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予博客

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考槃在阿,碩人之薖。獨寐寤歌,永矢弗過。考槃在陸,碩人之軸。獨寐寤宿,永矢弗告。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獲諾貝爾獎總數是個謎

(2025-10-27 01:17:34) 下一個

中國獲諾貝爾獎總數是個謎

 

昨天(October 25, 2025), 媒體(Voronoi App)展示了一張世界各國諾貝爾獲獎者人數的分布圖,圖片製作精良,引起了我的興趣。

美國獲獎者高達428位,占全世界總數的34%,數字雖然驚喜,但也並不意外。中國在這張圖片中位居何處?我估算一下,中國諾獎得主一隻手就算得過來,應該是排不上枱麵的。想來應該就在不登大雅之堂的世界其他119個國家(RoW)裏,眼光掃過去,先看到了台灣旗幟,標誌4個獲獎者。於是在台灣的前後來回搜盡,卻不見中國旗幟。隻能回到枱麵上,仔細觀察,終於在枱麵的邊緣看到了極細的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標誌著8個獲獎者。

東方大國什麽時候獲得了8塊諾貝爾獎牌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了破解這個疑案,這裏先把與中國有牽連的所有諾獎得主信息羅列如下(按獲獎時間排序):

李政道 (Tsung-Dao Lee)

   * 獎項:1957年 物理學獎

   * 背景:出生於中國上海。獲獎時為中華民國(後入美籍)。

 楊振寧 (Chen Ning Yang)

   * 獎項:1957年 物理學獎

   * 背景:出生於中國合肥。獲獎時為中華民國(後入美籍,晚年入中國籍)。

丁肇中 (Samuel C.C.Ting)

   * 獎項:1976年 物理學獎

   * 背景: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獲獎時為美國/中華民國雙重國籍。

 李遠哲 (Yuan T. Lee)

   * 獎項:1986年 化學獎

   * 背景:出生於中國台灣新竹。獲獎時為美國/中華民國雙重國籍。

 達賴喇嘛 (Tenzin Gyatso)

   * 獎項:1989年 和平獎

   * 背景:出生於中國青海省。獲獎時是居於印度的西藏流亡人士。

 崔琦 (Daniel C. Tsui)

   * 獎項:1998年 物理學獎

   * 背景:出生於中國河南。獲獎時為美籍。

 高行健 (Gao Xingjian)

   * 獎項:2000年 文學獎

   * 背景:出生於中國贛州。獲獎時為法籍。

 錢永健(Roger Y. Tsien)

   * 獎項: 2008年 化學獎

   * 背景: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獲獎時為美籍。

 高錕 (Charles K. Kao)

   * 獎項:2009年 物理學獎

   * 背景:出生於中國上海。獲獎時為英國/美籍。

 劉曉波 (Liu Xiaobo)

   * 獎項:2010年 和平獎

   * 背景:出生於中國吉林省。獲獎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莫言 (Mo Yan)

   * 獎項:2012年 文學獎

   * 背景:出生於中國山東。獲獎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屠呦呦 (Tu Youyou)

   * 獎項:2015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 背景:出生於中國寧波。獲獎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根據這份名單上的數據可以得出如下結果:

1)獲獎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共有以下3位:屠呦呦、莫言、劉曉波。

2)出生於大中華地區的諾貝爾獎得主共有以下9位: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高錕、屠呦呦、莫言、劉曉波、高行健、達賴喇嘛。

3)出生於大中華地區又不計入諾貝爾和平獎,則共有7位: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高錕、屠呦呦、莫言、高行健。

選擇第一種算法,中國獲獎序列將排在台灣之後,這絕對難以接受:選擇第二種算法,可得9塊獎牌,但是又加進了劉曉波和達賴喇嘛這兩個刺頭,讓中共心頭添堵,真是兩難啊。不知用了何種神計妙算,得出8塊獎牌。莫非中國人相信8這個數字吉利,就硬定了這個獎牌數目?國人的聰明才智都用了這些算計上,難怪在諾貝爾獎的賽場上輸得一敗塗地!

