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天地

由於工作關係,接觸到很多老照片。老照片之所以老,因為它是曆史的載體,它記載著曆史的真實,依照老照片我們尋摸到曆史的脈搏,探摸到青
正文

永遠的回憶——遊擊隊文化(前南斯拉夫遊擊隊題材電影)ZF

(2016-02-27 20:10:23) 下一個


遊擊隊文化實際上展現的是一種精神,一種不屈的精神,一個不屈的民族。一個隻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小國,卻有一百多萬人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犧牲,這個比例同前蘇聯持平,是中國的三倍。經過四年的浴血奮戰,他們終於將侵略者趕出國土,然而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遊擊隊員沒能看到這一天。他們的這種不屈的精神,甚至令他們的敵人都感到震撼,以至於在戰後有很多當年敵國的創作人員也加入到了這種遊擊隊文化之中。

遊擊隊文化為什麽會誕生在前南斯拉夫而不是其他國家?這是由南斯拉夫的地形特點決定的。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國土是高山,十分適合開展遊擊戰。鐵托針對這一特點,將遊擊隊轉入山區作戰,以此來化解敵軍在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他將遊擊隊化整為零,分成七十隻小股遊擊隊,遍布全國各地。其他歐洲國家都是在盟軍的幫助下才獲得了解放,隻有南斯拉夫是依靠自身的力量。二戰結束後就開始出現遊擊隊題材影片,但數量不多。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同南斯拉夫建立外交關係,引進了一些南斯拉夫影片,裏麵都有遊擊隊的內容,但還不是主流,直到六十年代才開始成為主流,但這時中國已同南斯拉夫中斷了外交關係。1972年隨著中國同南斯拉夫恢複外交關係,我們才有機會欣賞到一係列遊擊隊題材影片。也就是在這一年,鐵托總統訪華帶來了兩部影片,這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百看不厭的《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橋》

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拍攝於1969年。影片取材於真實故事,這也是遊擊隊題材影片為什麽會讓人感覺到真實可信的原因,每一部影片都取材於真實事故,而每一個真實故事又都可以找到依據這個故事改變的電影。

遊擊隊在工程師的幫助下炸毀了一座德軍從前線撤退時必須經過的大橋,德軍為了報複,將工程師殺害。至今在這座橋的附近還立有紀念這位工程師的紀念碑。但在影片中,工程師已不再是主角,主角是一位叫老虎的遊擊隊長,他的扮演者是南斯拉夫的功勳演員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今年已經81歲了,他一共拍攝過三百三十多部影片,是南斯拉夫乃至世界上參演影片最多的演員,同時也是參演遊擊隊影片最多的演員,他曾多次獲得南斯拉夫年度最佳演員稱號,也曾在國際上獲獎,還曾經競選過南聯盟的總統。他十次來到中國,被稱作是“南斯拉夫的中國人”。扮演爆破能手的演員是巴塔的好朋友,他們倆在《蘇捷斯卡戰役》和《內雷特瓦河戰役》中也有合作,但在前南解體後就再也沒有見過麵。扮演爆破能手徒弟的演員(《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馬利士)當年隻有17歲,但今年已經60歲了,目前仍在從事老本行,但已轉入幕後,2005年崔永元拍攝《電影傳奇》時曾來到中國,同時來的還有貓頭鷹的扮演者(《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德國尖細、《蘇捷斯卡戰役》中的英國軍事觀察員),他曾任聯合國“親善大使”。曼奈的扮演者約·亞尼切耶維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警察、《夜襲機場》中的遊擊隊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去世,工程師的扮演者去世更早。

片中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是一首意大利民歌,至今仍在中國廣為傳唱。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拍攝於1972年。主人公瓦爾特確有其人,他生於1920年。1940年在薩拉熱窩的一家銀行工作。1941年德軍入侵後,他加入了鐵托領導的遊擊隊,因作戰勇敢被提升為營職。1943年被鐵托派往薩拉熱窩擔任抵抗運動的領導人。1945年在解放薩拉熱窩的戰鬥中犧牲,年僅25歲。至今在薩拉熱窩仍然立有瓦爾特的紀念碑。

影片中的瓦爾特依然是由巴塔·日沃伊諾維奇扮演,但他在這一年已經40歲了,比真實的瓦爾特顯得更為成熟,他憑借這部電影獲得了當年南斯拉夫最佳演員。除去巴塔·日沃伊諾維奇,片中還有一位重量級明星,就是吉斯的扮演者留比沙·薩馬季奇,他是南斯拉夫最著名的喜劇演員,同時也參演過很多遊擊隊影片,一部影片如果少了他,就會失色不少。同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一樣,留比沙·薩馬季奇也曾多次獲得南斯拉夫年度最佳演員稱號,還曾經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影帝稱號,2005年崔永元拍攝《電影傳奇》時也被邀請來到中國。片中唯一知道瓦爾特身份的是蘇裏,他的扮演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去世,兩名因叛徒出賣犧牲的遊擊隊員的扮演者也在這前後去世,還有假瓦爾特(《南方鐵路之戰》中的議員)的扮演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去世。看過片子的觀眾都會被三位德國軍官扮演者的演技所折服,感覺他們就像是真正的德國軍官,而事實上他們也的的確確是德國軍人,尤其是哈根中校的扮演者,曾經參加過二戰。扮演馮·迪特利施的演員是德軍中的一位話劇演員,在前蘇聯影片《解放》中也扮演德國軍官,他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去世。扮演比肖夫的演員年紀小些,二戰時他剛剛出生,他的結局同片中的結局比較相似,2000年死於一場車禍。老遊擊隊員鍾表匠謝德的扮演者還健在,今年大概有九十多歲了。

