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予博客

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考槃在阿,碩人之薖。獨寐寤歌,永矢弗過。考槃在陸,碩人之軸。獨寐寤宿,永矢弗告。
個人資料
正文

從一張圖,讀懂全球財富的真實格局

(2025-10-17 02:10:31) 下一個

從一張圖,讀懂全球財富的真實格局

                ——看透財富、權力與製度的深層邏輯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一張簡潔的全球資產分布圖,往往勝過千言萬語。高盛發布的這張“全球可投資資產”圖(總規模約 261 萬億美元),像一麵鏡子,映照出當前世界資本格局的真實麵貌,也折射出數十年來製度與曆史共同塑造的經濟秩序。

一、股債主導的資本秩序:穩定的框架,緩慢的變動

從資產類別來看,全球可投資資產的構成依然延續了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基本格局:

  • 股票:49%
  • 債券:37%
  • 黃金:6%
  • 私人市場:5%
  • 房地產:2%
  • 加密資產:1%

傳統的股票與債券市場合計占比高達 86%,牢牢主導全球資本配置。哪怕過去十年加密資產、私募市場、另類投資聲勢浩大,它們在總量中的占比依舊微不足道。這種穩定格局,並非偶然,而是現代金融體係在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後逐步演化的結果:美元本位依然是核心,資本市場則是美元擴張的載體。

二、美國的壓倒性主導:美元霸權的資本投影

圖表最醒目的信息,是美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壓倒性”份額:

股票市值占全球 64%,幾乎等於歐洲、日本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總和。

債券占全球 43%,遙遙領先於歐洲(29%)和亞洲(21%)。

這不是短期現象,而是戰後製度安排的長期結果。二戰後,美國以馬歇爾計劃和美元體係重塑全球金融秩序;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係解體後,美國率先建立了深度、流動性極高的資本市場,使美元從黃金錨定轉向“資本市場錨定”。如今,美元資產成為全球投資組合的錨點,這正是資本版圖“藍色底色”的來源。

三、債券市場的政治本質:主權信用是底盤

在總資產的 37%債券部分,主權債占 51%,是全球金融體係的根基。

這說明,無論金融工程多麽複雜、市場如何全球化,國家信用仍然是金融世界的地基。尤其是在全球化放緩、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背景下,主權債的作用反而進一步凸顯。這也是為什麽美國國債被視作“全球無風險資產”,在全球金融動蕩時始終扮演避險港灣的角色。

四、科技與金融:收益引擎的曆史接力

全球股市的行業權重揭示了另一條深層線索:

科技占 28%,金融占 17%,兩者合計接近全球股市的 45%。

在冷戰時期,全球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工業和能源,如今科技與金融成為資本市場的雙引擎。這背後不僅是技術創新本身,更是製度和市場結構的推動:美國擁有最成熟的風險投資體係、最寬鬆的資本市場以及全球最深的科研生態。這種結構性優勢使得全球資本周期與美國科技周期深度耦合,也讓美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科技-金融”組合中牢牢占據製高點。

五、地理集中與“沉默的大山”

從地理分布上看,全球資本極度集中於美國,歐洲分散且乏力,亞洲雖潛力巨大,但市值占比仍然有限。全球投資者事實上是在共同押注美國的製度穩定、科技領先與美元霸權。這種集中意味著:一旦美國市場出現係統性波動,其傳導效應將全球共振,這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已得到淋漓盡致的驗證。

更有意思的是圖表中的“房地產”僅占 2%,但這是金融化後的可投資部分。根據瑞信《全球財富報告》,全球房地產總價值高達 330–360 萬億美元,占全球財富的 45–55%。

這座“沉默的大山”提醒我們:資本市場並不等於財富全貌。人類的大部分財富仍沉澱在非金融資產之中,無法被輕易金融化或全球流通。

結語:理解圖表背後的製度

這張資產分布圖之所以震撼,不在於數字本身,而在於它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的製度脈絡:

美國是心髒,科技是動脈;

債券是底盤,股票是增長引擎;

房地產是沉默的大山,財富的真正重心並不完全在交易所裏。

美元的“藍色底色”並非短期的市場現象,而是製度演化、地緣政治和技術領先共同塑造的結果。理解這一點,才算真正看懂了這張圖,也看清了當下全球資本秩序的深層邏輯。

 

徐令予 於南加州(2025年10月17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