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表上看清美國高等教育的實質
常言道,一圖勝百字。本文將通過幾張圖表讓你看清美國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現狀和麵臨的危機。
圖一用不同顏色板塊代表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而板塊的大小代表了學生就讀不同類型高校的比例。其中藍色代表非盈利性頂級私立大學(相當於中國的985高校),橙色為公立大學(大約是一本高校),綠色為盈利性大學(可能是三本四本院校),紅色為沒有入學,灰色可能為數據不全的一些買賣文憑的“克萊登大學”吧。
圖一)
圖一左邊是美國最富家庭(家庭年收入63萬美元以上,處於全美頂級1%階層)的孩子入讀的高等院校的分布情況,右邊則是窮人家庭(處於全美20%的低層窮人)的孩子就讀高校的情況。對照左右圖,一眼可看出:全美1%的富家孩子幾乎全混進了一流好大學,其中一半進入頂級名校。踏進這些頂級名校大門的窮人家孩子的比例不足二十分之一,而這個階層的孩子一半以上根本就沒有進過大學的門。
看看這些頂級私立大學的學生分布數據更是觸目驚心,美國38所名牌大學,其中包括常春藤聯盟的5所大學 - 達特茅斯、普林斯頓、耶魯、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布朗大學 - 來自收入1%頂層富家子弟的總數竟然超過全美底層60%窮人家的孩子!
窮富學生比例的嚴重倒掛在圖二中展露無遺。例如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WUSTL 全美大學排名第十九位),來自美國頂層1%的家庭的學生有21.7%,而來自全美財富金字塔底層60%眾多的家庭(家庭年收入低於6萬5千美元)的學生隻有6.1%。這所大學每五個學生中就有一個屬於全美1%頂級富人階層,相反該校每一百個學生隻有六個來自全美60%的勞苦大眾家庭。
圖二)
WUSTL學生的家庭經濟分布與全美家庭金字塔式的經濟分布完全失去比例,該校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分布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這倒置的金字塔的塔尖中就是那些來自全美60%的勞苦大眾的可憐孩子們,說穿了,他們就是伴太子讀書而已。圖二中其它幾所學校的情況也都好不到哪裏去,全是名符其實的貴族學校,當然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最為過份。
圖三展現了美國不同收入階層中孩子在高等教育上的差異。橫向從紅色到灰白用九種不同顏色代表由好到差的不同類型的大學。從這張圖中可以明顯看出隨著家庭收入的降低,紅色(代表好學校)越縮越小,最後隻剩一片慘白的灰色(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大學或直接去了社會大學)。有錢人的孩子頭上是彩雲飄飄,窮孩子的天空是陰雲籠罩。
圖三)
一些貴族學校通常也會作出學費可負擔性的承諾,也會在生活上幫助貧困家庭的學生。但是這些精英學院更注重低收入家庭的負擔能力,而不是注力於讓窮人孩子有更多入校的機會。專注於教育公平問題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助理教授丹尼·亞根指出:“免去學費隻是幫助那些已經入學的學生。”
這位亞根助理教授和Raj Chetty,John Friedman,Emmanuel Saez,Nicholas Turner等學者的研究揭示了目前大學的學生經濟地位多樣化的真實現狀,這些研究人員追蹤了1980年至1991年間出生的約3000萬年輕人,數據來自匿名的納稅申報單和全美幾乎所有大學的出勤記錄[1]。
其實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狀況由來已久,學者的研究和媒體的呼籲不絕於耳,但窮富割裂的狀況幾乎沒有一點改善的跡象。圖四顯示,從2002年起,處於10%、20%、40%各個窮苦階層的學生進入頂級名校的份額在十年內基本持平。倒是全美1%最富有階層的孩子進入頂尖大學的份額有所增加。正是在那段時間裏,窮人變得更窮而富人更富。高教係統成了階層固化的工具。
圖四)
奧巴馬政府和國會降低了聯邦政府佩爾助學貸款的審核條件,使得許多大學的佩爾助學貸款接受者數量上升。一些精英學院認為這種增長有助於學生經濟狀況的多樣化。但最新的估計表明,佩爾助學貸款的增長主要隻是貸款項目的擴張。至少在2013年,精英大學的學生經濟狀況多樣化實際上並未得到改善,盡管也有少數例外。
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一旦有機會進入一流高校後,盡管會麵臨其他學生不會有的挑戰,但他們的表現幾乎與他們的富家同學一樣優秀,至少在日後的經濟收入上沒有什麽區別。圖五的橫座標是學生家庭經濟收入的百分比排名,縱座標為學生畢業後經濟收入的百分比排名。圖中彩色線條從上至下代表不同類型高校中學生畢業後掙錢的能力。
圖五)
先看上麵紅色線條,它展示了12所包括常春藤大學(杜克、M.I.T.、斯坦福和芝加哥大學)等頂級名校中不同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與畢業後的工作收入的關係。紅色線條相當的平坦,富家子弟工作後的平均收入如果是8萬年薪的話,他們的最窮的同學畢業後也可有7萬5千美元的收入。其它兩類大學中(相當於211大學吧)窮富學生畢業後收入的差距也不大,橙、黃線條都比較平坦。
