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誌432期的封麵,是一群人奔跑在非洲大草原的畫麵。標題是“為跑而生”,我們如何進化到了今天的速度。
在345–352 (2004),刊登了猶他大學的生物進化學家布蘭布教授的論文:《耐力跑與人類進化》。這篇科學論文像一盞明燈,對這20年來,全球馬拉鬆和超級馬拉鬆的井噴式的興起和普及,奠定了燈塔般的理論基礎。
I Run, Therefore I Am? (我跑,故我在)
?
人類從類人猿祖先進化而來,是因為他們需要長距離奔跑——或許是為了在非洲廣闊的大草原上獵捕動物或尋找屍體——而奔跑的能力塑造了我們的解剖結構,使我們看起來像今天的樣子。
這是猶他大學生物學家丹尼斯·布蘭布和哈佛大學人類學家丹尼爾·利伯曼發表在11月18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這項研究被刊登在《自然》雜誌的封麵上。
布蘭布和利伯曼認為,我們人類,也就是人屬,是在200萬年前或更早以前從更像類人猿的人類祖先南方古猿進化而來的,因為自然選擇有利於能夠奔跑的南方古猿的生存,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利於使長跑成為可能的人類解剖特征的延續。
下圖左側是南方古猿,右側是直立人。
比較這兩個解剖圖可以看出:
1. 人類有平衡的大腦,鼻子較短
2. 脖子長,肩窄些
3. 胸腔較窄
4. 腰細
5. 手臂較短
6.? 更強壯的臀大肌
7. 股骨頸較短
8. 更大的三關節:臀關節,膝關節,踝關節
9. 更長的跟腱
10. 強大的腳跟骨
11,有足弓(古猿是平足)
12. 手較小
所以直立人更適合奔跑,而古猿更適合爬樹。
“我們非常確信,以犧牲樹棲能力為代價的對奔跑能力的強烈選擇,在現代人類體型的起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生物學教授布蘭布說道。“奔跑極大地塑造了人類的進化。奔跑使我們成為人類——至少在解剖學意義上是如此。我們認為奔跑是人類曆史上最具變革性的事件之一。我們認為人類的出現與奔跑的進化息息相關。”
這一結論與傳統的理論相悖,傳統的理論認為奔跑僅僅是人類行走能力的副產品。雙足行走——用兩條腿直立行走的能力——至少在450萬年前在類人猿南方古猿中進化而來,同時他們也保留了在樹上行走的能力。然而,擁有“徹底改變體型”的人科動物,在之後的300多萬年裏才進化出來——從能人、直立人,到最終的我們——智人——因此,布蘭布表示,行走能力無法解釋現代人類體型的解剖學特征。
“南方古猿在250萬到300萬年間經曆了雙足行走,但它們從未像人類一樣,那麽行走會突然改變類人猿的身體嗎?”他問道。“我們的答案是,不,行走不會改變身體,但跑步會。”
布蘭布表示,行走無法解釋人類與南方古猿在體型上的大部分差異。南方古猿與人類相比,腿部較短,前臂較長,肩膀高聳且始終“聳立”,腳踝不明顯,連接肩膀與頭部和頸部的肌肉更多。他補充道,如果自然選擇沒有偏愛奔跑,“我們看起來仍然很像猿類”。
我跑,故我在
布蘭布和利伯曼研究了人類身體的26個特征——其中許多特征也出現在直立人化石中,還有一些出現在能人化石中——這些特征增強了奔跑能力。其中隻有一部分特征是行走所必需的。有助於跑步的特征包括:腿部和足部的肌腱和韌帶,它們像彈簧一樣起作用;足部和足趾的結構使雙腳能夠有效地發力;肩部可以獨立於頭部和頸部旋轉,從而更好地保持平衡;以及骨骼和肌肉的特征,使人體更強壯、更穩定,能夠更高效地奔跑而不會過熱。
“我們解釋了一係列解剖學特征同時出現的原因,這些特征實際上是從頭到腳的,”布蘭布說道。“我們有一個假說,它從功能上解釋了這些特征如何與跑步獨特的機械需求相關聯,它們如何協同工作,以及它們為何同時出現。”
與其他奔跑動物相比,人類的短跑能力較差,這也是許多科學家否認跑步是人類進化因素的原因之一。布蘭布表示,人類的耐力跑能力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視,因為人們沒有認識到“高速並不總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將合理的速度與卓越的耐力結合起來。”
另一個原因是“科學家身處高度依賴科技和人工交通工具的發達社會,”他補充道。“但如果這些科學家身處狩獵采集社會,他們對人類運動能力(包括跑步)的看法就會截然不同。
人類為何開始奔跑?
