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暄

且步陶公韻,融日可負暄
正文

《一川的故事》(7)讓女孩咬了

(2022-03-13 11:05:15) 下一個

 

       從小到大,沒少對一川嘮叨這樣一句話:“男孩子要勇敢……” 對男孩子、男人、男子漢,我心裏有許多模糊的影像,但是要勇敢,卻一直是最清晰的。

       一川一兩歲時,我常帶他到樓下的小花園去玩,那個花園裏有一個假山水池,水很淺,大概隻有二、三十公分。一川總是愛趴在池邊,俯下身去玩水,我覺得危險不大,所以也不加限製,隻是注意著他的舉動,以防萬一。我的行為總會受到其他媽媽、奶奶們的指責,她們眾口一詞地說:可不能這樣看孩子,太危險了!對那些隻是說說,並不太過認真的,我會笑笑,不說什麽。對那些極其較真兒的,我就說:沒關係,我看著呢。即便他掉下去,我也能一把把他撈上來。但往往是我越解釋,事情就越麻煩。她們會發出嘖嘖聲:哪有你這麽看孩子的,還準備讓孩子掉裏邊!萬一磕著呢?萬一嚇著呢?就算沒磕著沒嚇著,濕了多涼呀!凍感冒了怎麽辦?這時,再解釋也是沒有用的,我就幹脆說:濕了就濕了,磕一下也沒什麽,男孩子還是皮實點兒好。

       我心裏的確這樣想,男孩子應該勇敢,不受太多清規戒律的轄製。男子漢不是一天長成的,而是從小、從點滴小事中練就的。我一向對那些婆婆媽媽一驚一乍不讓孩子越雷池一步的女人不以為然,總覺得那樣帶大的孩子沒啥出息。

      人都說媽媽要是太能幹,孩子準窩囊。話雖說有些片麵,倒也符合邏輯。能幹的媽媽凡事都想代勞,孩子根本就沒有機會得到鍛煉。在膽量方麵,我先天的膽小反倒給了一川一些鍛煉勇敢的機會。

       一川小時候,先生常出差。一天晚上,家裏隻有我們娘倆,我發現屋頂牆角處趴著一隻蜈蚣。我小時候姐姐曾給我講過一個嚇人的蜈蚣故事,從此蜈蚣就成了我一輩子最恐懼的東西。平時隻要我看到這個家夥出現,就會毛骨悚然,就會驚叫。先生在家時,遇到這樣的事,自然是由他處理。當隻有一川在我身邊時,我知道驚叫於事無補,還會引起孩子恐懼,於是隻好鎮定下來,照著先生的法子做。我找來挑衣裳架的竹竿,打算把蜈蚣挑到地上,然後趕快踩死它。我一邊這樣想著,一邊戰戰兢兢地動手,幾番嚐試之後,我終於成功地用竹竿把蜈蚣挑到了地上,卻說什麽也不敢去踩。眼看著它就要溜走,情急之下,便大叫一川快來幫忙。兩歲半的兒子跑過來用他的小腳一下子就踩住了蜈蚣,然後還跺了兩腳,毫無懼色,真有點兒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意思。那次兒子為我解了圍。

       一川四歲那年,我們仨去遼寧爬千山。我多少有些恐高,千山有一段修在崖邊的懸空棧道讓我看著就心驚膽戰,小腿發軟,不敢前行。先生說,他走中間,一邊一個領著我們。問題來了,誰走在外麵呢?一邊是山崖,一邊是沒有擋頭兒的深澗。從道理上來講,自然應該是我走在外麵,讓孩子走在裏麵,但我實在是沒那個膽量,盡管有先生拉著。兒子看出我很為難,便很有些男子漢氣概地說:“媽媽,我來保護你!”我知道他這句話出自《狼和小羊》的故事,他在扮演大象、白馬、黃狗、花貓這些能保護小羊的角色。就這樣,我這個當媽雖說有些慚愧,還是戰戰兢兢地當了小羊。

       在對一川的教育中,我們願是本著傳統理念,不允許他和小朋友打架、吵嘴,總是鼓勵他禮貌、謙讓、講道理,因此一川一直是個很自律的孩子,老師家長都喜歡他,都說他懂事。但是當一件事情發生時,我意識到,該重新審視一下自律與勇敢之間的分寸。

       一天,幼兒園放學我去接一川,他要求在幼兒園裏多玩兒一會兒,就跑走了。等他的功夫,我就和其他家長聊聊天。不一會兒,他帶著委屈的神情跑回來,還舉著一隻胳膊。問他怎麽了,他說被一個女孩兒咬了,說著就顯出要哭的樣子。看他那個樣子,我既覺得又心疼,又很惱火,話就不加思索地衝口而出:你是個男孩子,讓女孩兒咬了還跑回來告狀?以後再有這種事,自己想辦法!一川聽了我的話有些愣怔怔地,連哭都忘了。他一定沒想到,一向鼓勵他禮貌謙讓的媽媽會為這事發火。事情發生後,我開始反省、質疑我們的教育方式。自己雖說有男孩一定要勇敢的理念,但是否還是把孩子教得太過儒雅文弱,從而讓他失去了自我保護能力,更不要說張揚自己的個性了。

       我自然不會帶他去找那女孩的家長,而是告訴他以後要避免這樣的事發生,即使發生了,也要自己想辦法,告訴老師,告訴家長,或者就自己想辦法警告她一次,讓她下次不敢再那麽做,當然,前提應該是不能先去欺負別人。

       事情就這樣過去了,我當時並沒想到我的態度會對他產生多麽大的影響。直到不久後的一個周末,我帶一川去小公園玩,一起玩的小男孩不小心踩了他一下,我眼看著他毫不猶豫地馬上重重地回敬了一腳,於是那個孩子哭著跑來告狀,說一川踩了他,一川馬上說是他先踩了自己。如果不是我親眼所見,這就會是一樁打不清的官司。那時我意識到我前一次對他挨咬做出的反應或許有些過激,那樣的反應給了他一個暗示,那就是媽媽不喜歡他被別人欺負,被別人欺負了應該馬上回擊。盡管我沒有直說挨了欺負一定要馬上打回去,但孩子的感覺是何等靈敏,大人態度上的一點點暗示他們都能感受到。不錯,被人欺負是應該有相應的反應,但五歲的孩子沒有想到隻有被人故意欺負才應該回擊,而無意的過失是應該被包容的。他更想不到回擊的力度該怎樣拿捏。

       於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又得開講:上一次不該忍受,要想辦法解決,而這一次,小朋友是無意踩了你,完全應該原諒他;你這樣的做事方法不是勇敢,而是魯莽,是小氣;當事情發生時,該怎麽辦是要根據情況判斷的;男孩子不隻是要勇敢,還要善良,更要寬容,大氣,智慧……

       我所說的種種判斷對一個成人尚屬不易,何況一個五歲的孩子,但這又是他必須要學習的,要不怎麽辦呢?孩子和家長都需要在麵對新問題時不斷矯正過去的想法,再實踐,再矯正。至於怎樣是最好,看孩子長成個怎樣的人就知道了。當然,如果真長歪了,也為時已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