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予博客

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考槃在阿,碩人之薖。獨寐寤歌,永矢弗過。考槃在陸,碩人之軸。獨寐寤宿,永矢弗告。
個人資料
正文

漫話洞庭東山 (2) 人傑地靈

(2014-01-08 00:17:24) 下一個

現如今神州各地在對外介紹時,無一例外使用這八個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我的家鄉洞庭東山以物產豐富而著名,“物華天寶”這四字當受之無愧,是否“人傑地靈”,還是先來看看這個山區鄉鎮的幾戶望族吧。

東山王氏源於山西太原,南宋時移居東山,世祖為千七將軍。至明代中期,因王鏊官居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東山王家從此飛黃騰達。王鏊(1449—1524年)明代吳縣東山陸巷人。成化間鄉試、會試皆第一,成化十一年(1474年)一甲第三探花及第,授編修,正德元年(1506年)升任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但王鏊秉性耿介,遭權臣嫉忌和讒言,漸被冷落,時太監劉瑾跋扈,隻得求去歸裏。鏊博學有識鑒,文章爾雅,議論明暢,使弘治、正德間文體為之一變。王鏊卒於家鄉,追封太子太傅,諡號“文恪”。其墓在今東山梁家山,墓之左右有碑亭,中豎諭祭碑,墓道之前,架有巨石牌坊,柱上鐫有對聯曰:“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款署門人唐寅撰題。後曆代子孫均繼承先祖致學精神,以教書育人與獻身科學為己任,出了許多有名的學者與教育家。東山王氏在北京、上海、南京、浙江、山東等地名牌大學從教的教授達21人,其中王守武、王守覺兄弟,既是教授,又是我國著名的半導體專家,兩人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東山席氏始祖源於唐武威上將軍席溫。廣明元年(880年)避戰亂隱居東山,築宅於翠峰塢。後席氏經千餘年的繁衍,裔孫遍布各地,清末民初時,在上海灘上成為頗具名氣的“席氏買辦世家”。清末上海辟為商埠後不久,東山有名的能人沈二園至上海經商,1860年被上海新沙遜洋行延為首任買辦。沈膝下無子,以外甥席素恒入嗣為子,改名沈吉成。沈二園死後,吉成繼承其職。吉成離世,又由其子沈誌華繼任新沙遜洋行買辦。沈氏祖孫三代在新沙遜洋行任買辦達35年,為其洋行積累了巨額財富,自己亦發了大財。東山席氏自席正甫任匯豐銀行買辦後,其家族人員也逐步當上了其他外商銀行或洋行的買辦,成為上海東山席氏金融世家。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外商在滬開設大小銀行30餘家,其中著名的銀行17家,其買辦幾乎全為東山席氏家族人員掌控。而且在中國人自辦的中國通商銀行、交通銀行、大清銀行、中國銀行、大陸銀行、中央銀行、江蘇銀行,以及官營、民營的銀行中,東山席氏出任經理、副經理、襄理和其他高級職務者甚多。上海中央造幣廠、江海關監督等高級職位亦都為席氏家族所任。席季明還曾創辦惠豐商業儲蓄銀行。

席氏金融世家實乃洞庭商幫民國時期的核心部分,中國稱得上商幫的商人集團本不多,基本上以省為單位,但依縣級以下的鄉鎮命名的商幫僅隻一個,這便是洞庭商幫。明清時期,洞庭商幫就以經營棉花、絲綢聞名吳、楚,與徽商、晉商並駕齊驅。由於洞庭商幫精明能幹,上天入地慣於削尖腦袋鑽營,得江湖綽號“鑽天洞庭”。太平天國的戰亂後,洞庭商幫多數逃往上海避難,上海的經濟在洋商的推動下畸形發展,洞庭商幫因禍得福,順勢而為急速向近代金融業轉型,東山席氏家族企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據不完全統計,洞庭商幫在上海灘至少開設或投資了85家錢莊,在錢莊業可說是一言九鼎。當年上海灘流傳一句俗話說:“徽幫人最狠,見了山上幫(指洞庭山),還得忍一忍”,由此足見洞庭商幫勢力之盛。