研究人員尚不清楚為何自然選擇青睞能夠長距離奔跑的人類祖先。他們引用了猶他大學生物學家大衛·卡裏爾(David Carrier)先前的研究,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卡裏爾假設,早在弓箭、網和投矛器出現並減少長距離奔跑的需要之前,人類祖先就進化出了耐力奔跑的能力,以便能夠追捕捕食者。
另一種可能性是,早期人類及其直係祖先奔跑是為了尋找動物屍體——或許是為了搶在鬣狗或其他食腐動物之前搶占晚餐,或者可能是為了“盡快吃到剩下的食物”,布蘭布說道。
他補充道,食腐“是一種比狩獵更可靠的食物來源”。 “如果你在非洲大草原上,看到地平線上有一隊禿鷲,那麽在它們身下找到新鮮獵物的幾率幾乎是100%。如果你要在炎熱的天氣裏獵捕獵物,那將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而且回報也更不可靠”,因為你獵捕的動物通常“比你跑得快”。
幫助人類奔跑的解剖特征
根據這項研究,以下是人類獨有的、有助於人類奔跑的解剖特征:
——有助於防止奔跑時過熱的頭骨特征。當汗水從頭皮、前額和麵部蒸發時,蒸發會冷卻從頭部流出的血液。輸送冷卻血液的靜脈會經過頸動脈附近,從而幫助冷卻流經頸動脈到大腦的血液。
——與南方古猿相比,人類的頭部更加平衡,麵部更平坦,牙齒更小,鼻子更短。布蘭布說,這“將重心向後移動,這樣在跑步時更容易保持頭部平衡”。
——一條韌帶從頭骨和頸部後部延伸至胸椎,起到減震器的作用,並幫助手臂和肩膀在跑步時保持頭部平衡。
——與猿類和南方古猿不同,早期人類的肩膀與頭部和頸部“分離”,使得身體在跑步時可以旋轉,而頭部則向前傾。
— 人類身材高大,軀幹、腰部和骨盆較窄,這為我們創造了更大的皮膚表麵積,使我們在跑步時能夠更好地散熱。這也使得上半身和下半身能夠獨立運動,“這使得你可以用上半身來抵消腿部擺動產生的扭轉力,”布蘭布說道。
— 人類的前臂較短,這使得上半身在跑步時更容易平衡下半身。這也減少了跑步時保持手臂彎曲所需的肌肉力量。
— 人類的椎骨和椎間盤相對於體重的直徑比猿類或南方古猿的要大。“這與減震有關,”布蘭布說道。“這使得人類跑步者落地時背部能夠承受更大的負荷。”
— 人類的骨盆和脊柱之間的連接相對於體型而言比他們的祖先更強壯、更大,從而在跑步時提供更好的穩定性和減震效果。
— 布蘭布說道,人類的臀部“非常巨大”。 “你觀察過猿猴嗎?它們沒有臀部。” 他說,人類的臀部“是跑步時保持穩定的關鍵肌肉”,因為它們將股骨(每條大腿的大骨頭)連接到軀幹。由於人們跑步時髖部前傾,臀部“可以防止你每次腳落地時都摔倒在地”。
—— 布蘭布說,長腿是黑猩猩和南方古猿所缺乏的,這使得人類在跑步時能夠邁出巨大的步伐。韌帶和肌腱(包括長長的跟腱)也發揮著同樣的作用,它們就像彈簧一樣,在跑步過程中儲存和釋放機械能。肌腱和韌帶也意味著人類的小腿肌肉更少、重量更輕,在跑步時移動它們所需的能量更少。
—— 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的表麵積更大,可以通過分散力量來增強跑步時的減震效果。
— 人類足部骨骼的排列形成了一個穩定或堅硬的足弓,使整個足部更加堅硬,因此人類跑步者可以更有效地從地麵發力,並利用腳底的韌帶作為彈簧。
——人類還進化出了更大的跟骨,以便更好地吸收衝擊力,以及更短的腳趾和更靠近其他腳趾的大腳趾,以便在跑步時更好地發力。
布蘭布和利伯曼的研究得出結論:“如今,耐力跑主要是一種鍛煉和娛樂形式,但它的根源可能與人類的起源一樣古老,它的需求是影響人類體型的一個重要因素。”
?