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兒童劇《漁夫與金魚的故事》的創編說明

(2018-09-02 02:40:14) 下一個

兒童劇是戲劇的一個分支,是專門為兒童創作的,通過表演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融合了語言、文學、音樂、舞蹈、美術、以及燈光、造型、服飾等藝術因素,在指定的空間、時間內表演故事,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和欣賞趣味。兒童劇《漁夫與金魚的故事》發生在海邊,通過開端、中段和結尾等三場戲劇圍繞著老太婆對金魚提出的要求越來越貪婪來呈現,其結構簡單,線索明晰。在情節上借助金魚姑娘讓老太婆提出的要求一一成真,使得老太婆的胃口越來越大,貪婪成性,最後金魚讓老太婆一無所有,故事性強。兒童劇的人物性格個性化,語言簡潔口語化,本劇中的老太婆在和漁夫對話時全部是表現其性格的口語,比如:“滾回去!”“去把漁夫給我找來!” 漁夫邊手揮額頭邊說“哎呦呦”,詼諧又逗趣。本劇也具有鮮明的動作性,如:兩個大臣跑過來,抓住漁夫的衣領往外拉扯到門口,兩個士兵拿著利斧砍漁夫,漁夫趕緊逃跑。”兒童看了會忍不住地哈哈大笑。

    筆者在創編時做了幾處小小修改:第一處是把“世襲的貴婦人”和“奴仆”,改成了“住在公寓裏的貴婦人”和“女傭”,把“女皇”改成了“女王”等,易於本地兒童對兒童劇的理解。第二處是把漁夫被派“去馬棚幹活”改成了“洗廁所”,這樣改的目的也是為了貼近兒童的生活,易於兒童理解。第三處創作了兒童易聽能懂的歌謠,讓漁夫吟唱,如“哎呦呦!老太婆有了新木盆,老太婆有了木房子,老太婆成了貴婦人,老太婆要做女皇啊,老太婆你太貪心啊!太貪心!”因為歌謠是兒童喜聞樂見的藝術表達形式,可以讓兒童融入到兒童劇的劇情中,加深對劇情的理解,對漁夫膽小、懦弱性格的表現也有幫助。第四處是加入了一些筆者改編過的俚語,如“見過的魚比吃過的鹽還要多”,“掂掂你幾斤幾兩”,“這個該死的老太婆吃錯藥了啊”,使用俚語既可朗朗上口,又能起到搞笑活躍氣氛的作用。

    原作是俄國詩人普希金在1933年創作的,雖距今年代久遠,其教育意義在現今仍然令人深省。觀看此劇可以讓兒童了解貪婪的人性是怎樣逐漸形成的,做人不能像漁夫那樣懦弱,要像金魚那樣有恩必報、對貪婪的人不會一味忍讓等等。故而筆者在戲劇中保留甚至加強了原作的內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