東山嚴氏先祖名伯成,為浙江寧波人。南宋遷都杭州時,伯成還在繈褓之中,父母相繼身亡,幸奶娘盡心喂養,長大成人。伯成發奮苦讀,十年寒窗,考得功名,授浙西路平江府(今蘇州)判官。任職時,因為數次至太湖東山巡視,見其山靈秀,甚為喜愛。告老離職後,定居東山馬家底,為東山嚴氏先祖。嚴氏為東山大族,自明至清,名人輩出。由科舉入仕者絡繹不絕,清代曾出過祖孫三代均中進士之盛。而今,嚴氏裔孫,亦人才濟濟遍及國內外。嚴慶澍(筆名唐人)曾因一部《金陵春夢》聞名中外,一生中出版中長篇小說五十多部。

看到這裏你也許會感到驚奇,洞庭東山—太湖邊的一個山區鄉鎮,怎麽會走出如此眾多的人才?但更精彩的還在後麵,如果我告訴你洞庭東山人裏還出過一位中國皇帝你信不信?他就是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嚴家淦。1975年4月,繼蔣介石之後出任中華民國總統的嚴家淦就是洞庭東山人,亦為東山嚴氏之後裔,嚴伯成第十八世孫,洞庭東山嚴家家譜非常嚴謹完整,一查便知。嚴家淦少時曾就讀於木瀆小學(木瀆離開東山僅十多公裏)。公開的資料是:個人簡介:嚴家淦,字靜波,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洞庭東山從來就是江蘇吳縣歸轄下的一個鄉鎮)。

嚴家淦長期從事技術工作,是一個典型的技術性官僚。嚴家淦性情溫和,生活簡樸,從政不太張揚,沒有政治野心,是一個循規蹈矩的政客。他到台灣很早,在台灣任地方官,跟台灣本土的人士有較好的人際關係。蔣介石在他從政的最後歲月,把嚴家淦一路提撥成副總統、行政院長,並按排在他身後讓嚴家洤繼仼了總統。嚴家淦這位“過渡總統”果然不負重托,在三年後把最高權位順利轉交給蔣家第二代—蔣經國手中,為台灣在二十世紀後期的經濟騰飛作出不朽功績。

嚴家淦就是一個典型的洞庭東山人,人精明、能辦事、性忠厚,無野心。嚴家淦不願做政壇強人,他也不可能成為政治強人,因為他不握軍權,沒有私人的班底。說到底,“槍杆子裏出政權”,可謂“話糙理不糙”,中外政治皆無例外。我們太湖東山地區什麽都有,就是缺乏軍事天才和能征慣戰的武將。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的烽火歲月中,我們東山也從未出過 有名的戰將,無論是正方、反方,包括偽軍隊伍裏,就是一個也沒有。最使我氣餒的是當我查看東山烈士名單,竟然看到好幾名誌願軍陣亡戰士均是六十軍180師的。在共軍輝煌光彩的戰史中,如一定要找出幾個汙點的話,那麽誌願軍180師的敗績一定就在其中。當然180師的問題主要出在軍、師二級指揮員,事後他們均受到嚴懲。但我想180師裏一定收了太多姑蘇藉的戰士,如果換上四川、湖湘,或山東籍戰士,戰況一定會好得多。蘇州人就是少武尚文,蘇州人吵架到極至,隻會蹦出這樣一句話:阿要扒奈壹記尼光嗒嗒?翻成普通話:是否要讓你嘗嘗挨一個耳光的滋味?試想一支由這些東山和蘇州人組成的部隊究竟會有多強的戰鬥力?

說來也是奇怪,遠古我們的先祖卻完全不是這樣的,至少二千年前,在 推翻暴秦、楚漢相爭的風雲歲月裏,我們吳地的先祖們個個都是無敵的英雄。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曾說:“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侯、司馬。”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說:“下相人項梁起兵於吳。”可見項梁叔侄在吳發動抗秦鬥爭是不爭事實。項梁、項羽在吳縣生活多年,長年交結當地人士,並為武裝鬥爭的人員和兵器作了充分的準備。起事後,在吳縣糾集八千江東子弟兵,這支部隊的中低層軍官(包括校尉、侯、司馬)一律由我吳縣人組成。這支八千江東子弟兵就是項羽爭霸天下的本錢,他們跟隨這位西楚霸王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無敵於天下。

