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近日來我常會在夢中穿越幾十年,回到了我兒時生活過的姑蘇城。“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淚盡羅巾濕”,在那艱困的歲月中含辛茹苦哺育我長大的親人們常會在夢中與我相見於蘇州,夢醒方知天人永隔,一夢一醒腸一斷,心痛莫此為甚。

蘇州是我少年夢開始的地方。我出生後就寄養在洞庭東山的親友家,四到六歲去了上海,然後回到蘇州接受了完整的小學教育和一年多的初中教育。我的少兒時代就是在五十年代的古城蘇州度過的。蘇州的老家是一幢典型的沿街枕河的江南民居,前門是東北街,後門就是一條河,河和街都有近十米寬。從老家前門出來左轉(朝西)五、六百米是拙政園,右轉(朝東)五、六百米門是婁門。在五十年代,那裏就是城鄉結合部,在我家馬路的東北方向和河的南麵都是大片的農田。蘇州的老家是一所磚木結構的平房,已經有些破舊了,用來拍攝明清時的電視劇是最為合適不過的了,如果用來拍攝劇中的窮秀才的生活場景保證不會有穿幫景頭。

蘇州的老家雖然簡陋陳舊,但比起那個年代上海市民的居所還是要寬敞許多,特別是屋中的一個天井,是孩子們的樂園。天井裏的蟲草花鳥給兒童的生活帶來的樂趣遠勝今日的電視和電腦,我們天天接著地氣,生活得平易而又真實。這本是孩子們真正要的生活,他們渴求的是從大人們的關懷中取得的的安全感,他們需要的是與同伴玩樂中獲得的認同感,這才是孩子們心中最為珍貴的財富。這也是為什麽在那個清貧的時代,我們卻有著快樂美好的童年。

我本非一個苦行僧,我當然知道衣食住行的改進對兒童發育成長至關重要,但物質至上與享樂主義正在傷害著我們可憐的兒童。許多成人們浸淫在聲色犬馬之中,哪來多少時間和心血化在孩子們的身上,或者認為隻要化錢就可滿足孩子的心靈需求。更為惡劣的是一些家長為滿足自已的虛榮心,不惜重金在各個方麵包裝孩子以炫富,嚴重地扭曲兒童的價值觀,深深地汙染孩子們原本純真的心靈。難道我們還沒有看出,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父母炫富在先,方有孩子“拚爹”在後。這股邪風在商人們的推波助瀾之下真有愈演愈烈之勢,裹挾著滾滾紅塵向前,順之者富,逆之者亡,又有誰再能站出來呼叫:“救救我們的孩子!”

這些年來生活在海外,我的一些朋友們,常會問起我在國內生活的經曆,他們中的多數確實出於對我的關心和同情。但難免也有些人會有意或無意中流露出優越感,特別是一些生長在海外的親友們,從他們的語氣眼神中,我們整個就是從地獄裏逃生出來的可憐蟲。說實話,如果僅從物質條件和政治生態為評判的標準,他們的有些觀點也並非全錯。但亂世中的人們也會苦中作樂,盛世裏的百姓總有諸多煩惱,這樣的例子難道我們還見得少嗎?在最為困苦的前三十年裏,人們也並非每日以淚洗臉,否則怎麽會有如此多人熬得到今天,何以介釋現代中國人口的增長恰恰就是發生在那前三十年裏。

我們的基因裏一定有一種安排,使我們在困苦中會產生歡樂,去尋求生活下去的決心和力量,否則人類根本無法承受起百萬年的苦難,從洪荒的遠古中一路走來。說到底,物質的多寡,社會形態的先進落後也都是相對的,無論社會發展到什麽程度,人們也一樣的生活著,悲歡離合一路往前走。而且為了人類的群體的生存和發展,基因的安排必須讓兒童們更樂觀,有更強的求生欲望,我想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對自已童年的回憶總是歡愉快樂的。

在本係列後續各帖中我將盡量如實地把我在蘇州的兒時的經曆紀錄下來。我和天下所有的小孩 - 甚至是小動物,幾乎沒有任何區別,我們要的隻是能夠吃飽穿暖,有父母的嗬護,有小夥伴一起瘋玩。童年歲月的快樂純粹是兒童自身的感覺,兒童眼中的世界和他們的親身體驗是完全不同與成人的。那是一個苦難的時代,那又是一個樂觀努力向上的時代,前者是成人的視角,後者是兒童的感覺,一點也不矛盾。

我的少年時代的姑蘇城正在遠離我們而去,由於社會形態的急劇變革,那個年代對於今天的許多人來說變得更為陌生、更為遙遠。五十年代的蘇州遠郊基本上還停留在農耕社會,就在這短短幾十年裏,我們逃離農耕社會,跨越工業時代,急匆匆一頭撞進後工業的信息化年代。我們是幸運的一代,我們又是痛苦迷茫的一代。我們的幸運和我們的痛苦迷茫來源於同一個原因,因為我們是唯一經曆了三個社會形態的一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我和我們這代人更有責任、更有義務要把我們的特殊經曆和體驗真實地紀錄下來,不粉刷天平,不歪曲事實,把平民的曆史留給後人。

本係列的後續各帖是我兒時記憶的拷貝。它是在五十年代的蘇州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怎樣度過一個個春夏秋冬、怎樣在學校中慢慢成長的真實紀錄。從這份紀錄裏可以看到一個曾經寧靜安逸的古城蘇州,孩子們可以在那裏從容不迫地生活,沒有壓力、不受誘惑。但是今天的蘇州和中國其它城市一樣在變得繁華洋氣的同時,卻顯得是如此的局促和倉惶,人們鑽進了高樓大廈裏,家離開了地麵,成為了空中的一個門牌號碼。

我的老家周圍今天已是蘇州旅遊的熱點,大紅燈籠高高照的“平江路步行街”離老家隻有一、二百公尺,我的小學舊址就在太平天國忠王府邊上,這是遊客們從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後門出來後再去忠王府的必經之地。今日的那裏天天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他們擠擠而來又匆匆地離去,又有誰會想起這裏曾有過一所簡陋的民辦小學,艱難地為戰火中誕生的共和國培育它的第一代工程師。這一切現在看來是如此的遙遠,彷彿什麽也沒有發生過,好在那忠王府的那對石獅子還在,那邊上文徵明在四百多年前手植的紫藤還在,隻有它們可以告訴你,我的故事有多少真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洞庭東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滄海三笑' 的評論 : 謝謝關注留言。
滄海三笑 回複 悄悄話 Very good! Please continue to post your writing. Thank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