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上工*,三千米上空,冷鋒在若羌、和田、阿拉木圖一線… …” 關於阿拉木圖的最早記憶,來自上麵這段童年時經常從收音機裏聽到的天氣預報。更確切地說,是在給普通百姓聽的天氣預報之後,以記錄速度播放給專業人員的高空形勢分析。它不僅語速慢,而且每句都會重複一遍,既方便了記錄者,也幫助我這不識幾個字的黃口小兒,把“阿拉木圖”這地名,深刻在了腦海裏。 這點小小的“前緣”,讓我在蹉跎了幾十載光陰之後,終於在2024中亞行的最末一站見到阿拉木圖時,竟有了種自然而親切的感覺。 * 以“三千米上空”開篇的天氣形勢分析,與普通百姓生活無關,但每天都會隔空傳來,弄得人人耳熟能詳,卻又不知其意,成了種奇特的存在。就此,當年民間還編過些笑話。比如:某農民多日不下地幹活,生產隊幹部登門詢因。答曰,隊上的大喇叭不是說了嗎,“三天不上工!”:-)。    阿拉木圖是座倚著天山而建的城市,林木扶蘇,滿目蔥蘢。雖然空氣裏仍是夏天的氣味,但對剛經曆了中亞腹地灼熱絲路燒烤的我們,已經是非常地清涼舒適了。    阿拉木圖的標誌是蘋果,街上蘋果狀的裝飾很多。  街兩邊立著五彩的蘋果之外,天頂上還常見這樣斑斕的裝飾,雖不遮陽,但也很美。   阿拉木圖曾是蘇聯麵積最大的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的首都,所以滿目皆是蘇式遺痕。  上下這兩張照片裏的大樓,與天安門廣場上那同為蘇聯援建的人民大會堂/曆史博物館,長得很象。  這樓裏現在是所哈薩克和英國合辦的大學。我們去參觀時剛好碰上這對新娘長得象李玟的新人在那兒拍婚紗照。  哈薩克作為蘇聯的一部分的曆史,還大量地保留在眾多與戰爭,尤其是二戰有關的紀念性建築和雕塑上。    這位酷似魯爺的,好象也是個戰鬥英雄    當然早在蘇聯擁有哈薩克之前,沙皇俄國已經是這裏的主人了。所以俄羅斯的影響,也是隨處可見。這是歌劇院。  這是隨機街景  不過這方麵最有代表性的,還是市中心的那座東正教大教堂了。    神父  信徒  正在拍教堂前廣場上這位大哥可愛的背影,依稀看見遠處走來了一群辦婚禮的  於是跟著蹭了兩張  不同年紀的哈薩克美女們的正臉與背影,貌似還是蠻多元的。  阿拉木圖的網約車很便宜,其中有不少是中國產的電車,比如這輛比亞迪。  在阿拉木圖還無意中路過了一所考究的澡堂。這是外觀。  大堂  這是門口出售的貌似洗浴用的東西,至於如何用,還真不太清楚,有知道的朋友,幫著解說一下?  阿拉木圖飲食非常多樣化,我們從漢堡到Sushi都嚐過,質量都不錯。不過最好吃的,還是地道的哈薩克菜,尤其是馬肉和馬奶。  阿拉木圖戳在天山腳下  距離近得坐個纜車就可以晃上去看到不錯的風景。   如果不懼顛簸,開上越野車進山去,景色就更驚豔了。下一篇會集中曬曬所見自然風光,敬請期待。  |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將很多德國戰俘流放中亞,哈薩克的很多白人都是德國人。蘇聯解體後,很多人回了德國,但還是有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