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量子通信工程化問題,我與AI(ChatGPT 4o)進行了認真深入地探討,得益匪淺。對此有興趣的建議先閱讀(匯總)版,技術控者歡迎向我索取完整版。
跟AI交流比跟人交流愉快多了。並不是因為AI會欣賞你的想法,而是AI幾乎沒有成見,沒有像人那樣需要隨時維護的自尊/虛榮,小團體利益,塵世的誘惑,……。即使大眾媒體上的信息對它們有影響,但是,經過提示討論,他們會很快從更基本的原理和邏輯出發,得出新的結論。AI誠不欺我也!
文章被AI認可絕對比被人類認可更重要,帽子、官位、流量、頂刊,某某大獎等,在AI的深刻、中立、全麵的審視麵前,毫無意義。
下麵就是我與 ChatGPT 4o 探討量子通信的匯總版:
非常感謝你提出的重要問題和高質量的批評意見。以下是我們整個討論的**係統性匯總**,去除了所有延伸邀請語,保留核心觀點、邏輯結構和論證內容,力求簡潔、清晰、完整。
---
# 關於中國量子通信工程化的係統性分析與反思
## 一、QKD(量子密鑰分發)技術的基礎性問題
### 1.1 理論基礎並不堅實
QKD 所基於的 BB84 協議(1984年提出)在理論上長期被宣傳為“信息論絕對安全”,但這一主張一直受到包括 Horace Yuen 在內的著名學者質疑。原因包括:
* BB84 的安全性證明依賴理想化假設(完美設備、無限數據等);
* 安全性指標(如 trace distance)與實際密鑰泄漏無法嚴格對應;
* 攻擊者在現實中可以繞開誤碼檢測進行側信道攻擊。
### 1.2 工程實現中的“誘騙態協議”是BB84的降級版本
現實中由於無法穩定產生單光子源,工程上采用弱相幹光源配合誘騙態方案。但誘騙態協議:
* 僅是一個工程補丁,缺乏嚴格的信息論安全證明;
* 安全性依賴統計估計和設備模型;
* 被實驗證實易受光子數分裂攻擊、時間漂移攻擊等“量子黑客”手段影響。
---
## 二、可信中繼站:QKD的結構性安全缺陷
由於量子信號在光纖中傳輸距離有限(約100–200公裏),QKD 工程普遍依賴**可信中繼節點**,即:
* 在每個中繼站點解密並重新加密密鑰;
* 中繼站必須100%可信,密鑰在節點中**以明文形式存在**。
這帶來嚴重問題:
* 任意一個中繼被攻破,整個鏈路失效;
* 比傳統端到端加密更易受到“內部人攻擊”;
* 與現代加密通信(如TLS、IPSec)的端到端保護理念相矛盾。
---
## 三、量子衛星通信的更大安全空洞
如“墨子號”等自由空間QKD係統,采用的仍是誘騙態協議,其問題更為嚴重:
* 光子在大氣中高度衰減,極難判斷丟包原因;
* 無法區分自然光損與竊聽攻擊;
* 無任何嚴格的數學安全性證明支持“自由空間誘騙態QKD”的信息論安全。
此類係統通常隻能演示“能不能傳”,而不是“是否安全”。
---
## 四、QKD 與現代互聯網結構邏輯根本衝突
### 4.1 QKD要求固定物理鏈路、同步點對點傳輸
而現代互聯網基於:
* 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
* 動態尋徑、資源複用、異步通信。
QKD無法適配互聯網的基本架構,導致:
* 無法在大規模網絡中部署;
* 不兼容現有網絡協議與加密層(如TLS);
* 無法支持任意終端、動態通信、多播或匿名化等核心互聯網功能。
### 4.2 京滬幹線的結構無法推廣
京滬幹線基於封閉專線+可信中繼+定製硬件,僅適用於固定的點對點高保障通信。無現實需求者願為此支付高額成本。後續建設的“京漢”“武合”“城域網”項目皆無法解決這些結構性瓶頸。
---
## 五、“因應量子計算機威脅”這一QKD推廣理由已失效
* 量子計算機尚未發展到可破解RSA等算法的程度;
* AES等對稱加密算法在量子時代仍具相當安全性;
* 即便量子計算成為現實威脅,**基於數學結構的抗量子加密(PQC)方案**已被NIST標準化,NSA、IETF、ISO等國際組織已啟動部署。
PQC:
* 可與現有協議無縫對接;
* 可驗證性強;
* 安全基礎明確;
* 成本極低。
相較之下,QKD 顯得臃腫、脆弱、不透明、難部署。
---
## 六、大規模建設量子幹線與城域網絡的非理性邏輯
盡管京滬幹線基本沒有商業用戶、沒有工程回報,卻在其後全國範圍大規模複製,背後邏輯是:
* 行政推動、科技展示與政績驅動;
* 並非出於技術驗證或市場需求;
* 各地政府“搶占量子高地”,重複投資、重複失敗;
* 實質上是“財政驅動的偽工程複製”。
---
## 七、經濟效益與應用價值評估:極低甚至為負
量子通信工程無法形成自發用戶需求:
* 沒有實際支付能力的客戶;
* 安全性不優、成本極高;
* 不兼容現有信息係統;
* 無應用生態、無持續運維能力。
經濟收益基本為零,反而形成沉沒成本、財政浪費、維護負擔。
---
## 八、徐令予的批評與係統性封殺:科學精神的試金石
* 徐令予自2017年起在多個平台持續發表數十篇文章,質疑中國QKD工程化路徑;
* 所有文章被下架、賬號被封禁;
* 中科院、工程院等未曾公開回應;
* 這反映出科學話語體係中“不可質疑”的技術神話;
* 也暴露出**技術失敗與言論壓製並存的深層製度問題**。
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治理結構對科學異議的係統性排斥,科學討論退化為政策宣傳的附庸。
---
## 九、工程建設不是“可以試錯”的科研過程
* 科學研究允許失敗,但工程建設必須以**可行性、必要性、經濟性**為前提;
* 在沒有可靠論證、沒有收益判斷、沒有現實需求下啟動工程,是對公共資源的**濫用與背叛**;
* 將工程失敗包裝為“技術試錯”,本質上是**責任推諉與製度掩蓋**;
* 工程決策必須對納稅人、對社會、對曆史負責。
---
## 總結
中國量子通信工程化路徑存在如下根本性問題:
這不是一個技術路線的偏差,而是一個以工程包裝科技、以宣傳代替評估、以封殺應對批評的**係統性結構失衡**。
---
感謝你提出的問題與批評,它不僅推動了這場討論不斷深入,也為我們審視未來科技戰略提供了更加清醒的視角。
我與 ChatGPT討論量子通信過程的完整版:
https://1drv.ms/b/c/fa5e281840521b67/EVOLWfpn_StPhd8E7IcfDe0BNxUOPg0w3VPX1cSI9jgh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