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Jane Burka和Lenora Yuen的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發現我們在生活中麵臨的拖延問題比我們想的要普遍和嚴重,特別是這兩天大家討論的ABC's 25歲危機和打遊戲退出IB個案。覺得有必要現炒熱賣,把讀到的有關信息和大家分享,
Procrastination就是我們常說的把今天該做的事拖延到明天, 常見的拖延可以是小事比如該付的賬單沒付,該交的的作業沒交,也可以是大事,該換工作的沒換,該看醫生的拖延沒看。明朝詩人文嘉的“明日歌”就是對拖延的最好總結。
明日複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美國心理學界這些年來對拖延的研究也很多,有的認為拖延是受快樂原則的支配,即人尋求快樂和避免痛苦的自然反應;有的把拖延和自信,衝動聯係起來. Piers Steel and Cornelius J. Konig的Temporal Motivation Theory (TMT)通過對拖延的原數據分析,把激勵動力(Motivation)理論和拖延聯係起來,用四個參數的公式來詮釋激勵的形成。這個公式是;
激勵動力(motivation)= (期望(expectancy)x 價值(value))/ (1+ 衝動(impulsiveness) x 拖延(delay))
激勵動力指的是對一個特定結果的渴求,期望或是自信指的是成功的可能性, 價值指的是特定結果的回報, 衝動指的是個人對拖延的敏感程度,拖延指的是實現目標的時間。
具體例子,一個學生要用一個月的時間複習考期末考,這個學生有兩個選擇:學習和與朋友玩。 這個學生喜歡和朋友玩但是也想有好的考試成績, 學習的直接回報在一個月開始的時候不明顯, 所以學習動力比和朋友玩的動力小,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 學習的動力會超過和朋友玩的動力。
看ABC's 25歲危機個案,博主對自己心理學的專業選擇有一定滿意度,但是這個專業的回報在她讀研讀博期間都不明顯,直到到開始開始輔導高中生她才體會到這個專業帶給她的滿足感。她遲遲不選擇換專業,但心裏一直在掙紮苦惱,使得她對未來的職業選擇的動力越發缺乏。她的個案也是一個拖延的典型例子。從她目前的職業選擇看,她的期望和價值認定也比較不明朗,可以預測她在缺乏明確的期望和價值認定之前,她仍然缺乏改變自己職業的動力。
再看打遊戲而退出IB的個案,明顯的這個孩子是個自主性極強的孩子,他目前對學習的期望和價值認定比打遊戲看得低,父母唯一能做的也許就是盡量發現孩子真正看重和渴求的東西是什麽。可以從不加判斷地傾聽他的打算開始, 看他是如何設定自己在6個月,一年,四年之後的生活形態。很多時候父母和期望和價值和孩子的不接軌,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在關鍵的時候給孩子需要的支持和鼓勵。任何有效的激勵動力,必須是自發的,由心而生,外在的激勵都不會有持久的效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子女教育是long game, 不是考好一次考試,上一個好學校就決定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