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暄

且步陶公韻,融日可負暄
正文

年味兒

(2022-02-03 22:49:33) 下一個

 

“先貼門箋次掛錢,撤金紅紙寫春聯;竹竿緊束攢前帚,掃房糊窗算過年。”這首詩活脫描述出天津人當年過年的景象。小年過了,壬寅年的虎步愈發近了,過年的情節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裏的,無論人在何處。年就像一朵含苞的花朵,隨著我們幹這做那,花瓣漸次綻開,家裏開始有了年味兒。

        年跟兒上總是要大掃除, 擦玻璃代替了過去的糊窗戶,掃房的掃帚則改吸用塵器,清潔是年必不可少的味道。

        掛燈籠、貼吊錢,寫福字也是我們恪守的年俗,如果買年貨時運氣好,趕上喜歡的窗花,我也會帶回一兩張。先生宏寬前些年開始練毛筆字,這兩年過年可以自己寫福字了。今年我們在中國書店買到了撒金紅紙,他寫了幾個福字讓我挑,我挑了那個敦實的,把它別在竹簾上,開門見福。左看右瞧,這個福字還真有些抱樸守拙的感覺,特別對心思。

        說到吊錢兒,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據說,過去北方很多地方都有春節掛吊錢的習俗,隨著時代演進,很多民間藝術漸失,而天津卻是個對民俗民風固守的城市。至今,吊錢兒恐怕已是天津獨有的。故鄉的吊錢質樸、火紅、吉慶,它是長方形、帶流蘇的吉祥圖案,一張薄薄的紅紙,刻上“四季平安”、“合家歡樂”、“招財進寶”、“連年有餘”……這樣的吉祥話兒。吊錢兒掛在門楣和窗外,迎風飄舞,有著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喜慶年味兒,也有接福免災的意味。另外,貼在窗外的吊錢兒被朔風刮得一絲絲、一縷縷地飄散,取它的諧音就是天上掉錢,預示了新的一年中財源滾滾而來……

        記得準備結婚那年先生騎車帶我,我把臉伏在了他的背上,望著路邊一棟棟窗外掛滿紅吊錢的居民樓動情地說:“就要有個家了,再也不用漂泊了。過年時,也會有一扇這樣的窗戶屬於我們。”婚後,鄰居的大哥大嫂過年時買了很多吊錢兒,讓我們在每扇窗外都貼一張。我們就是從那年開始貼吊錢的,這一貼就是三十多年。臨出國那年,一川和我們一起貼窗花吊錢,我說這一貼就有了年味兒,兒子說他隻聞到了漿糊味兒。我在《一川的故事》中曾寫道:“讓孩子也能聞到年味兒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要假以時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今年小年兒前,一川發來了他貼福字的照片,還懂得“福倒了”,過年的習俗這就算是傳下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負暄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海風隨意吹' 的評論 : 謝謝海風,過年好。好多年沒來文學城了,不怕你笑話,昨天貼了這篇文章,竟然隻貼了一半,而且還不讓修改:-)
海風隨意吹 回複 悄悄話 暖心溫馨的過年回憶。虎年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