這部影片對當時的中國電影都有影響,一時間,“瓦爾特拳”充斥銀幕。

片中的主題曲氣勢磅礴,震撼人心,至今仍被很多觀眾認為是無與倫比的音樂。

 

《夜襲機場》

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拍攝於1967年,是部黑白片,情節與《橋》比較類似,但少了許多懸念,更多是展現遊擊隊員的自我犧牲精神。《橋》中的老虎和曼奈再次重聚,同《橋》的結局相同,老虎活著,而曼奈又一次犧牲,犧牲的還有《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的“謝德”,在這部影片中他扮演一位德國醫生,也是一名遊擊隊員。“吉斯”扮演了一位不守紀律的遊擊隊員,至今印象深刻。

 

《遊擊飛行中隊》

描寫的是遊擊飛行中隊的曆史,情節沒有前幾部緊湊。“瓦爾特”和“吉斯”再次重逢,但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結局不同,“吉斯”犧牲,“瓦爾特”是三個幸存的遊擊飛行中隊隊員之一。

 

《南方鐵路之戰》

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電影製片廠攝製,是南斯拉夫版的《鐵道遊擊隊》。“假瓦爾特”在片中改邪歸正,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遊擊隊隊長議員。

影片的主題曲曲調優美,百聽不厭。

 

《烏日策共和國》(又名《67天》)

描寫的是鐵托領導的遊擊隊在烏日策打響了反擊德國侵略者的第一槍。德軍從臨國和意大利調來援軍,遊擊隊在堅持了67天後向山區轉移。320名遊擊隊員為掩護大部隊同侵略者浴血奮戰,全部壯烈犧牲。 

影片戰爭場麵真實、慘烈,即使在三十年後的今天,仍不落伍。

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年輕帥氣的保皇派軍官,如果按照當時國產電影的公式套下去,他最終應該站到遊擊隊一邊,他也確實讓人看上去似乎有這個傾向,總有沉默不語,又似乎心事重重,當德軍殺害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時,他也在一邊默默的禱告,但最終的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不但沒有站到遊擊隊一邊,反倒被遊擊隊的炮彈炸死。正是這些出乎意料,才使得觀眾對南斯拉夫影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遠征伊格曼》

此片緊接《烏日策共和國》,描寫的是鐵托領導的遊擊隊從烏日策撤離後進行的一次遠征。距離是從羅馬尼亞境內經薩拉熱窩,然後翻越茫茫的伊格曼雪山,最終到達目的地。這是一部南斯拉夫版的《長征》。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在片中扮演一位老遊擊隊員,出場次數不多。

 

 《內雷特瓦河戰役》(又名《鐵托炸橋》)

拍攝於1969年,是部合拍片,由南斯拉夫、美國、德國和意大利四國合拍。當年的敵國能夠參與合拍,既有對戰爭的反省,也有對當年遊擊隊的敬佩。來自南斯拉夫、德國、意大利和前蘇聯等國知名演員參與拍攝,“老虎”和“爆破能手”再度合作,“老虎”依然是遊擊隊長,“爆破能手”是隊員,他因為女遊擊隊員報仇而向捷克俘虜開槍被“老虎”處分。“吉斯”帶領小股遊擊隊吸引捷克軍隊注意力,最終戰死,為最終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橋》中那位女遊擊隊員在片中扮演了一名護士。

影片描寫的是鐵托領導的遊擊隊被數十倍於已的德國、意大利和捷克聯軍包圍,一座大橋是撤退的必經之路,但橋的對麵還埋伏有敵軍。遊擊隊占領大橋後又接到鐵托的命令炸毀大橋,因為醫院的傷員沒能及時撤出。由於南斯拉夫不是宣戰國,戰俘不受國際法保護,“不丟棄每一個傷員”是所有遊擊隊員的宗旨,在很多遊擊隊影片中都有掩護傷員撤退的情節。德國以為遊擊隊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而遊擊隊卻改道跨越內雷特瓦河,並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全殲捷克軍隊,突出重圍。

 

