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的山峰依然蔥蘢,我們到郊外找尋的秋色還沒有眉目。過橋不遠,又看到了那片熟悉的白蘆,去年初見時,這些蘆花正怒放在西天的紅霞中。或許是節氣未到,枝頭還是細細地花絲,蘆葦隨風搖曳,清新雅致,隻是少些風韻。再過過,時令到了,蘆花盛開,一片片蓬鬆著,如霜似雪,也是秋景之一。
光顧了看“蒹葭蒼蒼”,一個不留神,在岔路口就走錯了路,隻得到下一個路口掉頭。汽車掉頭時,我看到不遠處有一個門口擺著大木馬的小商店。木馬看起挺有意思,於是我說:“咱們進去瞧瞧吧。”先生一向對商店沒興趣,第一反應就是拒絕,他說:“不去了。”我則堅持:“走錯路才來了這裏,別錯過了緣分。”於是我們停在小店後麵。門口的木馬是一種從沒見過的新穎藝術品,馬身粘的是河中撈來的扁平小片浮木(drafting wood);馬的鬃毛則是不同形態的尖利浮木,這些鬃毛聳立著,讓這匹奔馬看起來威風凜凜地,很有生氣;最令人叫絕的要算是馬尾,那些曲折不一的枝狀浮木被紮成一把,到好像奔跑時馬尾被風揚起、吹散,這個設計竟然使得這些硬挺的木棒產生了一種飄動感。店主介紹說,從收集浮木,到設計製作,工匠要用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一件作品,民間蘊藏著許多具有超凡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往往獨具一格。
意外地在櫃台上發現了一個銅缽,內外有銅蝕的像梵文一樣的文字和圖案,製作十分精細,裏麵還放著一根短木槌。這是幹啥的?說是個搗蒜的缽,可不大像。我問店主,她不作聲,一隻手托著這個有精致花紋的銅缽,另一隻手拿木槌沿缽盂外圍緩緩轉動起來。幾轉之後,我聽到一個空靈的鳴聲由遠及近,由弱漸強地在空中響起,我驚喜地四處找尋這宛若天籟的妙音。哇,竟然還有這等器物!我連忙求證這到底是個什麽,店主說這叫“Singing bowl”,產自尼泊爾,是佛家使用的法器。原來是佛門之物,怪不得會如此美妙而神秘。我接過銅缽,也有樣學樣地試著轉動木棒,卻不得要領,什麽聲音也發不出來,先生試了,也不行。店主告訴我們轉動時手要穩定(firm),要心無旁騖,這還需要一點時間練習才行。銅缽引起了好奇心,於是我們欣然地買下了這隻會唱歌的碗。
網上調研發現,這個器皿稱為罄,也叫佛音缽,是藏傳佛教的法器。當用一根桃木槌圍繞缽體轉動時,它便會發出天籟般的悅耳之音,因此被信徒們認為這就是佛音,用於參佛冥想。據說,每天轉動,也有祈福的作用。罄的種類繁多,個頭也迥異,小如茶盅,大似水缸,所以發出的聲音不同,小巧的清亮悅耳,大拙的渾厚悠遠。有轉動發聲的,有敲擊聽響的,各處的用法好像也不大一樣。在一個錄像裏看到西藏的僧人輪番敲擊身邊大小不一的罄,那些單一或混響的聲音就像古樸的音樂,讓人不禁想到中國古代的編鍾和古羅馬早期的弦樂器,這些古老音樂的音符和旋律單純而又錚錚,直擊人心。東方人把罄用於宗教活動,後來西方人發現了它,便開始開發它在冥想、音樂、放鬆等種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中的功能。
我們現在常常做這個遊戲,我已經對怎樣讓罄唱歌很有些心得了。當心靜時,三轉兩轉便能聽到天籟回響,心曠神怡,而其聲音之大,每每令我驚歎。但要想保持住這個音樂並不容易,必得維持均勻呼吸,心無雜念。盡管缽體在手心中劇烈地震動,心卻不能為之所動,精神若稍有溜號,那天籟便會在瞬間逃遁地無蹤無影。聆聽罄所發出的聲音,讓我感到它在按摩著神經,那是一種寧靜而致遠的音律,如果能夠跟著往前走,再往前走,似乎可以引領人進入到天人合一的安寧境界。那個感覺有些妙不可言,很享受。有時朋友做客,我也會帶著急功近利的心情,急於作秀(show),展示這個法器以及自己的技能,而這時就會屢遭挫敗,不靈光,露怯。心與手,手與天籟之音的關聯竟由這麽個小小的、會唱歌的碗體現地如此淋漓盡致,令人咂舌。
一個岔路口的走錯,讓我們邂逅了罄這個神秘又有趣的小器物,真可以說是個美麗的錯誤。看到先生也常喜歡擺弄,我便有些得意,自誇說我是如何如何有感覺,如何如何英明地把握了這次錯誤,得來了寶物,他則說,你不過就是和平常一樣,打哪兒指哪兒嘛。唉,沒辦法,這人太了解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