Voronoi App 上圖片的製作者注明他們的數據來源於維基百科。維基百科在統計美國、英國等國家的獲獎者時,主要標準是“獲獎時的國籍”。維基百科在統計“中國”時,卻采用了“國籍 + 出生地”的雙重標準。對於大多數隻看圖表(如 Voronoi App)的讀者來說,他們會自然地認為“中國”的“8”和“美國”的“428”是基於同一標準(國籍)統計的,維基百科顯然是在嚴重的誤導。

維基百科由全球誌願者共同創建和維護,核心原則是開放與去中心化,沒有“總編輯”。任何人都可以創建新條目;任何人都可以點擊“編輯”來修改內容;所有內容(包括爭議)的最終決定,都基於誌願者們在網站的“討論頁”上依據規則達成的共識。

維基百科的開放編輯和共識機製,既是其優點,也是其最脆弱的“攻擊點”。一個組織嚴密的群體,可以通過協調行動來“合法地”利用這套規則,從而達到影響詞條內容的目的。這種影響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 協調編輯(真人傀儡)與“編輯戰”在維基百科上,內容的修改需要“共識”。如果在一個爭議性條目(例如涉及台灣、香港、新疆、人權或中共曆史的條目)的“討論頁”上,一方有組織地派出大量編輯,用統一的口徑和來源(通常是官媒)去“達成共識”,他們就能在數量上壓倒零散的、持不同意見的誌願者。

2. 爭奪管理員(Admin)權限這是最關鍵的一步。管理員擁有“封禁用戶”、“刪除頁麵”、“保護頁麵”(禁止編輯)的權力。如果一個政治團體的成員當選為管理員,他們就可以利用權限打壓異見編輯(例如將他們封禁),並按照自己的意願“保護”詞條,使其無法被修改。

3. 站外恐嚇與人身威脅 (Off-platform Harassment) 這是最惡劣,也是最真實發生過的情況。通過“人肉搜索”(Doxxing)查明持不同政見的維基編輯在現實生活中的身份,然後對其進行騷擾,甚至向其所在地的(如香港)國安部門舉報。這會導致編輯者因恐懼而停止編輯,從而實現“內容清場”。

外界政治力量(特別是來自中共的力量)試圖影響維基百科內容,這是一個已經被廣泛報道、深入討論,並且被維基百科官方所證實的嚴重問題。這決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事實依據的。有一個關鍵事件可作佐證:2021年維基媒體基金會(WMF)的清洗行動。

在2021年9月,維基百科的母公司——維基媒體基金會(WMF)——采取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全球封禁”行動,其主要目標就是針對“中國大陸維基人用戶組”(WMC)。

   行動: WMF官方永久封禁了 7 名來自中國大陸的編輯,並撤銷了另外 12 名大陸用戶的管理員權限和高級權限。

   原因: WMF在長達一年的調查後發表聲明,稱發現了“安全風險”和“滲透”(Infiltration)。報告指控這個群體通過“協調行動”來操控內容,並且進行了“站外騷擾”,對其他編輯(特別是香港和台灣的編輯)構成了“人身安全威脅”。

   後果: 這次行動震驚了全球維基社區,也公開證實了來自中國大陸的、有組織的政治影響(無論這種影響是自發的民族主義還是官方授意的)已經嚴重破壞了維基百科的中立性和編輯安全。

維基百科的“中立性”並不是一個自動存在的狀態,而是一個需要不斷抵禦各種政治力量滲透和爭奪的“戰場”。

這次 Voronoi App 的圖片嚴重出錯的源頭在維基百科,但是維基百科在中國一列中至少還是標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二麵旗幟,到了 Voronoi App的圖片中隻剩下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麵旗幟。俗話說 Garbage in, Garbage out (GIGO),其實錯誤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會被放大的。

維基百科因其規模是AI大語言模型的核心知識來源。“垃圾進,垃圾出”(GIGO)原則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1. 繼承偏見: AI模型會照單全收維基百科中存在的統計口徑混淆(如諾獎的複雜歸屬)、政治爭議敘事或人為操控的“共識”。

2. 固化錯誤: AI的傳播力會將這些有爭議的數據放大並固化為“權威事實”,使用戶對AI的信任度嚴重下降。

3. 風險加劇: 這種對基礎知識結構性缺陷的忽視,將嚴重威脅AI作為信息工具的可信度基礎。

AI的準確性,直接取決於其訓練數據的“方法論質量”和“中立性”。 這是當前AI領域必須優先解決的核心危機。

 

徐令予  作於南加州 (2025年10月26 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