灰色線條顯示了全美年輕人收入與家庭經濟狀況的總體平均關係,很陡的灰線表示:大多數貧窮的孩子成年後仍然貧窮,大多數富家子弟仍然富裕。美國夢是彩色的,現實卻是灰白的,結論完全來自冷冰冰的數據。
上述數據涵蓋1980年至1982年出生的兒童,他們今天大約35歲。以前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美國人從30歲到他們的職業生涯結束時的經濟收入的地位不會再有大的變動,因此有最高收入的36歲的美國人很可能在60歲時仍是最高收入階層中的一員,至少在統計平均上就是如此。
美國的貴族精英院校招收的多是貴冑子弟把大多數寒門學子排於門外,這是赤裸裸的現實,由上麵的圖表為證。這些貴族院校為了達到這個既定目標,釆用的手法卻是文明高雅的。絕不用“高校大門朝南開,高分無錢莫進來。”那種土辦法。
首先,政府對平民大眾子弟的普及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敷衍了事,從小學到高中一路提倡快樂教學。學生們快快樂樂地就變傻了,從起跑線上就失去了鬥誌沒有了競爭力。西方社會的核心圈內的貴族思維根深蒂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他們看來就是一個偽名題。掌權者從來也沒有打算在平民子弟中培養國之棟梁,隻是讓這些平民子弟識幾個字高高興興地做順民而已。
另外在大學入學標準上玩花樣。盡管富家子弟壟斷了優厚的初等教育資源,但這些少爺小姐多數仍是金玉在外敗絮其中,他們的學業成績也未必有多好。美國的大學,特別是那些貴族大學製定了獨特的入學標準為富家子弟一路保駕護航。先把入學考試的門檻降低,讓他們想要的對象可以順利通過。然後添加上許多沒有客觀鑒別方法的軟指標:例如課外活動參與程度、團體領導能力、麵試表現等等。富家子弟在這些方麵占盡優勢,於是乎一個個金榜題名、登堂入室毫無懸念。正是“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還需要考試作弊和行賄腐敗嗎?這些都是小兒科了。有了係統的設計和按排什麽都可搞定的,一切都是那麽的冠冕堂皇和順理成章。當然也不會忘記招收少數窮家子弟作點綴,同時配上一係列勵誌文章和心靈雞湯來忽悠大眾。
我在科學網上的好友姬揚博士對英美教育的欺騙性有十分精辟的論述,現摘錄如下作為本文的結尾。
“我們通常說的外國教育,其實主要指的就是英美教育,雖然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想象的英美教育(托了廣大公知們不懈灌輸的福)。英美一直作為世界的霸主,物質上和心理上的優勢很大,有資源、有信心也有能力來推行自己的馴化製度。英美的教育隻把很少的一部分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精英)當作未來的主人來培養,而把絕大部分人當順民來馴化——這兩部分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教育體係,前者的代表是伊頓公學,後者的代表大概就是這個什麽博航特公立中學了。應該說這一套也是很成功的——看看博航特中學的那些學生吧,他們的所作所為那是骨子裏的馴順,他們已經發自本能地知道誰是主人,要看誰的臉色。從馴化效果的角度來看,這還算不上有多麽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是,他們還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有著完全的自由、想怎麽幹就怎麽幹。多麽了不起的馴化製度啊,絕對是普世價值,應該全世界推廣,而且也確實推廣到全世界了——如果不是突然出現了中國的話。”
[1]注意,本文隻涉及美國的大學本科教育現狀,研究生教育是另一個話題。以後可能會另作一文。
人類的所謂文明史,其實就是私有財產的鬥爭史。史前的原始野蠻就是沒有私有體製的日子。而所謂人類文明的教育,也不過是對私有體製的知識。
人類的所謂財富,歸根到底是人類可以消費的東西。不能為人類消費的東西就不具備財富的意義。所以財富是不可能長期存在和擁有的,因為可以被人類消費的價值或者可利用特性,將隨著時間而迅速折損。換句話說,財富是人類隨時製造又隨時消費掉的的東西。這個隨時也許跨越幾十年,但是從曆史觀來看,也不過是同時代。
既然財富是流動性的臨時存在,那麽私有又如何談起呢?其實私有的根本意義是對財富當時的消費的分配。
生產資料不是財富,生產資料是生存財富的必須,也是財富分配的條件。財富不能長期持有。比如糧食,有一億噸,不被消費,不是財富,猶如每年爛掉的落葉。無限期保存也不可能,隨著技術的進步,保存期由幾天到了幾十年,最終還是沒有傳承。而土地,本身無法被消費,人類興起以前,滅絕以後,土地還是土地,那時又算什麽財富呢?所以土地本身其實不是財富,而是生產財富比如糧食的必須生產資料。而非財富的生產資料卻是可以長期存在和私有傳承的。
財富不可以傳承,生產資料可以。如何把傳承生產資料變成傳承財富呢?就是把生產資料的必須變成生產財富的綁架,給予生產資料在生產出來的財富分配上的權利。將生產資料這種人類共同擁有的東西私有化,並由此幹涉財富分配就是人類所謂文明。
人類的所謂文明就是對生產資料的擁有權,經營權和分配權的規範體係。
生產資料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大自然的產物,一類是人類知識的積累。後者由於人類的科技進步,占到的成份越來越大。
而教育又有兩大功用。一是普及教育,重點在多數人能更有效地製造財富。一種是選拔教育,重點在少數人如何能更多地分配財富。而後者才是今日爬藤的主要目的。這在人類文明史中並不是什麽新鮮玩意。中古以來,各種花樣都已經玩遍了。下次再細一點聊教育在分配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