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我想把女兒送進私立學校,我的美國同事不解:你們住在很好的學區,交很高的房產稅,還另外花錢送孩子去私立學校,這不是受雙重剝削嘛?
我回答說,住在好的學區,是為了讓孩子少受壞影響,慢點兒學壞;離我們的目標還差得遠呢!
當年太太應聘主治醫生,麵試時係主任循循利導,說:“在我這兒做醫生同時也是這所大學醫學院的教授;將來你女兒上這所大學的學費全免,你能省不少錢呢!”
太太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我就這一個女兒,她將來要麽上哈佛,要麽進耶魯!” 這句豪言壯語,著實把係主任給鎮住了。係主任耿耿於懷,至今大會小會上還時不時把太太這句話給抖露出來。
我們家長都希望子女成材。為確保子女能進名牌大學,家長們情願付出昂貴的學費送子女去私立學校。當然,這隻是我們做家長的一廂情願!還要看孩子們有沒有這 個要求,有沒有這個動機,有沒有這個能力。不是每個孩子都從小就有遠大目標,要成為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醫生、律師、億萬富翁(婆)。
我們一貫螃蟹過河——隨大流,也鼓勵女兒將來去考位於Andover的Philip Academy 私立高中。女兒也答應試試。可她從沒想過將來要成名成家。她的唯一動機是因為我們答應她如果考進了Philip Academy,我們會在Andover 買個擁有大片地的房子,她可以在那兒養雞、養鴨、養狗,不會有街坊、鄰居抱怨。
今年二月份女兒在一次聚會上見到了她的一個要好的朋友。這個朋友去年進了一所私立學校,回來說那所學校如何比公立學校好,她學了很多東西,等等。受她鼓 動,女兒也躍躍欲試,主動要求去考那所私立學校。當時報名截止期已過,發榜的日子都快到了。女兒匆忙填了申請表,請學校老師寫了推薦信,三月六日參加了 SSAT 考試;三月十三日收到快件,女兒居然榜上有名!
女兒被錄取了,我們才想起來要真正權衡上私立學校的利弊。花錢送子女上私立學校究竟值不值呢?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有或曾經有過這個疑問。
這要看你的目的和孩子的實際境況。毋庸置疑,讓孩子上私利學校既不是上名牌大學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如果你的目的純粹是讓孩子進入好的大學,而孩子有這個動機,在好的學區中好的公校一直表現優秀,則上私立學校不但不必要, 沒準兒還增加了進好大學的難度。
華爾街日報四月二號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Price of Admission》的報告。報告列出作者認為的十所好的大學,包括耶魯、哈佛等東部的常 青藤學校,也納入芝加哥大學、Duke大學等中西部,南部名校。然後調查了全國一些私立和公立高中去年的畢業生情況,列出每個高中畢業生總數和進入這十所 大學的畢業生數,由此算出該高中的成功率。再把成功率與該校的學費比較,讓讀者決定上那所高中最合算。
我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組數據:上私立學校會不會增加進這十所大學的機會。答案居然是否定的。
比如說,Philip Academy 去年有三百名畢業生,其中九十一名畢業生進了這十所大學,成功率是百分之三十。Newton South High有三百六十名畢業生,二十三名進了這十所大學,成功率隻有百分之六。
這個比較並不公平。Philip Academy 門檻很高,並不像公立學校那樣必須接收學區中所有適齡高中生。
樂觀的假設,Newton South High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能和Philip的學生比較, 則有資格參加比較的人數應該是360*20%=72 名,其中有二十三人進了名校,那成功率是23/72=32%比Philip Academy還高!
Philip Academy 也不乏紈絝子弟,這些人不管怎樣本來就是要進哈佛、耶魯的,讀Philip Academy 隻因為家庭的傳統,或為增強家族的關係和實力。所以Philip Academy 的成功率又有一些水份。
老布什和小布什兩代總統都從Philip Academy 畢業。現任總統布什在耶魯讀本科的時候隻是個C學生;可推斷他在Philip Academy 也不是什麽好學生。幾年前他在接受耶魯大學頒發給他的名譽學位時曾說:“對你們當中的C 學生來說,也許有一天,你們也會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
如此說來,進入好大學的策略應該是:樹立正確的動機,住在好的學區,就讀好的公立學校,並保持成績在學校的前百分之二十名或更好,則成功率比學費昂貴的 Philip Academy還高。在Newton South High保持前百分之二十名的成績應該比跨過Philip Academy的門檻要容易得多。
上私立學校的目的應該不僅僅是要上一所名牌的大學。私立學校提供一些在公立學校得不到的東西。所以應該按孩子的情況、需要決定取舍。私立學校師生比例比較 高,可以給每個學生更多的關注。如果孩子在公立學校“吃不飽”,有的私立學校可以量體裁衣,因材施教,更好地發掘個人潛能。因為學生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 學校的聲譽和生死存亡,私立學校必須主動為每個學生的將來考慮。華爾街日報的報告舉了一個例子,位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聖安(Saint Ann)學校的 校長親自飛到某些大學遞交該校學生的作品,推銷該校的畢業生。
私立學校也有不及公立學校的地方。有的私立學校比較小,連樂團,合唱團,球隊,田徑隊,遊泳隊都組織不起來——人不夠,可見課外活動不如公立學校豐富。若孩子在這些方麵有潛能和愛好,上這樣的私立學校未必是上策。
從更高層次上講,是否上私立學校是個“立場問題”,借用當年的話說“是培養無產階級接班人的還是資產階級接班人的大是大非問題”。如上所說,Philip Academy及其他一些私立學校會有很多世家子弟,家族有錢有勢有背景。與這樣的子弟做同學,不免會染上“上流社會”的“不良”習氣。能與這樣的子弟 做朋友,無形中會為孩子的將來打開很多道門。所以,上這樣的私立學校,目標不應僅僅是讓孩子得到入名牌大學的門票,還應該有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
當然,還要量力而行。一要考慮經濟上的支付能力。要支付的不僅僅是昂貴的學費和生活費,還有“上流社會”的社交、應酬費。二要考慮孩子精神上的承受能力。 一般說來,私立學校的壓力比公立學校的大,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在壓力下有傑出的表現;萬萬不可揠苗助長,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是要考慮孩子的環境適應能 力,能否在“複雜的階級鬥爭驚濤駭浪中”駕馭自如,茁壯成長;會不會因文化、階層、和家庭背景不同而受同學的歧視、欺負,反而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 心,那就得不償失了。
總之,公立、私立各有利弊;孩子的成長是個不可逆過程;何去何從,三思而行啊!
【作者“抵賴”】此篇奇談怪論謹供讀者批判、參考;若造成誤導,本人深表遺憾。本文初稿寫於三年前,文中日期均為兩千零四年。兩千零七年四月二十日於完稿於麻省牛頓市,版權歸作者所有。
刊登在 2007 華夏快遞 kd070517.
好文章,分析全麵,深刻,有理。
隻是對“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的說法,不太同意。能負擔起“昂貴的學費和生活費,還有社交應酬費”,還不算“上流社會”? 與總統,州長做朋友才算嗎?
我的孩子們上的就是普通的公立高中,他們是自己拚出來的(秘訣是:有愛、但不可過分照顧你的孩子!),
也從 Duke、UC Berkeley、哥倫比亞、哈佛畢業了,現在都能獨當一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