《蘇捷斯卡戰役》

南斯拉夫波斯納電影製片廠拍攝。 在內雷特瓦河戰役的四個月後,德意聯軍再次集結,以十倍於遊擊隊的兵力將遊擊隊包圍在蘇捷斯卡。遊擊隊有兩萬多人,其中包括大量傷員,為掩護大部隊撤退,遊擊隊員們在一個製高點上同德軍展開了肉搏,最終占領這個製高點。德軍占有絕對的空中優勢,不斷向遊擊隊轟炸,一顆炸彈在鐵托附近爆炸,隨行人員全部炸死,鐵托也受重傷。最終遊擊隊終於衝破了敵軍防線,包括一位軍長在內的八千多名遊擊隊犧牲。

蘇捷斯卡戰役是二戰中南斯拉夫戰場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鐵托領導的遊擊隊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關鍵性戰役。蘇捷斯卡戰役後,德軍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進攻,在南斯拉夫戰場全線潰敗。

在片中,“瓦爾特”依舊是遊擊隊的一個隊長,“謝德”是一位傷員,“爆破能手”踩中地雷犧牲,“吉斯”再次不守紀律,違反不得攜帶重武器的命令,偷偷帶了鋼炮,不過在最後一次衝鋒時發揮了作用,一連擊毀敵軍幾輛坦克,被鐵托嘉獎。

影片戰爭場麵宏大,動用了大量軍隊,是南斯拉夫耗資最大的一部影片。 

 

《遊擊隊員》

這是一部好萊塢式的遊擊隊影片,拍攝於1974年,是美國和南斯拉夫合拍片。

同以往遊擊隊題材影片不同,沒有人相信這是由真實故事改變的。影片描寫的是一個三角戀愛,一個遊擊隊副隊長,一個猶太女子,一個德軍軍官。德軍軍官同猶太女子青梅竹馬,他一直在追求猶太女子,但猶太女子卻愛上了遊擊隊副隊長,德軍軍官惱羞成怒,進行了瘋狂的報複,他殺死了500個村民,又向遊擊隊發起進攻,但卻被遊擊隊打死。為掩護傷員撤退,遊擊隊副隊長英勇犧牲,猶太女子同傷員一起撤退到了河對岸。

巴塔·日沃伊諾維奇在片中扮演遊擊隊隊長,但這個遊擊隊隊長是一個最窩囊的遊擊隊隊長,早已沒有了“瓦爾特”的風采,他冒然追擊德軍,子彈打光了,卻沒能打中一個德軍,反被德軍的子彈擊中,白白的丟了性命。《橋》中的曼奈在片中再次出現,扮演一個沒有台詞的遊擊隊員,相當於群眾演員。

 

《黑名單上的人》

是一部電視係列劇,每集一個任務,類似《橋》和《夜襲機場》,每集至少有一名遊擊隊員或地下工作者犧牲,到最後一集時隻剩下兩人。兩位主演分別是沃伊斯拉夫·博拉約維奇和德拉甘·尼克利奇,都是前南斯拉夫著名演員,尤其是沃伊斯拉夫·博拉約維奇,是前南斯拉夫最帥的男演員,後來還擔任過塞爾維亞文化部部長。《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鍾表匠謝德的扮演者在劇中扮演遊擊隊隊長,醫生扮演者在這部電視劇中演反派一號——蓋世太保頭目這部電視劇播映時,中國的大部分家庭還都是黑白電視,而且隻能收看中央和地方兩個台,兩個台都播放了這部電視劇,收視率相當高,我們班的男生全都是看了兩遍。據說在前南斯拉夫收視率也非常高,一連播了七遍,後來還拍了前傳和續集。

 

《巧入敵後》

是《黑名單上的人》前傳,一部單本劇,片長類似一部電影,演員依舊是《黑名單上的人》中的演員,依舊扮演各自的角色。巴塔·日沃伊諾維奇一改瓦爾特的英雄形象,客串一名壞蛋,這是我見過他首次飾演反派,“假瓦爾特”依舊扮演壞蛋。

 

《黑名單上的人歸來》

是《黑名單上的人》續集,主人公是《黑名單上的人》中的兩位幸存者,主演還是沃伊斯拉夫·博拉約維奇和德拉甘·尼克利奇,“假瓦爾特”的“吉斯”客串。這部續集沒有繼續在中國播映。

 

《卡彼拉的篝火》

已經沒有人記得這部電視劇了,即使看到劇名,也想不起是哪國的了,至於內容就更不知曉了。這也是部前南斯拉夫電視連續劇,是在《黑名單上的人》之後播映的,當時大部分家庭也都是黑白電視。

這部電視劇是根據一名戰地記者的日記改編的,采用回憶錄的形式,大部分場景是在鄉村拍攝的,隻記得有軍民聯歡和遊擊隊員進行足球比賽等情節,主演是《橋》中的“爆破能手”。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題材的枯竭加之成本過高,前南斯拉夫開始減少遊擊隊題材影片的拍攝。在整個南斯拉夫曆史上,遊擊隊隻存在四年,但卻改變了南斯拉夫曆史,在後來拍攝的四千多部影片中,遊擊隊題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南斯拉夫第一大類型片。但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南聯盟的解體,遊擊隊題材電影也就成了永遠的回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