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真不愧為“音樂之都”,從到達維也納機場,鑽進路上的出租車裏,來到旅館的前堂,古典音樂的曲子就一路伴隨著我們須臾不離。在城市各個公園裏和步行街頭不時有美妙的琴聲傳出,背著各色樂器盒,穿著呢子中大衣匆匆地趕路的紳士婌媛成為地鐵站中的一條風景線。維也納作為音樂之都還表現在每年數以百計的音樂節上,表現在戲劇與音樂中,在《閑聊波爾卡》中,在無數的輕歌劇和喜歌劇裏麵。每年聖誕長假之後,維也納進入舞會佳期。它一直持續到冬去春回,大大小小150多場舞會此起彼伏。
P1) 維也納 Stadtpark 公園裏舒伯特雕像
P2) 維也納 Stadtpark 公園裏約翰·施特勞斯雕像
P3) 維也納 Stadtpark 公園
奧地利人對音樂的鍾愛,同德意誌民族喜歡抽象、喜歡幻想密不可分。這就是世界曆史教科書中有名的概念:德意誌民族的“內在化”。同拉丁民族相比,德意誌人更加傾向於關注人的內心世界、人類純粹精神和心靈領域的問題。這種喜歡抽象世界的“內視”天性,自然鍾情最抽象的藝術形式—音樂。
維也納成為音樂之都離不開奧地利王室對音樂藝術的熱愛和支持。古典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一生都在為王室和貴族創作音樂。頑皮的莫紮特,被薩爾茨堡的權貴一腳踢在屁股上,跑到了維也納,他一生都在不斷地爭取貴族的青睞。至於小約翰·施特勞斯就不用說了,他的舞會音樂,滿足了一個歐洲最古老貴族社會對於社交的無窮需求。
查利六世在位時,一年總有好幾次在宮庭劇場舉辦節日歌劇表演,他自已的兩個女兒,瑪麗亞·特蕾西亞和瑪麗亞·安娜也在劇中客串角色。每當皇帝皇後生日,他們的兒女們都會在賓客麵前表演芭蕾舞和戲劇。為了他們的這份喜好,在霍爾堡中挑了一房間專作排演室。查利六世自己還會作曲和彈奏,知名作曲家約翰•約瑟夫(宮廷音樂總監)有一次對查利六世說:“陛下沒有成為一個演奏家實在是太可惜了”。瑪麗亞·特蕾西亞一生對意大利音樂情有獨鍾,在她的書信中可以看出她對音樂方麵的評論極為專業。
維也納獨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為古典音樂提供了生長發育的肥沃的土壤,世界聞名的維也納森林,因約翰·施特勞斯譜寫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而名滿天下。這片蒼翠而幽靜的森林從維也納市的西南部向南綿延展開,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在微風吹拂下鬆濤起伏。美麗的美倫娜河悠悠流過,溪泉淙淙,百鳥爭鳴。兩岸蔥鬱的樹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綠,蕩遊其間,嫵媚萬分。進入森林,可以發現森林中有許多美麗而幽雅的小村莊,其中,有不少村子的房屋建築根據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規定,現在仍然保留著幾百年前的古樸風貌。多少年來,有多少音樂家、詩人、畫家在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許多不朽的驚世之作,也留下了許多動人故事。
據說,圓舞曲的“國王”約翰·施特勞斯當年就是在這多瑙河畔的幽靜的森林中,為鳥兒的啼唱,流泉的嗚咽,微風的低吟,空氣的芬芳所感動。他觸景生情,用動人的旋律,描述了波光粼粼、蜿蜒多姿的多瑙河,敘述了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維也納森林的美麗景色,催生了不朽名曲:《藍色的多瑙河》和《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在維也納森林中的欣特布呂爾小村,村中舒伯特的故居現在仍然保持著當年的原狀。人們可以看到,在村邊的路旁有一座破舊的磨坊,村口的一株菩提樹下有一口古老的水井。據說,當年磨坊的主人有一個叫露茜的女兒,長得非常俊俏。她每天清晨提著水桶到井邊去打水,“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舒伯特在他的住房裏經常臨窗欣賞這番情景,並喚發起強烈的創作意識,由此譜寫了《美麗的磨坊姑娘》這首名曲。
十八世紀的維也納是音樂天才雲集之地,出生在維也納的有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蘭納、克熱內克等。無數音樂家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其中包括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傑出代表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還有李斯特、萊哈爾、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特別引人關注的是海頓、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蘭納、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均長眠於維也納。常言道英雄無論出生,但英雄選擇的歸宿處就很有講究,維也納成為如此眾多明星的歸魂之鄉就必有其內在深刻的原因。這塊熱土養育教化了眾多的天才,形成了維也納學派,並直接催生了世界古典音樂。天才與天才在一起,惺惺相惜、腦力激盪、相互勉勵,定會引發鏈鎖核反應,產生的巨大能量照亮了歐洲幾百年。隻要看一看中國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天才詩人的聚堆效應,就不難理介維也納成為音樂之都的原因了。
奧地利音樂在具有奧地利本土品格的同時,具有一種國際特質,一種普世文化品格。說白了,就是奧地利音樂具有一種起源上的多元性。維也納古典音樂的第一位大師海頓的老爹是克羅地亞農民。貝多芬和勃拉姆斯是地地道道的德國人。晚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馬勒是一個波希米亞猶太人。四方豪傑薈萃維也納,是因為維也納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匈帝國、奧地利帝國的首都,一個又一個世紀下來,天然地具備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這樣,奧地利音樂在擁有德奧音樂共同的嚴肅、厚重、深沉等品格的同時,還具備一種多元性和交融性。政治上和宗教上,奧匈帝國以極端保守著稱,但是對於音樂卻包羅萬象,兼容並蓄。
在維也納的第二個晚上,我倆去了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也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它坐落在維也納老城環行大道上,原是皇家宮廷劇院,於1869年5月15日建成開幕,首場演出莫紮特的歌劇《唐·璜》。二戰末期,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曆時8年,耗費1億美元恢複重建。國家歌劇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羅馬式建築,是仿照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大劇院的式樣,全部采用意大利生產的淺黃色大理石修成的。正麵高大的門樓有5個拱形大門,樓上有5 個拱形窗戶,窗口上立著5 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歌劇中的英雄主義、戲劇、想象、藝術和愛情。整個劇院的麵積有9000 平方米,觀眾席共有六層,樓上樓下共有1642 個座椅,背後還有567 個站位,三層還有100 多個包廂。歌劇院每年演出300次晚場,節目提前半年排定,而且每晚必換,觀眾可以在售票處得到詳細的演出劇目表。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這樣高檔次場所設有站位,實為非常人性化、平民化的設計,而且容許站位票隨意傳讓,讓更多來雛也納的遊客可以有一睹歌劇院的機會。那晚我倆化八歐元購買了兩張站票進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站著欣賞了一個來小時的芭蕾舞表演,還參觀了歌劇院,拍了幾張照片,非常滿意。隻是他們的服務太道地了,進門後一路有人引領,到了貯物間,外衣、拎包均需留存、他們代為保管,看著我倆的羽絨衫與他人的華貴大衣掛在一起,實在是羞愧得頭都抬不起來,下次能來,務必穿得稍許體麵一些。
P4-7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