在關係秦朝命運的戰略決戰-巨鹿之戰中,麵對悍將章邯率領的幾十萬秦軍,項羽親率江東八千子弟兵渡過漳水 ,旋即“破釜沉舟”,每人隻發三天幹糧,與秦軍決一死戰。此時,集結在前線的已有十幾支各地援趙部隊。各路援軍見秦軍勢大,都固守營寨 ,不敢輕易出戰。楚軍一到,立即發動猛攻。一場惡戰,殺聲震天。楚軍將士似出山猛虎,“以一當十”,直殺得秦軍落花流水,潰不成軍,秦將蘇角陣亡,王離被俘,涉間自焚,章邯投降。暴秦再也沒有掙紮反撲的本錢,很快走向滅亡。這支起事與我家鄉吳縣的八千子弟兵是何等的榮耀,由他們原創的兩句成語:“破釜沉舟”、“以一當十”將傳至永遠。

楚王項羽雖然“力拔山兮氣蓋世”,但總究經不起長達五年之久的楚漢相爭的折磨,最後終於到了“時不利兮騅不逝”的窮途未路。垓下大敗後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帶著二十八個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我堅信這二十八個勇士一定全是洞庭東山人。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裏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就在項羽猶豫不決,不知如何應對烏江亭長的時候,忽然身後傳來了激越悲壯的楚歌,項羽回過身去,但見那二十八位洞庭勇士再次排成整齊的角型陣,唱著他們的軍歌,緩緩地向著數千名圍過來的漢軍迎擊而上。

洞庭勇士兮血剛陽,誓隨楚王兮征四方。
馬革裹屍兮埋沙場,魂歸洞庭兮佑故鄉。

這首軍歌項羽太熟悉了,五年多來,這位統帥和他的士兵不就是一起唱著它在上百次的生死決戰中鑄造了蓋世的輝煌嗎?血和歌早已把這位統帥與他的八千江東子弟兵鑄合成一體,他們生死相托、寵辱與共。今天,軍號又吹響,戰刀已舉起,勇士們視死如歸將發起最後的衝鋒,他們的統帥怎能離開?於是項羽有了定見,回頭對烏江亭長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隻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麽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毅然決然地快步回到那二十八個洞庭勇士的身邊,跟追上來的漢兵作最後決死的博鬥。當太陽將要落山,在斬殺無數漢兵後,二十八個勇士和他們的統帥最後全部倒在了烏江邊的黃土上,夕陽下的烏江水麵反射出一片血色紅光。這個讓人心目中跌宕起伏的經典畫麵在那一刻被定格,讓千世萬代的中國人永記什麽叫絕世的英雄。英雄並非總在勝局中走出,但英雄一定有對信仰的執著、對道義的擔當、對承諾的堅守,這種執著、擔當和堅守是無條件的,當天意相逆,人力再也無法改變,英雄們會無怨無悔獻出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鮮血告訴世人,他們的信仰不會改變、道義沒有推脫,承諾絕不放棄。楚王項羽和他的江東子弟兵就是悲劇裏的英雄,比英雄還要英雄,我為我的先祖們而驕傲。

唐代才子杜牧有詩《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江東弟子是否多才俊,我不確定,但捲土重來是沒有的事,將來也不可能,也毫無必要,江東子弟在二千年前的曆史舞台上演出了絕佳的好戲,並已經作了最完美的謝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騎劍下天山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洞庭東山人' 的評論 :
我覺得科舉是原因之一,但專製集權是不是一個原因,恐怕比較複雜,現在人們把社會層麵不好的東西都往專製的籃子裏裝,是出於政治原因。事實未必。況且,專製的光譜分布上,從北朝鮮那樣的極端製度,到新加坡那樣的威權製度,範圍很大,不能一概而論。
洞庭東山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騎劍下天山' 的評論 : 專製集權的一統王朝和科舉取仕是導致全民尚文少武的主要原因。你出了一個好題目,應該可以寫一篇好文章,隻是我的才識、筆力恐難勝仼。
騎劍下天山 回複 悄悄話 不知山人是否思考過,吳人如何從勇猛尚武變成尚文少武的?縱觀中國的曆史,好像整體上就是這樣的趨向,最後幾乎導致亡國滅種的境地。是什麽原因導致這樣的趨向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