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如果以數字為動力

(2015-01-20 19:14:41) 下一個

  很多事情的結果會體現在數字上, 比如上學—成績單,加班—加班費,小孩幫忙家務—零花錢,保險經紀—傭金, 記者搶新聞—頭條率等等。人們往往為了追求數字, 不僅忘了當初美好純潔的動機,也忽略了道德操守。事情被簡單量化的結果是:娛樂記者會變成狗仔,電視劇會變成裹腳布,醫生會過度治療,博士生甚至教師會抄襲論文...... 

                                                一 

   去年這時候,我有一些小感想,覺得博客是個發聲的好去處,就開始寫博客。寫好了以後發現,在自己的博客裏,有個數字顯示點擊量,點擊量意味著受關注度,平時默默無聞的人,能在網絡世界發聲而且得到關注,感覺還是很奇特的。後來又發現,如果文章能被選入城裏首頁,點擊量會成百上千地累計,有時甚至能上萬。為了點擊量,我開始研究怎樣被推薦上首頁的基本要求,比如字數,比如圖片;又研究哪類話題易受歡迎,比如飲食,比如養生,比如男女,比如爬藤,比如時事;甚至如何變成標題黨。我寫博客的動力已經被點擊量綁架了。

                                                 二


 NBC有個十年長壽的真人秀節目,The Biggest Loser 每季從二十萬人中甄選出的十幾個參賽者,被電視台放進減肥集中營,比在幾周之內誰減重最多,最大的loser winner。為了減,就進行極端的體能訓練,飲食僅僅維持餓不死。雖然有的參賽者一周能減高達30 磅,可是對身體的損害也極高,更別提普遍存在的反彈了。觀眾一個個盯著熒幕,關心的是巨大體重計上忽上忽下的數字;電視台盯著的是每時每秒的收視率。平時大家常聽到的什麽科學減肥,營養均衡,循序漸進,保護關節,提高新陳代謝水平,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等等,在這兒就如同放屁。



  上小學時正趕上愛國衛生運動,小學生人人都要交蒼蠅蛹,規定每人每天挖幾個之類,每周一上交。所以每天放學後,大家都哪髒去哪,牆根旮旯,垃圾堆,公廁什麽的,蹲在地上用小棍子挖蛹,挖出來以後放在小瓶子或火柴盒裏數個。我比較笨,總也得不到小紅旗。後來有一個好心的男生,說他可以勻給我一些,我感激涕零地一五一十數好後,發現很多蛹是空殼,應該扔掉不算的;如果空殼也算的話,我自己的也早就夠數了。男生說,沒事的,隻要湊夠數,老師看不出來。後來我的名字下麵真的得到了一麵小紅旗。   

      認識個成績很好的孩子,要考高中了。憑學業,他完全能上第一誌願,難就難在有個體育考試。必考的是跑二百米,自選的是跳繩。專心學業, 從不鍛煉的他,二百米跑總也不能達標,他爸就請了個私人教練,每周六輔導孩子跑步,教他怎樣臨陣磨槍,跑得快一點。跳繩比較簡單,自己在樓下練就是了,掐著表,看一分鍾能跳多少個。幾個媽媽在一起聊天、交流經驗,除了討論用的繩子,跳的姿勢,最重要的是數字,“我家的今天跳到190了,上星期才150呢。再多跳10下,就可以加xx分了。”
 
      很多時候,不可避免的,動力是被利益驅使的。在做事的過程中,利益和動力的大小成正比;利益不在,動力也就消失了。以利益為能量驅動出來的事物一定要有某個具體可量化的點,才能讓利益落腳。可怕或者可悲的是,人們往往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去努力擴大那個量化點,當大到一定程度時,不僅忘掉了初始動機,更會做出非理性不道德的事情來。

     我希望,當我們不得不看重數字時,不要忘了事物本身的意義和發展,要從不小心掉入的利益的深坑裏爬出來。那個要參加中考孩子的媽媽,不要忘了跳繩或跑步本來的意義是為了鍛煉身體;減肥者,拿自己的健康去搏別人的收視率,或是自己一點點名利,是因小失大;博客,是自己的心情日記,點擊量什麽的,愛誰誰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qiaobiangu 回複 悄悄話 說的不錯,人很容易太注重目標而忘了初衷。就是字體不一讀起來有點跳躍。
tea_fan 回複 悄悄話 說得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